天天看點

留住張園文化魂

作者:看看新聞
留住張園文化魂

留住張園文化魂

看看新聞Knews 施政

2022-01-30 18:56

每當吹起《江南好》這首曲子,倪克琥就會想起逢年過節,街坊鄰居聚在"張家大客堂"的舊日時光。原張園居民倪克琥說:“過中秋或者過年的時候,經常吹這首《江南好》,很受居民的歡迎。”

留住張園文化魂

倪克琥、黃敏夫婦二十多年前搬入張園,又在3年前搬離,對張園的情感,保留在了他們親自制作的這部短片裡。原張園居民黃敏說:“上海的第一個電燈、第一台放映機、第一台照相機,張園誕生了很多個第一。我們為了找這些資料,去了上海圖書館,去了靜安檔案館。”

留住張園文化魂

作為“海上第一名園”,張園留存着濃郁的近代上海弄堂風貌,也是上海現存最大的中後期石庫門建築群之一。守着這獨一份的曆史,老房裡的居民們,生活卻并不容易。有的居民家中冬天曬不到太陽,有的三代同堂,生活空間非常擁擠。

七十二家房客的使用,也讓老房不堪重負,保護性修繕刻不容緩。2018年10月,張園正式啟動征收,一輪征詢同意率超過94%。二輪預簽約,短短6天簽約率就超90%的生效比例。對于搬遷,居民們紛紛難掩激動。

留住張園文化魂

就在張園啟動征收的前一年,上海明确提出舊區改造方式由“拆改留并舉,以拆除為主”,調整為“留改拆并舉,以保留保護為主”。張園内需要保護的建築面積超過4.4萬平方米。為此,張園在全市率先采取"征而不拆,人走房留"的方式,實施保護性征收和開發。探索并非一蹴而就,标準如何制定,資金如何平衡,都擺在了舊改辦的面前。

靜安區建管委副主任、舊改總辦副主任淩斌表示:“整個地塊共有居民1272戶,涉及機關41家,把每一戶的帳算清楚,把工作做深做細。”

當居民陸續開始搬離,張園内的43棟、174幢、2053個房間的建檔工作,早已悄然開始。

留住張園文化魂

5家專業機關、40名技術人員,對每處細節進行查勘、測繪、拍照、記錄。每棟建築每個門牌号,都有了一份完整的檔案。

上海靜安城市更建立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馬林說:“外開的百葉窗,制作方式都是純手工打造。已經發生了公共部位的病害,我們也把它全部找出來。”

留住張園文化魂

對老建築的保護,也沒有止步于建築本身,人的故事,也通過口述史的方式,一點一滴搜集。馬林說:“她講述了很多她的祖父住在裡面的細節,不愛出門,穿中式褲子。通過這樣的形式把城市的文脈、海派的弄堂記憶儲存起來。”

如今,走進張園,每扇窗戶、每個五金件,都被一一編号。張園也向全球建築大師發出邀請,征集方案,并組成了以中科院院士領銜的評審團隊。靜安區委書記于勇:“慢不得也急不得,想明白的要抓緊建設,還沒想明白的要把它想清楚,還是要對曆史負責,一百年的老建築要把它活化利用好。”

當年搬家時說的那句“常回來看看”,居民們沒有食言。一些居民們就算搬了家,也會偶爾跑來張園這裡買上幾個血糯米八寶飯。

老鄰居聚在一起,叙舊情,話平生,暢未來。張園老居民表示:“等張園建好了,我們張園老姐妹們再到張園來的時候,一定讓我們刮目相看。”;“是上海市的一張名片,我肯定它會是國際上的一張名片。”

(看看新聞Knews記者:施政 編輯:白白)

留住張園文化魂
留住張園文化魂
留住張園文化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