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知其然更应尽力知其所以然

“致敬大师——吕彦直诞辰130周年纪念特展“观后

知其然更应尽力知其所以然

受中山陵有关方面盛邀,昨日上午,笔者与部分网友来到孙中山纪念馆,参观了于6月1日揭幕的“致敬大师——吕彦直诞辰130周年纪念特展”。

吕彦直(1894.7.28—1929.3.18),安徽滁县人,出生于天津。早年留学美国康奈尔大学,攻读建筑专业,接受西方学院派建筑教育,后回国在上海从事建筑设计工作。先后在南京中山陵和广州中山纪念堂的设计竞赛中获得首奖,并成为南京中山陵和广州中山纪念堂的设计师和建筑师。他积极探索中国现代建筑之路,成为引领民国前期大陆传统建筑民族复兴浪潮的巨匠,是大陆第一代建筑师中的杰出代表,被学界誉为中国近现代建筑奠基人。

知其然更应尽力知其所以然

该展由孙中山纪念馆联合广州市中山纪念堂管理中心策划举办。展览分为短暂而璀璨的一生、以生命铸就两大中山纪念建筑、探索中国现代建筑之路三个部分,共展出102张图片、20余件文物,全面系统地展示吕彦直的生平、建筑作品及建筑思想,解读建筑背后所蕴含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谨向一代建筑大师致敬。

知其然更应尽力知其所以然

观展过程中,大家仔细听从年青讲解员的介绍,饶有兴致地观赏图片和珍贵实物,大家对吕彦直先生的顽强拼搏精神和呕心沥血的工作业绩赞赏不已,为他英年早逝深表惋惜。

虽然去中山陵无数次,却对母亲山上的这座举世闻名的建筑只有肤浅了解,通过观展,结合已有的一些资料,更加深了我对中山陵历史的进一步了解。

知其然更应尽力知其所以然

当时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处广泛征集陵墓设计方案,结果吕彦直先生设计的“自由钟”式图案荣获首奖。正因为受到孙科的积极支持而得以采用。吕彦直被聘请为陵墓总建筑师。墓地全局呈“警钟”形图案 ,寓意是警钟长鸣。这组建筑在型体组合,色彩运用,材料表现和细部处理上都取得很好效果,它色调和谐,从而更增强了庄严的气氛。抛弃了传统封建社会的糟粕,没有在陵墓两侧设置石像等,而是种下了对称的雪松树,四季长青。

知其然更应尽力知其所以然

原先似懂非懂的一些关于中山陵“冷知识”也得到了一定程度厘清,如:中山陵392级台阶暗喻其时中国有三亿九千两百万同胞。另有说,“3”代表三民主义,“9”代表九州大同,“2”代表国共合作,非常有趣;从碑亭到祭堂共有石阶339级,据说是寓指当时国民党参众两院议员为339人,每人作为一个台阶,将中山先生的精神发扬光大。

知其然更应尽力知其所以然

常听人说,从上往下看只能看到一个个平台,而从下往上看却只见台阶不见平台,始终不得其解,原来它代表着革命道路的艰难和坎坷,恐怕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别解吧。当然,这中间有些还需要作进一步的论证。

知其然更应尽力知其所以然

参观中,我向年青讲解员提了一个问题,即中山陵碑亭石碑高度,他认真思索并迅速回复:碑高8.1。与我原先掌握的数据有出入。

正确答案是,碑高 8.1 米,宽 4 米,上面刻有“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24 个颜 体楷书镏金大字。 碑额上还有阴刻的国民党党徽。 这块碑重要特点是突出孙先生葬礼为党葬。碑反面还有铭文,上面的图案是上云、下海,意思是中山先生功绩高于天,深于海。我不禁为小伙子的“问不倒”知识储备深感钦佩。

知其然更应尽力知其所以然

据李恭忠著《中山陵 一个现代政治符号的诞生》介绍:早在中山陵选址时,葬事筹备处各位成员,包括孙科、宋庆龄,都强调墓址地点应高于明孝陵,并且“不可使人在更高处建墓”;确定中山陵碑石的大小时,也度量过明孝陵神功圣德碑,这就为中山陵的历史地位定下了基调。

南京中山陵位居钟山第二峰小茅山南麓,背山朝南,乃“前临平川,后拥青璋”,气势宏伟壮观。陵墓的东西两侧还簇拥着廖仲恺、何香凝夫妇合葬墓和邓演达、谭延锴等民国元勋的陵墓,一派辛亥革命同志共享阳光的气势,再反观明孝陵,朱元璋和马皇后偏安于钟山余脉较低一隅,孤苦伶仃独享南坡,却让当朝开国元勋徐达、常遇春、李文忠等,不能“有福同享”,只能被无奈“赐葬钟山之阴”去了。

知其然更应尽力知其所以然

孙中山先生的碑,虽高度稍少些,却重达几十吨,系用一块巨大的花岗石雕琢而成。是由谭延闿书写的碑文:“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字为颜体,笔画流畅,结构严谨,雄健有力,绝不逊于帝王将相的那些墓碑。吕彦直先生圆满完成了筹备处的各项要求。

知其然更应尽力知其所以然

当下,发展文旅事业,文字当头。可见,人们在旅游、休闲,放飞自我的同时,应当勿忘文化内涵的熏陶,文化自信要以文化为基础。所以,各位朋友,请您在游览南京中山陵景区之余,一定要抽出些时间,前往孙中山纪念馆走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