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真正看一朵花”,巴塞爾首展喬治亞·歐姬芙

“你很少花時間真正看一朵花,我把它們畫得足夠大,讓大家看到我所看到的。 ”這段1926年美國畫家喬治亞·歐姬芙(1887.11.15-1986.3.6)對作品的自述,如今成為了解其藝術和生活的線索。

瑞士貝耶勒基金會将2022年首展獻給這位20世紀最重要的藝術家和美國現代藝術的傑出人物,從早期抽象畫到對美國西南部花卉和風景的描繪,她開發了一種原創的藝術語言,在抽象和具象之間搖擺。

“真正看一朵花”,巴塞爾首展喬治亞·歐姬芙

展覽現場

放大的花朵、谷倉、頭骨和鹿角,夢幻般的風景、建築物和晚霞……這些在美國常見的作品,在歐洲卻是陌生的。

貝耶勒基金會的展覽重點關注喬治亞·歐姬芙看待周遭世界的特殊方式,以及她如何将自己的感覺轉化為新的現實形象。她的畫面有時幾乎是抽象的,有時又接近真實。個人化的視野,加之她對自然尊重而細膩的描繪,使之成為20世紀最重要和最有趣的畫家之一。

“真正看一朵花”,巴塞爾首展喬治亞·歐姬芙

1918年,史蒂格利茲為歐姬芙拍攝的肖像。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Georgia O’Keeffe Museum/Adagp

1918年6月,歐姬芙開始在紐約生活,這對她的藝術生涯至關重要。在這座大都市中,她發現自己處于一個有影響力的小圈子之中,這個圈子圍繞着攝影師、畫廊老闆和藝術經紀人史蒂格利茲(Alfred Stieglitz)展開。斯蒂格利茨是美國最早關注歐洲前衛藝術的人之一,他的畫廊不僅是一個與現實世界對抗的地方,還刺激了年輕藝術家和美國新攝影的誕生。也正是他将歐姬芙的作品帶到自己畫廊展出,并邀請她搬到紐約。歐姬芙将自己早期的職業規劃和藝術潛力的發覺歸功于史蒂格利茲,也就是她未來的丈夫。

從1918年到1924年間,歐姬芙認識不少史蒂格利茲在紐約的朋友(如查理斯·德穆斯、阿瑟·德夫、馬森·哈特利、約翰·馬林、保羅·史川德、愛德華·史泰欽),他們都是美國重要的現代主義畫家與攝影家,他們的想法和畫風也影響了歐姬芙。不過,雖然在紐約生活了十多年,但都市生活并沒有在她作品中留下明顯的痕迹,她常從遠處仰望紐約的摩天大樓,以一種讓人聯想的方式描繪了這座城市。

“真正看一朵花”,巴塞爾首展喬治亞·歐姬芙

喬治亞·歐姬芙,《月光下的紐約街道》,布面油畫,1925,122x77cm

走在自然中,看萬物沉默而神秘的存在

歐姬芙在美國中西部威斯康星州的家庭奶牛場長大、後舉家定居維吉尼亞州的威廉斯堡。1916年至1918年,在德克薩斯州擔任了兩年美術老師,即便是搬到紐約,她的作品中也一直出現德克薩斯的風景。與史蒂格利茲相戀後,他們常在紐約市渡過冬春,夏秋季則回到史蒂格利茲的家鄉喬治湖,此地也可以追溯出歐姬芙這一時期的大部分創作的源流。

1929年,歐姬芙來到美國西南部的新墨西哥州,并在此度過了幾周,她深深被此地景觀、色彩、岩石的吸引,此後每年都會到該州旅行,而是通常是獨自一人,直至丈夫史蒂格利茲去世後她永久定居在新墨西哥州。

“真正看一朵花”,巴塞爾首展喬治亞·歐姬芙

喬治亞·歐姬芙,《喬治湖與烏鴉》,布面油畫,1921,72 x 63.2cm

展覽以歐姬芙在弗吉尼亞州和德克薩斯州任教時創作的早期作品展開。1915年的抽象畫、1916年的木炭畫與一系列充滿色彩和亮度的小幅水彩一起呈現。在1916年的水彩畫《沙漠中的夜間火車》中,她将夜間穿過沙漠的火車簡化為圓形的燈光、陰影和巨大如雕塑的煙霧。同樣來自1916年的《無題(夜間帳篷門)》,展示了從帳篷中看到的夜空。 其中《紅色風景》(1916/1917)是這一時期為數不多的油畫之一,畫面中夜空被壯觀的光線撕開,幹旱的山丘沐浴在豔紅之中。“這些不尋常的作品表明歐姬芙一直走在大自然中。”策展人西奧多拉·維舍爾說。

“真正看一朵花”,巴塞爾首展喬治亞·歐姬芙

喬治亞·歐姬芙,《沙漠中的夜間火車》,1916

緊随其後,《系列 I、藍白花朵》和《系列 I、No. 8》等作品,揭示了藝術家如何将現實圖像做抽象處理。

“真正看一朵花”,巴塞爾首展喬治亞·歐姬芙

喬治亞·歐姬芙,《系列 I、No. 8》,1919,51x41cm

“真正看一朵花”,巴塞爾首展喬治亞·歐姬芙

喬治亞·歐姬芙,《系列 I、藍白花朵》,1919, Georgia O’Keeffe Museum / Adagp

然而,從根本上說,歐姬芙的藝術在很大程度上是具象和抽象并置的。1924年,史蒂格利茲與歐姬芙結為連理,這一年,她開始了最著名的花卉系列——以微妙的曲線和漸層色,組成神秘又具有生命力的構圖。這一系列畫作在1925年展出時,将歐姬芙推到繪畫生涯的第一個高峰,也奠定她代表1920年代美國畫家的地位。植物世界,尤其是花卉,成為了歐姬芙作品的中心主題。

“真正看一朵花”,巴塞爾首展喬治亞·歐姬芙

喬治亞·歐姬芙,《吉姆森雜草/白花1号》,1932, 121.9x101.6cm

展覽中,如《吉姆森雜草/白花1号》(1932)、《東方罂粟》(1927)等大幅面花卉,可以看出歐姬芙對當時“純攝影”(Straight Photography)的了解。

“真正看一朵花”,巴塞爾首展喬治亞·歐姬芙

喬治亞·歐姬芙,《東方罂粟》,1927年,布面油畫,76.7x102.1cm

自然和風景是歐姬芙又一靈感來源。無論是喬治湖還是後來的新墨西哥州,這位藝術家都畫着風景。其中1929年的作品《蘭喬斯教堂 No. 1》和《灰色十字與藍色》來自新墨西哥州的典型樣式。1930年整個夏天,歐姬芙都待在新墨西哥州,收集沙漠上的動物白骨、岩石,寫生并帶這些材料回到紐約作畫。這一時期的作品還包括1936年創作的《騾頭骨與粉色猩猩木》。

“真正看一朵花”,巴塞爾首展喬治亞·歐姬芙

喬治亞·歐姬芙,《灰藍和黑粉的圓圈》,1929,布面油畫,91.4 x 121.9cm

1934年夏季,她再度到新墨西哥州,開始擴充性的探索,她畫了相當多的峽谷、沙漠、荒野,并在無意中發現幽靈牧場。這種蔚藍的天空、寬闊的玫瑰色平原、大而多風的土地在别處是少見的,懸挂在歐洲的博物館中,尤其獨特。

“真正看一朵花”,巴塞爾首展喬治亞·歐姬芙

喬治亞·歐姬芙,《黑山風景》,1930年,布面油畫,61.6x92.1cm

這些作品具有形而上學的意義,也具有地理意義。用頭骨、鹿角、貝殼,歐姬芙創造了一個世俗的世界。對她而言,它們并不代表死亡,而是一種更持久的存在。無論是在沙漠中的骨頭還是海灘上的貝殼,都是美麗而永恒的生命證據。

“真正看一朵花”,巴塞爾首展喬治亞·歐姬芙

歐姬芙在新墨西哥州的畫室。

歐姬芙作品中,圖像的并置也帶着神秘的色彩,雖然“超現實主義”藝術家會故意将沒有聯系的物體并置,但歐姬芙并不在他們之列,她的意圖也與“超現實主義”完全不同,相反,并置在畫面中的物體通常有很深的聯系。

1943年的《骨盆與距離》展示了一塊懸浮在低矮、起伏的藍色山丘之上的白色骨骼——骨頭在空中的軌迹,緊貼的地平線,創造了一個宏大的空間。歐姬芙将觀者置于高處,以超自然的高度、物體的幻覺之美,創造了一種崇高感。

“真正看一朵花”,巴塞爾首展喬治亞·歐姬芙

喬治亞·歐姬芙,《骨盆與距離》,1943 年,布面油畫,60.6x75.6cm

在戰争年代,歐姬芙居住在新墨西哥州時,她看到這片風景發生的變化。1944年和1945年的《黑色土地》系列,她使用了一種不同尋常的深色将丘陵景觀渲染成黑灰色。她的繪畫也越來越傾向于抽象,傾向于鳥瞰。其實早在1942年,其靜物畫中就出現了人類頭骨,這表明歐姬芙認為1940年代的世界因為戰争而變得危機四伏。

頻繁來往于新墨西哥州和紐約市的這些年間,歐姬芙的聲望也越來越高。在美國,她被認為是“新美國藝術”的重要代表;1943年,她的第一個博物館個展在芝加哥藝術學院舉行;1946年,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為她舉辦了一場大型展覽,這是MoMA首次為女性藝術家做個展。如今,歐姬芙的大部分作品儲存在美國,被百餘家公共機構和私人收藏。

“真正看一朵花”,巴塞爾首展喬治亞·歐姬芙

喬治亞·歐姬芙,《有雲的露台》,1956,布面油畫,91.44×76.2cm

美國與歐洲的現代派程序

在紐約,從1910年代末開始“新美國藝術”就與歐洲前衛藝術并駕齊驅。 史蒂格利茲的畫廊和雜志,都展示和推動着現代主義在美國的發展。與此同時,史蒂格利茲把自己歸為“美國現代主義者”,他對歐洲藝術的敵對情緒也影響了馬斯登·哈特利、約翰·馬林、亞瑟·多夫和歐姬芙等美國藝術家,是以他們的作品在美國各大藝術博物館中均有收藏,但在歐洲卻少之又少。即便歐姬芙曾當選美國最有名的五位女性之一,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她在歐洲幾乎是默默無聞,乃至許多法國藝術學者認為美國現代主義始于傑克遜·波洛克。

“真正看一朵花”,巴塞爾首展喬治亞·歐姬芙

喬治亞·歐姬芙,《抽象-亞曆克修斯》,1928 ,布面油畫,91.4x76.2cm

直至1953年,歐姬芙才首次到歐洲旅行,當時她已經65歲了。晚年的歐姬芙因為眼病逐漸損失了視力和色覺,并開始轉向雕塑的創作。1984年,歐姬芙遷出幽靈牧場,搬到較大的城市聖大非,以便獲得較好的醫療照顧。1986年3月6日,98歲的她在聖文森醫院過世。骨灰被灑在她生前作畫多次的皮德農山。在她有生之年,一共獲頒10個榮譽學位、不少相關書籍陸續出版,美國郵政也曾在1927年将她的《紅罂粟花》印成郵票。

96歲時,歐姬芙接受了安迪·沃霍爾的采訪,向他講述了新墨西哥州的荒野,這是她最珍惜的家園和風景。“我一個人在世界盡頭生活了很長時間,帶着自己的東西在田野裡來回走,沒人在乎,這真好。”

“真正看一朵花”,巴塞爾首展喬治亞·歐姬芙

喬治亞·歐姬芙,《黑門與紅牆》,1954

而在歐洲,她的首次重要展覽則是在1993年倫敦的海沃德畫廊,此後在歐洲關于歐姬芙的個展雖然不多,但均是重量級的,其中包括2016年的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和2021年的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

“真正看一朵花”,巴塞爾首展喬治亞·歐姬芙

在瑞士貝耶勒基金會展覽的最後一個展廳,歐姬芙的晚期作品與亞曆山大·考爾德的《黑色動态雕塑》(1954)相遇。兩人的藝術都得益于對美國廣闊平原和鄉村無限視野的深厚感情。歐姬芙擁有一個大型的考爾德動态雕塑,這件雕塑經常出現在藝術家的肖像背景中。考爾德還曾送給歐姬芙一枚黃銅胸針:它旋轉成弧形,與字母O和K相連。因為鐘愛其抽象且略顯有機的樣式,歐姬芙常常把這枚胸針别在她的衣領上。雖然在藝術上心心相惜,但兩人不同的是,考爾德與歐洲保持着持續的聯系。

“真正看一朵花”,巴塞爾首展喬治亞·歐姬芙

喬治亞·歐姬芙,《栗樹 - 灰色》,1924年,布面油畫,91.44 x 76.2cm

無論是歐姬芙還是考爾德,他們的作品中都帶着一種“崇高”。“崇高”源自19世紀美國風景畫家托馬斯·科爾(Thomas Cole)、阿舍·B·杜蘭德(Asher B. Durand)的主題。他們描繪了來自山脈、峽谷、平原、冰山的壯美景色,以展示人與自然的關系。“崇高”也代表着強大而神秘的自然,這些藝術作品向一種比人類更偉大的存在緻敬。歐姬芙也探索着這個概念,她用現代主義的方式展示了美國地域的廣度,遼闊的天空和平原,以及萬物沉默而神秘的存在。

注:展覽由瑞士貝耶勒基金會、提森-博内米薩國家博物館和巴黎蓬皮杜中心與聖達菲喬治亞·歐姬芙博物館合作舉辦,展覽将持續至5月22日。本文編譯自《紐約客》《瑞士德語廣播電視》和貝耶勒基金會網站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