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羲和号對太陽探測成像290多次,首次在軌獲太陽H-α譜線

羲和号對太陽探測成像290多次,首次在軌獲太陽H-α譜線

“羲和号”衛星模拟圖。“羲和号”全稱太陽Hα光譜探測與雙超平台科學技術試驗衛星,運作于高度為517公裡的太陽同步軌道。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供圖

“羲和号”衛星是大陸首顆太陽探測的科學技術實驗衛星,去年10月14日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标志着大陸正式邁入空間探日的時代。

1月28日,中國國家航天局對地觀測與資料中心主任趙堅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釋出會上表示,這顆衛星經過三個多月的在軌測試和實驗,已經完成衛星平台技術驗證40多次,對太陽進行探測成像290多次,衛星的平台及有關載荷工作穩定正常,功能和性能滿足研制總要求。“這顆衛星在軌還将繼續執行相關的科學實驗任務,和我們一起度過春節。”

目前,“羲和号”衛星已經取得了一系列技術和科學實驗成果。今年,中國國家航天局将擇機正式釋出。針對目前的一些主要進展,趙堅表示,一是在軌驗證了新型高精度衛星平台的超高指向精度和超高穩定度技術,與傳統的同等慣量衛星平台相比,這顆衛星的指向精度和穩定精度均提高了兩個數量級。

二是在太陽科學探測方面,這是在國際上首次在軌獲得了太陽H-α譜線,全日面的H-α波段的光譜圖像。太陽的H-α譜線是光子與氫原子互相作用後,電子能級躍遷産生的譜線,是太陽暴發時響應最強烈的一個譜線,能夠直接反映暴發的特征。

以前,人類對太陽的觀測,H-α譜線隻能在地球上進行探測,但因為受到大氣擾動,這個資料是不連續、不穩定的。現在通過衛星在軌進行探測,就可以去掉這些不穩定因素,對太陽進行高分辨率的觀測和成像,可以更加準确地獲得太陽暴發時大氣溫度、速度等實體量的變化,進而建立起太陽暴發從光球到日冕的能量積累、釋放、傳輸的完整實體模型,對研究太陽暴發的動力學過程及實體機理提供關鍵資料,有望獲得有國際影響力的科學産出。

趙堅表示,“羲和号”登天探日,是繼“嫦娥五号”成功實作月球采樣傳回,“天問一号”成功實作對火星的“繞、落、巡視”探測之後,在一年的時間之内對太陽系中的地球、行星以及太陽這顆恒星的探測實作了全覆寫,奏響了深空探測的“三重奏”,為航天強國建設貢獻了智慧和力量。

“關于大陸未來的探日計劃,目前科學家們正在開展相關的論證研究,将使我們進一步了解太陽構造,确定太陽活動特征,掌握其機理和活動規律,更好地預報空間天氣,造福人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