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知其然更應盡力知其是以然

“緻敬大師——呂彥直誕辰130周年紀念特展“觀後

知其然更應盡力知其是以然

受中山陵有關方面盛邀,昨日上午,筆者與部分網友來到孫中山紀念館,參觀了于6月1日揭幕的“緻敬大師——呂彥直誕辰130周年紀念特展”。

呂彥直(1894.7.28—1929.3.18),安徽滁縣人,出生于天津。早年留學美國康奈爾大學,攻讀建築專業,接受西方學院派建築教育,後回國在上海從事建築設計工作。先後在南京中山陵和廣州中山紀念堂的設計競賽中獲得首獎,并成為南京中山陵和廣州中山紀念堂的設計師和建築師。他積極探索中國現代建築之路,成為引領民國前期大陸傳統建築民族複興浪潮的巨匠,是大陸第一代建築師中的傑出代表,被學界譽為中國近現代建築創始者。

知其然更應盡力知其是以然

該展由孫中山紀念館聯合廣州市中山紀念堂管理中心策劃舉辦。展覽分為短暫而璀璨的一生、以生命鑄就兩大中山紀念建築、探索中國現代建築之路三個部分,共展出102張圖檔、20餘件文物,全面系統地展示呂彥直的生平、建築作品及建築思想,解讀建築背後所蘊含的曆史價值、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謹向一代建築大師緻敬。

知其然更應盡力知其是以然

觀展過程中,大家仔細聽從年青講解員的介紹,饒有興緻地觀賞圖檔和珍貴實物,大家對呂彥直先生的頑強拼搏精神和嘔心瀝血的工作業績贊賞不已,為他英年早逝深表惋惜。

雖然去中山陵無數次,卻對母親山上的這座舉世聞名的建築隻有膚淺了解,通過觀展,結合已有的一些資料,更加深了我對中山陵曆史的進一步了解。

知其然更應盡力知其是以然

當時孫中山先生葬事籌備處廣泛征集陵墓設計方案,結果呂彥直先生設計的“自由鐘”式圖案榮獲首獎。正因為受到孫科的積極支援而得以采用。呂彥直被聘請為陵墓總建築師。墓地全局呈“警鐘”形圖案 ,寓意是警鐘長鳴。這組建築在型體組合,色彩運用,材料表現和細部處理上都取得很好效果,它色調和諧,進而更增強了莊嚴的氣氛。抛棄了傳統封建社會的糟粕,沒有在陵墓兩側設定石像等,而是種下了對稱的雪松樹,四季長青。

知其然更應盡力知其是以然

原先似懂非懂的一些關于中山陵“冷知識”也得到了一定程度厘清,如:中山陵392級台階暗喻其時中國有三億九千兩百萬同胞。另有說,“3”代表三民主義,“9”代表九州大同,“2”代表國共合作,非常有趣;從碑亭到祭堂共有石階339級,據說是寓指當時國民黨參衆兩院議員為339人,每人作為一個台階,将中山先生的精神發揚光大。

知其然更應盡力知其是以然

常聽人說,從上往下看隻能看到一個個平台,而從下往上看卻隻見台階不見平台,始終不得其解,原來它代表着革命道路的艱難和坎坷,恐怕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别解吧。當然,這中間有些還需要作進一步的論證。

知其然更應盡力知其是以然

參觀中,我向年青講解員提了一個問題,即中山陵碑亭石碑高度,他認真思索并迅速回複:碑高8.1。與我原先掌握的資料有出入。

正确答案是,碑高 8.1 米,寬 4 米,上面刻有“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先生于此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24 個顔 體楷書镏金大字。 碑額上還有陰刻的國民黨黨徽。 這塊碑重要特點是突出孫先生葬禮為黨葬。碑反面還有銘文,上面的圖案是上雲、下海,意思是中山先生功績高于天,深于海。我不禁為小夥子的“問不倒”知識儲備深感欽佩。

知其然更應盡力知其是以然

據李恭忠著《中山陵 一個現代政治符号的誕生》介紹:早在中山陵選址時,葬事籌備處各位成員,包括孫科、宋慶齡,都強調墓址地點應高于明孝陵,并且“不可使人在更高處建墓”;确定中山陵碑石的大小時,也度量過明孝陵神功聖德碑,這就為中山陵的曆史地位定下了基調。

南京中山陵位居鐘山第二峰小茅山南麓,背山朝南,乃“前臨平川,後擁青璋”,氣勢宏偉壯觀。陵墓的東西兩側還簇擁着廖仲恺、何香凝夫婦合葬墓和鄧演達、譚延锴等民國元勳的陵墓,一派辛亥革命同志共享陽光的氣勢,再反觀明孝陵,朱元璋和馬皇後偏安于鐘山餘脈較低一隅,孤苦伶仃獨享南坡,卻讓當朝開國元勳徐達、常遇春、李文忠等,不能“有福同享”,隻能被無奈“賜葬鐘山之陰”去了。

知其然更應盡力知其是以然

孫中山先生的碑,雖高度稍少些,卻重達幾十噸,系用一塊巨大的花崗石雕琢而成。是由譚延闿書寫的碑文:“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先生于此,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字為顔體,筆畫流暢,結構嚴謹,雄健有力,絕不遜于帝王将相的那些墓碑。呂彥直先生圓滿完成了籌備處的各項要求。

知其然更應盡力知其是以然

當下,發展文旅事業,文字當頭。可見,人們在旅遊、休閑,放飛自我的同時,應當勿忘文化内涵的熏陶,文化自信要以文化為基礎。是以,各位朋友,請您在遊覽南京中山陵景區之餘,一定要抽出些時間,前往孫中山紀念館走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