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金虎送吉祥 新春賞名作”當代著名畫家·王志堅

“金虎送吉祥 新春賞名作”當代著名畫家·王志堅
“金虎送吉祥 新春賞名作”當代著名畫家·王志堅

藝術履歷

王志堅:生于1958年,湖南湘鄉人。

畢業于湖南師大美術學院,代表作曾獲中國美協授予的二等獎,國家文化部銀獎,湖南省“五個一工程”獎、金獎等榮譽和獎項。現為湖南省文化和旅遊廳專家、湖南省藝術類高職評委,中國工筆畫學會理事,中國美協會員,中華詩詞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湖南省美協理事、湖南省美術家協會工筆畫藝委會主任,湖南省工筆畫學會常務副會長,湖南省花鳥畫家協會副主席,湖南省作家協會會員,湘潭市文聯兼職副主席、湘潭市美協名譽主席、湘潭市齊白石研究會會長、湘潭縣齊白石畫院院長。曆任湘潭市齊白石紀念館副館長、館長。

“金虎送吉祥 新春賞名作”當代著名畫家·王志堅

王志堅先生·周偉紅先生合作作品

“金虎送吉祥 新春賞名作”當代著名畫家·王志堅

王志堅先生作品

鄉愁激發牛情結

王志堅

鄉愁,永久的情結

每當月圓之夜鄉愁便油然而生,難道西方海德格爾說: “來源始終是未來”? 那麼我用水墨寄鄉愁,用墨線去找尋曾經的美好,是為快事。 席慕容詩曰: “……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永不老去。 ”時光荏苒,回望故鄉時暖流湧上心頭,兒時殘存夢想,今天似乎在圓。 時代在變遷,盡管如此高端物化和多樣性狀态的演繹,物是人非,世界資訊瞬息萬變。 但内心深處的那一絲鄉愁,無時無刻不在追逐情感的歸屬,和那種屬于個我的“原初”。 白石老人《白菜圖》款曰: “士大夫一日不可忘此味”道出了他思鄉的情緒。 這種感覺對“原初”始終懷揣着存在感,諸如此類深邃的獨白,是存在者以辯證的思維方式去思考藝術創作,是遠遊者作為寄托自己原初的一種對話。 詩人諾瓦利斯: “哲學是懷着一種鄉愁的沖動到處尋找家園。 ”這是詩人的哲學觀,鄉愁是沉重的,最終必需要尋找到家園。 作為藝術圖像的實作,僅隻在文字和遊思還不夠,那就是應将鄉愁用藝術去完成。

“金虎送吉祥 新春賞名作”當代著名畫家·王志堅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我随家人下放到距縣城 20 公裡左右的農村,卻并沒有 “ 遊子 ” 的感覺,但也有一種莫名的挂念。其時局微妙,短短的時間内随家幾次的上山下鄉,也産生離别之情。仿佛這種本能的反應源于離别,因為距離産生形而上的次元 —— 思念。年少對故鄉沒有具體的概念,然而城鄉之間的差距讓我有了一種強烈反響,使之 “ 出入鄉關 ” 幾近成為習慣。成年後,我又幾度 “ 返鄉 ”“ 遠遊 ” ,那是在鄉鎮工作寫生遠遊,當然不是距離上的顧盼,而是形而上的精神家園回歸。回想起來,能舍棄現實的企望和牽挂及給予生活的惠善而不顧,卻固執單純尋找 “ 家園 ” 的向往處初衷不改,而具備堅定性,于是便有 “ 原初 ” 完整版保障。唐代王維詩曰: “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 是 “ 原初 ” 的真美回歸。詩人江弱水寫道: “ 故鄉是身心回歸之所,在此處褪去某種附加的枷鎖,拾回某些原本的自在。 ” 也許是藝術化了吧,他把思鄉和向往交織地重疊在一起。我的畫作《歲月如織》系列和《月是故鄉明》作品反刍,是對此前的思鄉印象的表達。

“金虎送吉祥 新春賞名作”當代著名畫家·王志堅

我的母親今年 94 歲,經曆和見證了百年風華。她兒時的故事,自然使我構劃出外婆老家山沖月牙兒的美麗形象。這些鄉愁雖模糊、遙遠,卻寄托着美好。我的 “ 返鄉 ” 不是千山萬水,而是若即若離,是蘊含着獨特牽絆的感覺,别久了可随時返鄉。對于原初的 “ 回”“ 返 ” 是回到 “ 家” ,回到母親身邊,回到心境的港灣之所。母親會唠叨重複的話,就是那些千遍不厭的童謠,幻化的也是 “ 原初 ” ,是 “ 鄉愁 ” 。母親是位裁縫,那勞作時清晰可鑒哒哒哒的縫紉聲嘩嘩嘩流淌有如漣河水流淌之聲,至今仍在耳邊響起,每次内心倍感溫暖、舒暢。我就是在這甯靜祥和的漣河岸民風樸素的地方成長起來的子民。在工作繁複的平台和社會性事務中學會了求生,學會了做人,學會了識别真、善、美,同時學會了堅強,有方向地促使自己樹起夢想,眷戀着這片土地,同時對 “ 回家 ” 有深度的了解。 “ 生于斯長于斯” 的我,深知依賴于漣河水的理由,人們靠其滋潤延續的祈願。就是這條 “ 生命河 ” ,養一方天地,一口濃重的湘鄉話 ——“ 嗯啊 ” ,似牛的哞叫聲維系我的鄉愁。正因如此,漣水河之水串起了家鄉的文明,延綿着古老的文化。可謂 “ 天人合一 ” ,是它系着這片山林土地,永不停歇地泛起幸福的漣漪。

“金虎送吉祥 新春賞名作”當代著名畫家·王志堅

鄉愁,一曲無聲的歌

常言道:歌真戲假。雖然是演戲,但情感是真的。曹雪芹詩曰: “ 假作真時真亦假,真作假時假亦真。 ” 意即當你把真實的東西當作虛幻的東西來看時,那虛假的東西甚至比真實的東西顯得更加真實。就此類推,藝術家必須從事物本質的真實性出發,才會表達情感的 “ 真實 ” 。也即藝術的 “ 真實 ” 性,它不是簡單等同于現實生活中的真實性,而是通過觀察感受後達到情感升華的 “ 真實 ” 性。如何使生命精神價值越來越吻合鄉愁記憶,抒發出真我,這應歸屬于原初的基點,也就是心遊故園,讓理想化作實作。

“金虎送吉祥 新春賞名作”當代著名畫家·王志堅

勞動生産總結了經驗後上升到科學,而藝術卻能儲存情感。此次面對主題創作,也可說是自我的挑戰。就 “ 三牛” 主題精神創作而言,在時間不充足的情況下,創作 80 幅作品,是不同于一幅畫的創作概念,最大的差別是在于畫展要有起伏,風格要統一,做到風筝不斷線,讓觀衆不會有審美疲勞。我的思維湧現的是什麼呢?此時此刻的情感又是什麼?腦海中恰恰顯現的都是兒時的記憶,這些記憶不免會概念性甚至模糊、抽象等随之而來。記憶往往不是客觀的,更多的是主觀感受。要從 “ 無 ” 中生發出 “ 有” ,當然難度可想而知。百年風華,又逢牛年,湘鄉人亦稱 “ 牛人” ,這恰好是我創作的原初存在。于是,繪畫 “ 回家 ” 的沖動感似魔力般湧來。 “ 十步之外,必有芳草 ” ,筆毫未發,泥土的芳香氣味早已充溢畫案與宣紙,莫名的感覺早就有存在感。這時内心深處的情感已被燃燒,繪畫的語言元素已先進入夢鄉的綜合形象中,其創作的次元和視覺的廣度都要圍繞 “ 鄉愁 ” 出發。每一幅畫面中的形象、語言、個性、點、線、面,水墨沖撞、肌理痕迹、色彩對比都得調動起來,既而合乎情理,且入畫。同時說明繪畫創作是有形的,是由 “ 無 ” 生發的,也即不是空泛的。可以說,其創作過程就是 “ 反刍”“ 回家 ” 的過程。創作不是距離上的糾結,而是尋找自己的精神歸屬,最終合乎 “ 原初存在 ” ,即精神藝術家園。由此,宣紙上的生靈之歌,是表白自我的真情感,是表達内心祈願一切自然而然的和諧共處感。

“金虎送吉祥 新春賞名作”當代著名畫家·王志堅

鄉愁,激發牛情結

今天, 家鄉的漣水河漸漸清透起來,仿佛回到原初,不再是昔日渾濁的污水河。現代生活向往自然的回歸 —— 生态文明。家鄉變化太大,人們幾乎跟不上節奏,漣水河沿岸高聳的樓房鱗次栉比,夜幕中燈火輝映,遊子返鄉有不相識之感。思鄉的記憶,不變的是這片大地的自然起伏,山巒河流,連道路村舍也不是從前的模樣。依稀可見的是鄉俗氣息,但也不再是農耕文明了。 “ 回家 ”心情不免有些忐忑。四顧茫然,農家寶 “ 牛” 已遠離這片土地,曾為農耕時代的主力消失不見。雖然民族題材在大時代的文化語境下形成孤僻領地,遙遠的民族精神仍在延續,赓續文化與人文情感仍緊密相連。漣河的中遊是我記憶的深處,也是曆久彌新的地方。自個兒的創作情感背景下,總凝聚着某種激蕩人心的鄉土情懷。創作時總會引發内心那份 “ 返鄉 ” 的憂愁與不安,亢奮與率真去回望故土。一是本能對土地抱有深深的眷戀,一種民族文化責任感一直在本真地守候;二是生性地帶有 “ 蠻 ” 味的 “ 土”“ 野 ”“生”“ 辣 ” 重疊着交織在我的創作中。我即便曾經縱有工筆纖細的畫風,自轉入寫意後此類畫風便漸漸消失,所謂 “ 工入意出” 已自成主張。 “ 鄉愁 ” 在創作中也自然流露出來土、野、生、辣,對其元素,自以為有人間煙火氣。在大時代背景下,未免是件不入流的學術取向,我顧不了這麼多,并常去大自然中攝取鄉野精神食糧為滿足感,采撷大自然中的生靈,揉入畫面自成獨立。

“金虎送吉祥 新春賞名作”當代著名畫家·王志堅

出入鄉關的遠,當走近瞧,發覺自己繪畫的元素就是家鄉味道,畫中那濃濃的親情味“煙火氣” 已然十足,這種煙火氣代表了本地文化。我一直都在探索本土的農耕文化,鄉土文化的回歸與守望,是自我情感上的對白,是從小耳濡目染的寄托,傳遞本土文化也許是我唯一執念的選擇。畫作《漣水河系列》正是我回報它養育之恩之所在。《青山綠水系列》則是生靈長久依存的渴望。水是萬物之源,是生靈依賴的所在,漣水河肩負了其責。我所認知的漣水河從未枯竭;由于有青山綠水滋潤這片豐饒的土地,使之會魅力無限。《生靈的呐喊》則應為自己内心世界之祈禱。生靈皆有愛,它們是地球上的子民,尤其是牛,與人為善,對土地耕耘不遺餘力。魯迅之“俯首甘為孺子牛”表達了它有着“為人民服務”的奉獻精神。牛恰好是我創作的母體,且為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它是真實地眷戀土地、改造土地的耕耘者。如是就有了《風雨兼程系列》,借人和牛并肩前行的情節,為這熱土傾盡所能。宋李剛詩曰:“耕犁千畝實千箱,力盡筋疲誰複傷。但得衆生皆得飽,不辭羸病卧殘陽。”以拟人的方式抒發自身感情并對牛大為贊頌。此次展,借家鄉的山、水、人、牛,以及神秘、甯靜、純樸的風物等元素表達自己對家鄉的愛。将這些返鄉元素,在新時代莊嚴地攝入我的畫上。

“金虎送吉祥 新春賞名作”當代著名畫家·王志堅

盡管在當下興起大圖像時代,繪畫藝術被嚴重削弱、蒸發、排擠。但作為民族傳統藝術形式的中國畫,應帶着獨特圖像邏輯,在新時代人類公德心意識下,應對傳統文化覺醒“返道”地回歸。已知的傳統優秀文化土壤中留下的經典,無不共存一樣的東西——“美”的元素,傳承創新的藝術也應以完整的“美”展現在人們視域下。我這批作品釆用團塊、黑、白、灰、線性、色彩,以多元度、多視角,重重疊疊,形成一種虛實有序的美感。借古喻今,還是前人畫過的元素,如《大地脊梁系列》隐喻着一種牛的美、義、仁、善的思想。如追求公正合理、和平共處的理想,試圖以力量美感鼓舞士氣。漣水河滋養出湘軍文化,這裡出士人、勇士、将軍,一代代“脊梁”肩負起了百年風華曆程,且一路向前直達光明。

“金虎送吉祥 新春賞名作”當代著名畫家·王志堅

我在藝術上總體貫穿一個當代藝術語境,充分展現作品的原初,以作品代言、表達思想情感,并盡量讓藝術語言個性化,達到思辨力統一。盡管要在一個時空段表現不同境況和背景, “ 距離 ”“ 空間 ”“ 時間 ” 又相差之大,還得用大時代裡的文化養分完成,我始終抓住時代這根弦,統令作品為主題起承轉合,有節奏有變化,将主題性融入藝術文化元素中。力避俗世紅塵,起到凝聚觀衆審美視覺愉悅的作用,即讓 “ 畫面感 ”“ 返鄉 ” 有存在感。在理論上可定義為 “ 有意味的畫面構成 ” ,即每件作品保證獨立成章又互相起到主題的烘托作用。牛、人、山、石、樹、屋、雲、水,都調動其能動性,服從中心,也讓這些作品豐滿。尤其喜歡讓作品具有 “ 爆發力 ” 和個性之氣格,卻又力避畫與畫之間的 “ 對立 ” 和不協調感。幾個系列釆用的方式是水墨作主調,蓋以雅,勿作 “ 風俗畫 ” ,即便主題崇高莊嚴,仍着重突出 “ 回歸 ”“本土”“本真” 的宗旨。如《孺子牛》《拓荒牛》《老黃牛》等系列作品都是追求精神高度,但仍舊為繪畫性、主觀性。讓作品達到純藝術性,即 “ 墨足色飽 ” 的獨立藝術的 “ 到位 ” 感。不作秀、不扭捏遮掩,既顯張力而又不失含蓄。幾個章篇均以濃縮時空、又穿越和延伸時空,讓其在繪畫過程中獲得辨證對立又統一起來的作用。正因如此,預示自我受原初的某種感召力。拽着畫筆以古典的 “ 中鋒頂立 ” 之藝術觀,表達内心夢萦莫辨的情感,去掀起深藏心底久候的 “ 鄉愁 ” ,用高歌猛戳式的創作激情表達牛的堅毅、奉獻、勤勞的精神,一吐為快。

“金虎送吉祥 新春賞名作”當代著名畫家·王志堅

藝術鄉愁,永遠在路上

實踐證明,造型藝術是不可輕視的課題,是形而上的審美需求的直接反映。在優秀傳統文化上的探索,前賢名家是面鏡子,他們視藝術為生命孜孜追求。反觀自己的藝術追求,以概括、粗犷、豪放為主要特征。正好趕上大時代農耕文化的守望和關懷,創意和造型上象征家鄉純樸人文精神。同時對梁楷、朱耷、吳昌碩、金農、齊璜、王憨山、畢加索、梵高、塞尚等大師敬畏。他們的作品以主觀、大氣、概括、單純和人性本真,不是刻意做啟示意義。藝術要接地氣,又決不是照搬自然,更不是照相機式的再現。

“金虎送吉祥 新春賞名作”當代著名畫家·王志堅

藝術與自然保持着距離,其中的神秘性、審美情趣互為依托。藝術正是生命哲學的基本境界 — 提升與表達。《山音》是沖刺寫意的同名作,畫面正視的三頭健壯碩大的牛,以幾何、重疊、沖撞、重構獲得快意。三生萬物,形成一個畫以外的強大陣容,寄予 “ 希望在田野上 ” ,哞聲、人聲彙成一片,為豐稔加油,為稻耕文明而歌。《牧歸》系列作品與 “ 鄉愁 ” 融合碰撞,是 “ 回歸 ”“ 返道 ” 的點題。畫作中的筆意是 “ 挽留”“ 惜時 ” ,為農耕文明的 “ 落幕” 訴求。畫面放膽、水墨縱橫,為主觀意識獲得解放,讓筆墨得到更自由揮灑。作品構成肆意打破傳統上的某些僵制,更多回歸本體達到直抒胸臆的效果。《奔牛圖》系列實作了大寫意畫的書寫性、讓筆墨做到放蕩不羁,加強畫面的運動感。奔牛隐喻人民奮鬥精神,在造型上便于誇張與抽象手法的施展。每次一疊作品完成,總能獲得視覺審美情趣的提升。

“金虎送吉祥 新春賞名作”當代著名畫家·王志堅

辛醜, “ 牛” 如期而至,希望的田野一片甯靜。乘東風、趁佳期 “ 返鄉 ” 尋找心儀的牛,它是家鄉父老崇拜的精神偶像。我釋懷自然,當 “ 三牛” 系列作品交卷,筆痕已嵌于紙間, “ 原初 ” 的沖動稀釋,踏上回家的誘惑,叫聲 “ 嗯嘛 ” (母親)應聲 “ 唷 ” ,其親情感瞬即拂去遊子的疲憊。随之精神抖擻有加,擁吻家鄉的漣水河。也許 “ 鄉愁 ” 是悠長綿久,夢繞魂牽,沒有彼岸與答案。 “ 回家 ”“ 返鄉 ” 每一次的沖動都是自我修身,齊家文化的補充。

2021年6月3日于憨牛堂

“金虎送吉祥 新春賞名作”當代著名畫家·王志堅
“金虎送吉祥 新春賞名作”當代著名畫家·王志堅
“金虎送吉祥 新春賞名作”當代著名畫家·王志堅
“金虎送吉祥 新春賞名作”當代著名畫家·王志堅
“金虎送吉祥 新春賞名作”當代著名畫家·王志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