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節卦·不為聖賢,便為禽獸

節卦 ·不為聖賢,便為禽獸

【卦辭】

節:亨。苦節,不可貞。

《彖》曰:“節亨”剛柔分而剛得中“苦節不可貞”,其道窮也。說以行險,當位以節,中正以通。天地節而四時成。節以制度,不傷财,不害民。

《象》曰:澤上有水,節。君子以制數度,議德行

節:《說文》:竹約也;《說卦傳》:節,止也;節信也,如符節;凡春、秋分,冬、夏至,立春、立夏為啟,立秋、立冬為開,此八節,為天地之節也。

節卦的本義是竹節,古人認為竹子之是以能高高生長而粗細均勻,得益于竹節的限制,後世逐漸發展“節”為限制之意,因為有限制,所有産生了章法,于天地而言,就是春分、秋分、冬至、夏至等八節,于人而言,就是講信立德以束己,于君王而言,就是不勞民傷财,控制自己的欲望。

易經以水澤以象“節”,“澤”代表聚水的窪地,水除了代表水外,還有“坑”的意思,從體用角度來說,坎卦之體為水,其用為坑,兌卦之體為澤,其用為說,也就是說坎卦雖然代表着水,但需要容器的聚集才能展現出來,不然就是霧露,而這個容器就是象征着窪地的兌,兌雖然代表澤,但是如果沒有水,它就是個大坑,是以二者既相輔而成,又互相限制,共成節卦。

從卦之屬性來看,坎卦為陽卦,兌卦為陰卦,從象之屬性來看二者都屬水為陰,但從卦的中爻屬性來看,二爻又都為陽爻屬陽,是以《易經》說“剛柔分而剛得中”。

節卦為君子修身之卦,内卦兌卦為具體的修身之法,可以用知行合一來概括,外卦坎卦為修身之境界,可以用過猶不及來概括,且從初九娓娓道來。

【爻辭】

初九,不出戶庭,無咎。

《象》曰:“不出戶庭”,知通塞也。

戶:單扇門

通塞:通暢與阻塞,謂人生之境遇

戶庭與門庭在今天已經意義相同可以互通了,但筆者仔細查閱《說文解字》等資料,戶最初的本義為單扇門,是以,如果非要把“戶庭”和“門庭”作差別的話,戶庭的範圍應該是小于門庭的,

放在現代,可以把戶庭了解為自家的陽台,把門庭了解為小區活動的公共場所。關于初九的爻辭内涵,筆者講它放在九二處以對比解釋。

九二,不出門庭,兇。

《象》曰:“不出門庭兇”,失時極也。

門庭:門前的空地;門戶;門徑

失時:錯過時機

為什麼不出戶庭為無咎,而不出門庭卻反而為兇呢?其重點在于《象》對二者的诠釋,對于初九,《象》是這樣說的:“知通塞也”,意思就是說知道通暢與阻塞,即知曉福禍之間的對立關系,

在《道德經》中有這麼一句話“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天下大勢,無非分久必合;天下結局,無非盛極必衰,衰而複盈;天下持久之道,無非持中守盈;人情無非冷暖;人生無非福禍,如果不能學會陰陽辯證之道,那麼走出家門看世界隻會越看越迷茫,越學越糊塗,是以老子說“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易經》節卦的初六爻同樣提示我們,如果能通曉通塞之道,那麼即使不出戶庭,也是無咎的。

而在九二中,就恰恰相反了,門庭代表着家門以外的世界,正如王陽明所說“人須在事上磨煉做功夫乃益。若隻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那靜時功夫亦差似收斂,而實放溺”,

我們如何知道自己已經掌握了戶庭中的“通塞”之道呢?就是走出去,在事上去磨練去檢驗自己有沒有“修煉”成功,如果隻知道閉門造車,那就會失去提升自己最好的時機,是以《易經》說“失時極也”。

六三,不節若,則嗟若,無咎。

《象》曰:“不節之嗟”,又誰咎也?

不節之嗟:言人不守度,又緻刑罰而嗟歎

六三的“無咎”,千萬不要以為就是無咎的意思,古文中“無”與“勿”都是相通的,是以結合《象》這裡的“無咎”其實是“勿咎”。

意思是說如果因為自己的不節制,一來不能僅守“通塞”之學而外出,又或者空讀一身詩書武藝,不能經世濟國。二來不能潔身自好,節制自己的邪念與惡欲,最後給自己招來無窮的禍患,對于這樣的結局,除了臨了空悲切歎息外,還能把罪過歸咎于誰呢?

六四,安節,亨。

《象》曰:“安節之亨”,承上道也。

安節:遵守一定的節度,不作非分之想。

六四、九五、上六都是對“節”的把握,六四與上六都屬于過猶不及之列,但六四較優于上六,故稱六四為亨,“安”者靜也,定也,任何人對于限制自己的事物,首先是抗拒的,其次是順從的,然後是麻木的,少有人沖破麻木的境界去享受“節”帶給自己内心的自由與喜悅,而一旦沖破這些,就是九五之吉。

在現實生活中,六四的麻木又稱為暮氣,就好像上班與下班,雖然表面看上去确實是按時準到,實則是每天上班想着下班,下班想着休假,如此一來,非但招生暮氣,人也變得麻木,所謂按規律行事,也隻是變成了一種形式,雖然看着貞吉,但實際是在吃老本,《易經》對于這樣安于暮氣卻亨的結果解釋為“承上道也”。

九五,甘節,吉,往有尚。

《象》曰:“甘節之吉”,居位中也。

甘節:樂于節

對于“節”,如果能在習慣的基礎上沖破節的束縛使其成為我們的習慣與愛好,那麼就可以達到《易經》所說的“往有尚”——做一事成一事的境界了。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就是這個道理,當自律成為我們修身之必須的時候,固然是一個好事,但我們還沒有做到“慎獨”精神,是以需要在此基礎上沖破自律的束縛,完成自我的提升。

拿健身舉例子,一般的健身者會給自己規定每組訓練的數量以及組數,但高明的健身者在後期會沖破訓練計劃的限制挑戰自己的極限,力求每次訓練都使自己完全力竭為止,道家在修煉功法的時候也同樣忌諱修行者在腦中計呼吸數的做法,認為這樣會影響心力的發揮。

上六,苦節,貞兇,悔亡。

《象》曰:“苦節貞兇”,其道窮也。

苦節:節需得中,為節過苦,傷于刻薄,物所不堪

凡事物極必反,過猶不及,是以節也不能過度,達摩在洞中面壁尚且要練功以緩解身體上的不适,更何況凡人呢?

如印度的苦行僧将右手高舉38年以至于手失去了其基本的功能,像一個标本一樣常年“懸挂”在修行者的頭上,這樣殆苦修有什麼意義呢?

又如現在的一些年輕人為了工作、遊戲幾天幾夜不睡覺,看似好像有着超高的效率與做事修養,實則在損耗自己的心身。

陳雲同志有句話放在這裡最合适不過了——少做多活是多做,多做少活是少做。

做任何事情當然要全力以赴,但是要保障最起碼的休息與飲食,磨刀不誤砍柴工,有了好的精力,才能去做更多的事。

任何事情都非一朝一夕之功,但今日之功不靖,何談明日之功?沒有上上人之志,如何鑄下下人之心?故不為聖賢,便為禽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