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5G使用者增長乏力?營運商如何“接招”數字化轉型

過去的一年是5G使用者數增長的“黃金期”,市場尚未達到飽和狀态,增長空間較為廣闊。然而,日前三大營運商相繼釋出了2021年12月份營運資料,新增使用者數和營收狀況相較于此前的資料都不太樂觀,出現了增長乏力的迹象。資料顯示,中國移動淨增使用者數僅為10.9萬,中國電信淨增使用者數為49萬,而中國聯通移動出賬使用者則淨減22.5萬戶。

使用者數雖然是衡量營運商傳統業務規模的剛性名額,但是在數字化轉型中,另一種形式的“規模”也在向營運商發出挑戰——在數字化轉型的“競技台”上,營運商如何定位自己,如何拓展新的價值領域,進而帶來業務規模的跨越式增長,才是其目前需要着重考慮的問題。

傳統的“管道”通信市場已經達到高度飽和的狀态,如果不考慮三大營運商的份額,而是将市場看成是一個整體,或許不太容易發生大幅度的變化。

如果把營運商作為一個孤立的觀察對象,從數字化服務創新和轉型産品嘗試方面來看,營運商的不少案例算不上成功。在如火如荼的雲計算市場,部分電信營運商由于雲架構的部署而喪失傳統層次結構中的戰略主導地位;在面向最終使用者的數字化産品市場中,電信營運商所提供的服務受制于使用者體驗、易支付性乃至平台中立性等;縱然在增長速度驚人的企業和行業資訊化市場中,營運商也面臨着行業經驗積累不足而被“管道化”的危險。

我們認為,如果營運商期望在數字化服務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就應當特别關注“數字業務使能者(Digital Business Enabler)”這一定位,并且通過具體的舉措對該定位進行合理诠釋。也就是說,營運商要跳出行業的局限,用更開放的思想,摒棄作為“資訊化主導力量”的執著,把助力各方充分發揮資訊化能力作為重要任務,通過行業整體資訊化水準、服務管理水準的提升來獲得自身利益。

舉個或許不太準确的例子,之前營運商提供數字化服務,更多的把自己擺在了CEO的位置上:深入了解業務、搭建技術平台、實作客戶擷取、完成服務閉環,調動組織内各種力量開發産品,除此之外還要顧及技術和産品的更新換代。在此過程中,因更為關注“資訊流”而成為總體資源的協調者,“業務流”和“資金流”的需求可能會被輕視或忽略——這會帶來服務失敗的重大風險。而作為“數字業務使能者”,營運商則應把自己擺在CIO的角色上,通過資訊系統的外部性發揮作用。也就是說,業務的規劃、産品的形态、服務舉措的制定都通過開放的平台由專業人員完成,營運商通過發揮大資料能力(可靠靈活的資料運算和存儲)、網絡能力(快速可靠的資訊處理和傳遞)、業務支撐能力(适應業務快速調整并支撐促銷)等,讓各類業務能夠高效、高品質地實作。在這種模型下,“業務和資訊”兩個重心受到了同等重視,風險卻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這個例子或許能在一定程度上說明,為什麼前些年營運商開展的各種“智慧類”項目最終都很難達到預期,但這些項目仍然由不同的主體持續推進着。經過數年的嘗試和耕耘,營運商其實已經具備了很強的資源整合能力,“使能”的觀念也在不斷強化。

然而,如下關鍵詞仍然是營運商在轉型期間值得重點關注的:開放(在開放合作中共同發現和創造新的價值)、動态調整(對市場的洞察,能力的發展要随需而動)、靈活變化(營運要靈活)。

尤其是随着雲服務、雲網融合、資訊增值服務的成熟,營運商能夠在本行業中找到更多的拓展機會。盡管傳統業務領域的“規模”不再那麼容易拓展,營運商在數字化服務大潮中仍然可以找到大量的機會。隻是這需要營運商從相對封閉的體系中跳出來,利用好資訊服務的外部性,探索作為“數字業務使能者”角色應如何行事,在與社會的共同進步中獲得回報。這就是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賦予通信市場的“新規模”。

End

本文首發于《通信世界》2022年第3期,總第889期

作者:特約撰稿人 雲晴

責編/版式:範範

稽核:申晴

監制:劉啟誠

我就知道你“在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