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尋威年味|威海非遺傳人帶你一起制作“金虎”花饽饽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王震

尋威年味|威海非遺傳人帶你一起制作“金虎”花饽饽

對于膠東人來說,咽下一口花饽饽,這個年才算揣進了心裡。入冬後,在威海市文登區各地,200多家花饽饽生産業戶紛紛起竈生火,備戰膠東花饽饽的臘月銷售旺季。作為“山東省花饽饽之鄉”,文登區的花饽饽産業總産值達3億元,并吸收了大批農村婦女就地就業,花饽饽也是以成為當地的富民特色産業。

尋威年味|威海非遺傳人帶你一起制作“金虎”花饽饽

南瓜汁和出金黃色的面,揉成身體和腦袋;白面片輕剪幾下,做成胡須;用筷子輕戳兩下,再塞入兩個黑豆,則成了眼睛……一個小老虎形狀的花饽饽就在巧手廚娘的手中悄然而出。

在位于文登區侯家鎮的山東益養德康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生産工廠中的房間内,攪面機、壓面機源源不斷地把面輸送到案闆上,一個個巧手廚娘緊接着揉面、塑型、拼裝,一個個“萌虎送寶”花饽饽不斷産出,蒸制30分鐘後再放涼,随即又是打包、裝箱、發貨。

“一年的生意,約三分之一集中在臘月。”益養德康技術總監林榮濤說,公司近期已經停掉了其它産品,全部用于生産“萌虎送寶”,“一個三斤重,賣128元。我們全力生産,一天也就能生産1000多個,還是供不應求,其中三分之一的訂單來自網上。”

林榮濤的另一個身份是威海市級非遺膠東花饽饽習俗傳承人。自幼跟着母親做花饽饽,畢業于中式面點專業,成名于餐飲界各項技能大賽,四處拜師學藝博采衆長,林榮濤在膠東花饽饽上的造詣聞名遐迩。

尋威年味|威海非遺傳人帶你一起制作“金虎”花饽饽

在膠東,花饽饽已傳承數百年,做花饽饽是膠東婦女的“必修課”。家家戶戶都能做的花饽饽與林榮濤的花饽饽有何不同?在益養德康的辦公樓上可以找到答案,這裡也是文登區的花饽饽文創産業基地。

林榮濤的工作室堪稱琳琅滿目,壽桃簇擁的仙女、須發盡張的龍頭盡顯大氣,金魚戲蓮、松鶴延年則小巧玲珑,數十件作品無不匠心獨具。“有很多題材,祝壽、慶生、婚慶、升學等都有。隻要是客戶有需求,我們都能設計出來。”林榮濤說,他最得意的一件作品是“李龍拜壽”,那是2013年的李龍文化山會上,他耗時一個月,用200多斤面做成了三米多長的“李龍王”,龍身飛旋,四個龍爪上各呈一個大壽桃,“當時是8個壯漢擡上山的,一亮相就轟動全場。”

尋威年味|威海非遺傳人帶你一起制作“金虎”花饽饽

膠東花饽饽的生命力越來越強,正是因為有着像林榮濤一樣的傳承人,在傳承的同時也與時俱進地發展。身兼國家進階工藝美術師,國家級中式面點技師雙重身份的林榮濤把花饽饽做得“内外兼修”。

外,是指外形和顔色。“精緻的賣相是吸引顧客的最基本條件。”林榮濤帶着記者來到研發室,台案上擺着刀具、鑷子、剪刀、梳子等30多樣工具,“剪不同的口用不同的剪子,劃不同的口用不同的刀。”他舉起一把記者不認識的“鐵管”,“這叫戳刀,是酒店大廚常用的,我用它做魚鱗、羽毛、雙眼皮等。”林榮濤說,塑型是個精細活,同樣的工具在不同人手中發揮的作用不等,“一定要用心。稍有偏差,呈現的效果就大不一樣。”

顔色的調配,更是一門學問。為了給記者答疑解惑,林榮濤又帶着記者來到了實驗室。“最早的花饽饽是用來祭祀的,是以老一輩用油漆、染料上色,這就導緻花饽饽的外皮好看但不能吃。”林榮濤說,“現在我們都是用果蔬榨汁和面,保證花饽饽的任何一處都能進嘴下肚。”一個“果籃”中的“蘋果”一度讓記者認為這是真的,林榮濤解釋:“其實,它是用南瓜汁和面,做成金黃色的蘋果,再用仙人掌果粉仔細刷出紅色的條紋。”在這裡,菠菜汁調制出綠色、紫薯調制出紫色,紅曲米或火龍果的汁液則可以擷取到紅色。“現在,大家都在用果蔬汁來調色,但經過高溫蒸制和存放多天後,成品後的顔色差別很大。這就牽扯到了保色的問題。”林榮濤繼而解釋,“比如在菠菜汁中加點小蘇打,在紫薯汁中加點白醋,就能使顔色更鮮亮,儲存時間更久。”

尋威年味|威海非遺傳人帶你一起制作“金虎”花饽饽

内,是指美味與健康。這也是林榮濤最為注重的。“同樣的面食,用不同的手法和工序,加入不同的成分,呈現不一樣的味道。”林榮濤說,最基本的揉面也是技術活,揉不好不僅影響口感筋道,就連表面都不光滑;而向面中添加糖,更需慎之又慎。“當普通吃食成為商品,就必須嚴格遵循食品行業的标準。”林榮濤說,“很多老人患有高血糖、糖尿病,不能吃糖,孩子成長也不易攝入過多糖分,但花饽饽中少了糖就少了甜味,是以我們用木糖醇來代替糖。”

林榮濤也明白大道至簡的道理。“我能做出很精美很複雜的樣品,但花饽饽畢竟需要量化生産,要交由普通婦女來做,這就要求花饽饽既要美觀、好吃,也要簡單易做。”林榮濤的設計總監身份正是由此而來,僅益養德康食自2020年5月開業以來,他就設計了100多種産品,讓前來打工的普通村婦學幾遍就可學會,也保證了60多名婦女常年在此領到三四千元的月工資。

榮譽室擺滿了一面牆的榮譽證書,而最上方位置的三本證書卻屬于林鵬。對于林榮濤來說,兒子林鵬就是他最大的榮譽。25歲的林鵬也是益養德康的研發人員,師承父親的他整日在工廠中的房間裡專研,且屢獲大獎。眼見着兒子整日忙碌,林榮濤很欣慰,“幹這行滿足兩點就行,吃苦和用心。這孩子都做到了。”

傳承也早已摒棄門戶之見。近年來,林榮濤擔任着山東商務職業學院、威海職業學院、文登技師學校的客座教授,在校園傳授傳統技藝;他也在自家公司開辦講堂,對周邊的花饽饽經營業戶、巧廚娘們無償教學,甚至還經常到同行的公司無私傳授技法和經驗;名正言順的拜師徒弟也有上百人,有的甚至來自海南、西藏、内蒙古等地。“這門手藝不是我個人的,如果它能幫很多人創業、緻富,我很欣慰。”林榮濤說,文登膠東花饽饽民俗于2009年被列入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他真心希望能把它傳下去、傳出去,讓更多的人了解膠東的飲食文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