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了戰場,就沒有準備活着回來,殺一個夠本,殺兩個賺一個。”
“上刺刀,準備沖鋒!”
你肯定聽說過“拼刺刀”、“白刃戰”,但是你聽說過“海上拼刺刀”嗎?就是發揮我海軍艦艇優勢,抵近打擊、集火攻擊,把鋼刀狠狠的捅進敵人的胸膛,讓他們知道什麼是中國海軍戰士的視死如歸精神。
1965年8月5日5時,國民黨海軍巡防第2艦隊旗艦“劍門”号率“章江”号由台灣左營港出航,企圖向閩南的蘇尖角、古雷關地區輸送匪特。我人民海軍邊防雷達站發現敵情後,立即上報給南海艦隊,艦隊即令汕頭水警區進入一級戰備。
當時,汕頭水警區的戰艇有半數處于修理和保養狀态,接到作戰指令後,全體指戰員突擊搶修保養戰艇,各艇迅速調整技術骨幹,在2個小時内完成戰前準備工作。共抽調護衛艇41大隊的四艘高速護衛艇,以及快艇11大隊的六艘魚雷艇組成海上突擊編隊,疾馳奔赴南澳島附近會合。
戰士接到的戰鬥簡報中,隻是提及國民黨有兩艘軍艦,一大一小,上級指令我海軍編隊一定要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戰鬥精神,給敵人重創,打掉敵人的嚣張氣焰。
但是,當戰士真的親眼看到敵艦時,雙方艦艇之間巨大的體積差距,給戰士們極大的心理壓迫感。其中“劍門号”原是美制掃雷艦,滿載排水量為1250噸,裝備76.2毫米以下口徑火炮10門;“章江号”系美制小型獵潛艦,滿載排水量為450噸,配有76.2毫米以下口徑火炮10門。而我們的護衛艇最大排水量僅為100多噸,最大口徑艦防炮為37毫米,魚雷快艇更是小的可憐,隻有20多噸,每艇僅攜帶2枚魚雷。
我方與敵艦艇在噸位、武器裝備上雖然都有着巨大懸殊,但是我軍官兵誓死保衛家園,充分發揮我方艦艇體積小、速度快、數量多、射速快的優點,全體官兵抱着必死的決心,采用“海上拼刺刀”的戰術,讓敵人有來無回!
8月6日淩晨1時42分,護衛艇雷達率先發現敵艦“章江号”,艦隊指揮官,時任汕頭水警區副司令員孔照年指令所有艦艇實施燈光管制,隐蔽接敵。很快,敵艦發現我方艦隊,于是艦上各類口徑火炮開始猛烈轟擊,我高速護衛艇編隊冒着敵方炮火,勇敢沖向敵艦抵近攻擊。
從2000米、1500米、1000米.....直到距敵500米時,孔照年司令員一聲令下,四艘高速護衛艦實施集火突擊,從500米一直打到100米,“章江号”接連中彈後起火。為加速該艦沉沒,孔照年司令員又組織艇隊實施了兩次突擊,在30米的距離上,各艦艇采用直瞄方式,用穿甲彈攻擊水線以下要害部位,“章江”号随即起火爆炸沉入海底。
章江号被擊沉後,敵艦“劍門号”仍在附近海域徘徊,南海艦隊為擴大戰果,立刻指令魚雷艇第二梯隊119、120、121、122、136号5艘艇投入戰鬥(其中一艘魚雷艇機械故障返航),同時指令戰場上的3艘高速護衛艇(其中611艇重傷退出戰鬥)和161号炮艦(指揮艦)組成編隊,立即追殲“劍門”号。當護衛艇隊追至距“劍門号”6海裡時,“劍門号”艦上的所有火炮開始向艇隊猛烈急射,我艇隊指戰員無所畏懼,沉着機智地進行反炮火曲線機動。
魚雷艇由于航速高,艇體震動厲害很難抄發電報,當時擔任119艇電訊兵的石鎖才,使用的收訊機絕緣子被震裂,信号時有時無。于是,他用左手拉着機器,右手根據震動規律抄發報,即便是這樣他收發的50餘份電報也絲毫沒有差錯。
在發現“劍門”号後,119艇随即迅速沖向敵艦,為提高魚雷命中率,官兵們冒着炮火,直到距敵艦2.5鍊(1鍊相當于185.2米)時才發射魚雷,接敵僅12分鐘後,随着三聲沉雷般的巨響,“劍門号”在東山島東南方向沉沒。
“八六”海戰共擊沉敵艦兩艘,我方用陣亡4人,負傷28人的代價,斃敵170餘人、俘虜“劍門号”艦長王蘊山以下33人,創造了“以小勝大、以弱勝強”的輝煌戰績,取得了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海軍最大一次海上殲滅戰鬥的勝利。因戰功卓著,授予611号護衛艇“海上英雄艇”、119号魚雷艇“英雄快艇”的榮譽稱号。
不得不說,“海上拼刺刀”打出了我軍氣勢,彰顯了我海軍官兵英勇無畏的精神,同時也揭示了我海軍在建國初期的窘迫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