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高原上的燈塔和路标——品讀《張炜評傳》

高原上的燈塔和路标——品讀《張炜評傳》

□袁濱

張炜自1973年開始文學創作以來,出版了《古船》《九月寓言》《你在高原》《獨藥師》等21部長篇小說和五十卷本的《張炜文集》。他的作品不僅深刻影響着當代中國的讀者,而且走向了世界,作品被譯為英、日、法、韓、德、俄、意大利、塞爾維亞、西班牙、瑞典、阿拉伯、土耳其、羅馬尼亞等數十種文字。其著作版本達上千種之多,以我有限的收藏,已經收藏了其中八百多種,包括五十二種《古船》版本。

關于張炜的文學研究方興未艾,先後出版了《張炜小說研究》《張炜詩學研究》《張炜“半島”世界空間解碼》《張炜論》《張炜研究資料長編》等。梳理和考量這些年來的張炜研究,雖然有一種蓬勃發展的感覺,但也給人以不滿足感,似乎缺乏一部具有分量的傳記性著作。如今,張期鵬、亓鳳珍伉俪撰著的《張炜評傳》終于由河南文藝出版社隆重推出。全書圍繞作家成長經曆、生活狀态、校園屐痕、文學活動、創作軌迹、作品影響等進行了精心架構和生動書寫,視野開闊、資料鮮活、嚴謹翔實,是文壇第一部評傳體的張炜研究專著。這不單是張炜研究的填補空白之作,也是非虛構紀實文學的重磅之作。

張炜說“一個作家的創作一定要有地氣”,他本人就是齊風魯韻這片特殊的地域氣場鍛造的作家。他創作的地氣首先是來源于故鄉的蘆青河,是蔚藍色的海洋文化、厚重的齊魯文明給了他豐茂的滋養和旺盛的力量,是以《張炜評傳》第一章就以“大地海洋之子”開篇。大地與海洋,都是厚德載物的母體,在張炜浩瀚的文學作品中,都升騰着堅強不衰的地氣。評傳作者認為,“地氣”應該是我們進入張炜作品的重要入口。法國哲學家狄德羅說:“精神的浩瀚、想象的活躍、心靈的勤奮,這就是天才。”張炜從出生那天開始,就自然地承繼着生活賜予的美好德行,“一直在不停地為自己的出生地争取尊嚴和權利”。雖然生活讓他糾結、沖突,讓他感到“虛弱而膽怯”,但牽腸挂肚的故土情結,始終是他“探索生活方式的重要補充”,他為大地和海洋書寫的情狀,為故地争得了“贊同和了解”。是以,在張炜的作品裡,始終充滿了大地般堅實的理想激情,帶着一股勇者的姿态不斷挑戰自我、否定自我、反思自我。“一個人的硬度,一個人判斷的勇氣,即不妥協的精神”,也正是張炜及其作品内涵的精神氣質。張炜與他塑造的人物群像息息相通,深厚的哲學意蘊和批判意識張揚着精神的銳利、思想的鋒芒。

《張炜評傳》的兩位作者是長期研究張炜的專家,經常與張炜進行對話和交流,不僅有精神共鳴,而且在生活中也有許多接觸。他們融合運用學者、作家的雙重文筆,準确、敏銳地捕捉到了張炜的博大精深,畫龍點睛地刻畫出了作家的精神風骨、審美趨向和藝術追求,以飽蘸深情的筆墨傳達出了張炜的個性、神采、品行和獨樹一幟的文學質地,一個率真、摯誠、豐滿的作家形象躍然紙上,令人心悅誠服。

張炜始終站在文學前沿,不斷為人們貢獻文學驚喜,展示了強大的創作創新力量。匡亞明先生在《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的序言中曾說:“如果論述一個人的思想而不聯系他的業績(包括著作),必将流于空洞的抽象;同樣,如果隻講一個人的具體業績而不結合他的思想活動,又必将成為現象的羅列。評價思想和評價業績,兩者不應偏廢。”作家靠作品說話,作品則靠思想站立,這也是文學薪火不滅的法則。張炜的文學思想、哲學思想、美學思想在《張炜評傳》中,通過細緻的征引、叙述、評論等手法都得到了立體的呈現。《張炜評傳》格調清新,行文緊湊,作者帶着巨大熱情,追蹤張炜的創作與生活,客觀論述、評介張炜的人與文,将其思想軌迹、文學理念的形成和文學成就融合在一起,并以此觀照出中國當代文學的發展概貌和重大事件,寫出了前所未聞的一些新發現和新見解,實際上就是張炜在文學的高原上畫像,展現了文學高原的魅力和壯闊。是以說,《張炜評傳》凝聚和積澱着作者的研究心得和成果,反映了作者一貫的學風和文風,是一部能夠展現張炜研究最新學術水準的著作。

從少年到青年的遊走生活,從“蘆青河告訴我”到“秋天的憤怒”,從“古船”風波驟起到“九月寓言”又起波瀾,從卷入争論、真誠發聲到《你在高原》巨著誕生,從童心煥發到前路闊遠,張炜的文學心路如此清晰、闊大、切近地被勾畫、描摹、映像,濃墨重彩,淋漓盡緻,作家的思與痛、愛與愁一覽無餘,文學家張炜與普通人張炜互相交融,正如評傳中幾個章節的标題所揭示的那樣,真是愛恨交疊、大地情深、餘韻久長。

《張炜評傳》全書共分十章,四十點四萬字,讀來卻不覺得冗長、沉滞,而是靈動、流暢,披露了一些鮮為人知的故實和史料,甚至是私下的話題,讓讀者既感到新鮮又感到親切,溫馨可觸,浸潤肺腑,收獲良多,是走進作家心靈的一部智慧之書、溫暖之書。譬如,作家邱勳“最為欣賞的,是張炜的為人之仁和為文之韌。他說,在張炜身上最突出的是善良,是愛”。邱勳老人回憶有一次和張炜去郊區,剛下過雨,張炜看到路邊攤放的地瓜幹,就揀起一塊發黴變黑的嚼了嚼,說苦味不大,還可以吃。接着又揀起一塊更黑的嚼了嚼,說這個不能吃了。從這個細節上,可以看出張炜對百姓的疾苦,感同身受。對此,《張炜評傳》說:張炜的确是一個有着仁者大愛的中國作家。他特别牽挂那些流落城市的流浪漢,經常去看他們,還給他們送去一些食物。他對動物植物感情很深,甚至為一隻貓寫過一部小說《愛的川流不息》。這種對底層弱者和自然萬物的熱愛,自小生成,發自内心,與他作品中表現出的堅定的人道主義立場是完全一緻的。

劉勰《文心雕龍》說“搜句忌于颠倒,裁章貴于順序”,文本結構與作者的寫作觀和認識論大有關系。從《張炜評傳》全書來看,評傳主要就是傳主文學觀念和思想的反映,評傳的厚度與力度展現的也是傳主的精神魅力和文學風采。梁啟超在《評胡适之##_FORMAT_LT_##中國哲學史大綱##_FORMAT_GT_##》中也說:“凡學問上一種研究對象,往往容得許多方面的觀察,而且非從各方面觀察,不能得其全相。有價值的著作,總是有他自己特别的觀察點。”《張炜評傳》就是富有特别“觀察點”的著作,從本源和最熟悉的視角着手,解構作家的思想和現實環境中的思考,解密了作家台前幕後的文學密碼,還原出經典作品的前世今生,映襯出時代文學的艱難發展和作品背後不為人知的一面。重要的是,在“評述”與“傳記”的融合中,讀者運用的是廣博的文獻和資料,從對張炜著作的原文征引,對各類評論文本的提煉,以及到作者見解的形成,這種原始素材的搜求和爬梳已經在書中得到了完美印證和展現,是建立在細緻閱讀和精心考據的基礎上才能實作的。正如劉勰所說的那樣,“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進而更加凸顯了作者治學獨辟蹊徑、不畏艱辛的澡雪精神。

張炜是這個時代最為博大、強大、闊大的精神存在。他凝聚着大寫的人生、大寫的文學、大寫的思想和精神,無論從哪一方面考量和觀察,單方面的論述都可能陷于片面、狹隘和缺憾,可能隻露出一點點微茫的端倪。《張炜評傳》之可貴,就在于“無一事無來曆”的堅持,本書以豐富性、多樣性、深刻性、真實性、全面性、獨特性的特色征服讀者。《張炜評傳》是一部寫給今天和未來的書,這是因為張炜文學作品和文學精神是可持續發展的。《張炜評傳》是研究張炜、走近張炜、仰望張炜的必讀之書,是當代中國文學發展史上的重要星座。《張炜評傳》的文學意義和學術價值将随着時間推移而日益光輝,也将随着更多學術成果而彰顯品位,綻放的是歲月,收獲的是經典,這也是《張炜評傳》的文本品格。

張炜一直在文學高原上行走,他特立獨行的身影,也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文學燈塔和路标。與其說為張炜寫傳,不如說是為時代的文學代言。《張炜評傳》實際上寫出的是一代人的文學經曆、文學心聲、文學家園,借用評論家雷達的一句話,這是“民族心史的一塊厚重碑石”,是文學長城上不可缺少的青磚。《張炜評傳》首先是一部文學傳記,其次才是學術意義上的審視和評述。這樣說并非厚此薄彼,而是本書的文學格調和品位所決定的。評傳的意義是文學性、思想性、評論性相容并蓄,它的價值也是文學精神和審美批評的有機統一。我認同并欣賞兩位學者和作家的努力,他們對文本的貢獻,他們的體例架構、選材取舍以及文學立場都富有原創性和獨特性,作者始終充沛的飽滿的文學激情,感染着我們,也激勵着我們。張炜和他的文學世界還在繼續延伸,我們對未來文學歲月必将滿懷信心和無限憧憬。

(《張炜評傳》,張期鵬、亓鳳珍著,河南文藝出版社2022年3月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