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了战场,就没有准备活着回来,杀一个够本,杀两个赚一个。”
“上刺刀,准备冲锋!”
你肯定听说过“拼刺刀”、“白刃战”,但是你听说过“海上拼刺刀”吗?就是发挥我海军舰艇优势,抵近打击、集火攻击,把钢刀狠狠的捅进敌人的胸膛,让他们知道什么是中国海军战士的视死如归精神。
1965年8月5日5时,国民党海军巡防第2舰队旗舰“剑门”号率“章江”号由台湾左营港出航,企图向闽南的苏尖角、古雷关地区输送匪特。我人民海军边防雷达站发现敌情后,立即上报给南海舰队,舰队即令汕头水警区进入一级战备。
当时,汕头水警区的战艇有半数处于修理和保养状态,接到作战命令后,全体指战员突击抢修保养战艇,各艇迅速调整技术骨干,在2个小时内完成战前准备工作。共抽调护卫艇41大队的四艘高速护卫艇,以及快艇11大队的六艘鱼雷艇组成海上突击编队,疾驰奔赴南澳岛附近会合。
战士接到的战斗简报中,只是提及国民党有两艘军舰,一大一小,上级命令我海军编队一定要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给敌人重创,打掉敌人的嚣张气焰。
但是,当战士真的亲眼看到敌舰时,双方舰艇之间巨大的体积差距,给战士们极大的心理压迫感。其中“剑门号”原是美制扫雷舰,满载排水量为1250吨,装备76.2毫米以下口径火炮10门;“章江号”系美制小型猎潜舰,满载排水量为450吨,配有76.2毫米以下口径火炮10门。而我们的护卫艇最大排水量仅为100多吨,最大口径舰防炮为37毫米,鱼雷快艇更是小的可怜,只有20多吨,每艇仅携带2枚鱼雷。
我方与敌舰艇在吨位、武器装备上虽然都有着巨大悬殊,但是我军官兵誓死保卫家园,充分发挥我方舰艇体积小、速度快、数量多、射速快的优点,全体官兵抱着必死的决心,采用“海上拼刺刀”的战术,让敌人有来无回!
8月6日凌晨1时42分,护卫艇雷达率先发现敌舰“章江号”,舰队指挥官,时任汕头水警区副司令员孔照年命令所有舰艇实施灯光管制,隐蔽接敌。很快,敌舰发现我方舰队,于是舰上各类口径火炮开始猛烈轰击,我高速护卫艇编队冒着敌方炮火,勇敢冲向敌舰抵近攻击。
从2000米、1500米、1000米.....直到距敌500米时,孔照年司令员一声令下,四艘高速护卫舰实施集火突击,从500米一直打到100米,“章江号”接连中弹后起火。为加速该舰沉没,孔照年司令员又组织艇队实施了两次突击,在30米的距离上,各舰艇采用直瞄方式,用穿甲弹攻击水线以下要害部位,“章江”号随即起火爆炸沉入海底。
章江号被击沉后,敌舰“剑门号”仍在附近海域徘徊,南海舰队为扩大战果,立刻命令鱼雷艇第二梯队119、120、121、122、136号5艘艇投入战斗(其中一艘鱼雷艇机械故障返航),同时命令战场上的3艘高速护卫艇(其中611艇重伤退出战斗)和161号炮舰(指挥舰)组成编队,立即追歼“剑门”号。当护卫艇队追至距“剑门号”6海里时,“剑门号”舰上的所有火炮开始向艇队猛烈急射,我艇队指战员无所畏惧,沉着机智地进行反炮火曲线机动。
鱼雷艇由于航速高,艇体震动厉害很难抄发电报,当时担任119艇电讯兵的石锁才,使用的收讯机绝缘子被震裂,信号时有时无。于是,他用左手拉着机器,右手根据震动规律抄发报,即便是这样他收发的50余份电报也丝毫没有差错。
在发现“剑门”号后,119艇随即迅速冲向敌舰,为提高鱼雷命中率,官兵们冒着炮火,直到距敌舰2.5链(1链相当于185.2米)时才发射鱼雷,接敌仅12分钟后,随着三声沉雷般的巨响,“剑门号”在东山岛东南方向沉没。
“八六”海战共击沉敌舰两艘,我方用阵亡4人,负伤28人的代价,毙敌170余人、俘虏“剑门号”舰长王蕴山以下33人,创造了“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辉煌战绩,取得了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海军最大一次海上歼灭战斗的胜利。因战功卓著,授予611号护卫艇“海上英雄艇”、119号鱼雷艇“英雄快艇”的荣誉称号。
不得不说,“海上拼刺刀”打出了我军气势,彰显了我海军官兵英勇无畏的精神,同时也揭示了我海军在建国初期的窘迫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