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團車網急于講出新故事,但市場早已不期待“新勢力”

芯锂話·新能源組原創/出品

作者 | 董武英

編輯 | 林曉晨

新年伊始,汽車界最火爆的事件,不是原極狐總裁加盟小米汽車,也不是昌敬的洛轲汽車獲得騰訊領投,而是團車網與李想之間的一場“罵戰”。

團車網是一家以線下舉辦車輛展銷會為主企業,于2018年11月在納斯達克上市,但上市後股價一路走低,如今市值已經僅為4245萬美元。對于這樣一家聲名不顯的企業而言,跨界造車本就是一件小事,但一篇采訪卻讓這家企業沖上了風口浪尖。

在這篇采訪中,團車網CEO聞偉發表了很多“争議性”言論:

“團車網造車雖然許多問題“還沒想好”,但有一個100多人的外來團隊可以承擔幾乎全部造車流程,上可以“做2000萬以上的車”,下可以“做5萬以下”,包括商用車、物流車。

在造車過程中,造車主要依靠這個團隊,團車負責産品定位、營銷、管道網絡。一方負責造車,一方負責賣車。

團車網第一款車定價10-20萬,2022年金九銀十就能預售,第一款車失敗了也沒關系,3個月能再做一款,一款車量産所用資金測算僅是造車新勢力的幾分之一。”

截止目前,團車網造車尚未開始,具體情況并未披露。但僅僅是這些采訪内容,已經讓李想坐不住了,怒噴團車網為騙子。

仔細來看,團車網這些言論槽點很多,但關心其造車程序的人卻并不多,并不值得李想如此動怒。

資本市場越來越現實的今天,市場已經開始逐漸淡化“造車新勢力”這個标簽。李想的“怒噴”,其實也反映了新能源汽車廠商的焦慮:銷量不斷攀升,但“造車新勢力”已經講不出新故事。

/ 01 /

李想不想聽“曾經”的故事

曾幾何時,“造車新勢力”并不是一個值得誇耀的詞。在上一輪造車大戰中,數十家“造車新勢力”同場競技。

在當時,就算是“蔚小理”,也被衆多人視為如現在的團車網一樣“荒誕”。也正是以,李想怒噴聞偉,在情理上站不住腳。事件發生後,輿論并不是一邊倒地抨擊團車網,而是諷刺理想汽車“剛上車就把車門焊死”,聞偉也回應李想,“别成為自己最記恨的那撥人”。

上一輪造車大戰中,“新勢力”的死亡或者存活,其中涉及因素太多,活下來的都是幸運兒。經曆2020年以來的政策紅利之後,現在的“造車新勢力”俨然已經成長為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中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

在剛剛過去的2021年,“造車新勢力”第一梯隊蔚來、理想、小鵬,都實作了巨大的突破。小鵬汽車全年銷量98155輛,蔚來91429輛,理想90491輛,均逼近10萬輛大關。在新能源汽車銷量總榜上都闖入了前十。

團車網急于講出新故事,但市場早已不期待“新勢力”

“造車新勢力”第二梯隊表現也可圈可點。哪吒汽車雖然總是被新勢力們“嘲諷”,但全年銷量逼近7萬輛,零跑和威馬全年銷量也突破4萬輛。

整體來說,對“造車新勢力”來說,2021年都是一個豐收年。經過兩年的迅速發展,他們已經鳥槍換炮,獲得了市場的認可。正如李想所說的,蔚小理在2021年完成了從0到1的驗證期,其他新勢力也取得了長足進步。

但與此同時,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仍然處于起步階段,據專家分析,造車仍然存在2-3年的視窗期,現在談新能源汽車市場格局仍然為時尚早。

聚焦團車網,在上市後股價表現糟糕,甚至一度傳出私有化傳聞。如今跨界造車,不過是希望借助新的故事來拯救岌岌可危的市值。

雖然聞偉在采訪中表現得十分誇張,但以目前市場情況來看,在特定條件下他的描述也可能成為現實。更重要的是,團車網造車尚未正式開始。出于支援團車網轉型創業的考慮,李想直接怒斥其為“騙子”,顯然并不合适。

可以預計的是,随着傳統汽車加速轉型,以及新造車企業進入,新一輪造車大戰即将開啟。面向中國龐大的汽車市場,一切皆有可能,當然團車網或許也有機會。

在這種情況下,李想以及其他“造車新勢力”所要做的,是盡可能搶占更多的市場佔有率,實作更快發展,而不是在市場格局未定之時,就想要制定某種準入規則,這顯然既不明智,也不可行。

/ 02 /

市場早已不期待“新勢力”

換個角度分析,李想的“怒噴”反而幫助了團車網。如果不是李想這位造車名人的加入,團車網造車這件事或許濺不起任何水花。

如果依然在2020年,當時新能源汽車局面強勢扭轉,那麼市場十分熱衷于尋找下一個 “造車新勢力”。但經曆兩年發展,新能源汽車市場從夢想走向現實,逐漸步入正軌之後,市場似乎已經并不期待新的“新勢力”。

團車網之前,近期已經有5家企業開始造車,盡管擁抱新能源汽車大時代,但獲得的關注并不多。

去年12月中旬,小牛電動創始人李一男宣布造車,推出品牌“自遊家”,并在1月釋出了旗下首款車型自遊家NV官圖;

團車網急于講出新故事,但市場早已不期待“新勢力”

同月,前大衆高管蘇偉銘創立奢華智能電動品牌“賓理汽車”,定位百萬級别,首款新車将在22年北京車展釋出;

緊接着,宣稱要做新能源汽車中“最猛的後浪”的輕橙時代成立,首款産品定位A0級轎車,預計在今年7月傳遞;

目标瞄準B端出行市場的盒子汽車也在去年12月釋出了兩款汽車,其中一款BM-400車型預計在2023年4季度上市;

此外,石頭科技創始人兼CEO昌敬宣布造車項目“洛轲汽車”,已經在2021年末完成1億美元融資,領投方是騰訊集團。

可以看到,在這五場“造車事件”中,除李一男這個連續創業者的“自遊家”,以及石頭科技創始人的“洛轲汽車”頗受關注之外,其他三家企業入局新能源汽車,基本沒有引發太大的關注。

照此推算,團車網造車事件也會是這樣。團車網雖然是納斯達克上市公司,但至今仍然虧損,總市值僅有4245萬美元。根據2021年半年報,在6月底,團車網賬上現金(含等價物)僅有1.26億元。

對于這麼一家要錢沒錢,要規模沒規模,要利潤沒利潤的公司來說,其宣布“造車”,根本不會在行業内産生太大影響。

歸根結底,随着新能源汽車市場步入正軌,市場開始看重銷量和利潤。對于新進入造車市場的企業來說,如果僅僅是聚焦某個細分市場,或者是推出某款車型的話,意義并不大。

講不出新故事的“造車新勢力”,資本并不期待。

/ 03 /

誰能講出下一個新故事?

2020年新能源汽車的火爆,其實是一個“困境反轉”加上“高階自動駕駛”的故事。

在此之前,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退坡以及資本退潮,讓所有新能源車企都不好過,“造車新勢力”領頭羊蔚來甚至一度瀕臨破産。

随着國家大力推動碳中和,新能源汽車市場迅速升溫,造車新勢力銷量開始提升。與此同時,伴随着“造車新勢力”銷量增長,特斯拉模式的高階自動駕駛開始成為資本又一個關注的重點。

在不斷攀升的銷量以及更高階自動駕駛夢想驅動下,蔚來以及後來在美股上市的理想和小鵬,迅速受到資本熱捧,股價一路拉升。傳統汽車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做出成績的比亞迪和長城汽車,一年之内市值增長數倍。

但到2021年,資本市場上的新能源股逐漸碰到了天花闆。雖然成功實作了量産,但高階自動駕駛夢卻沒有成功接棒,現階段所謂的自動駕駛仍為L2的輔助駕駛,高階自動駕駛遙遙無期,資本市場在逐漸變得現實的同時,開始追逐下一個新故事。

于是,我們看到了号稱“特斯拉殺手”的Rivian,講出了一個“滑闆底盤”的故事,非承載車身帶來的想象空間,讓這個尚未規模量産的新能源車企剛一上市,市值一度高達1615.23億美元,成為全球市值前三車企。

團車網急于講出新故事,但市場早已不期待“新勢力”

但同樣現實的是,在市值突破1600億美元之後,Rivian股價開始一路下跌。截止2022年1月25日,其市值僅為537億美元,較最高點已經跌去千億美元。

在這種情況下,如團車網這樣的“小角色”,僅僅依靠造車已經講不出新故事。也正是以,資本對這些新造車企業并不期待。相對而言,在缺乏故事的現在,資本市場更為期待跨界而來的科技巨頭,來打破新能源汽車的天花闆。

智能手機領域的巨頭中,蘋果和小米已經确定造車,而且後者造車計劃正在加速,而華為雖自己不造車,但與小康、長安、北汽、上汽等車企均有不同程度的合作。這些科技巨頭的跨界,或許會重塑智能汽車的商業模式。

在網際網路巨頭中,百度早早就宣布與吉利一起造車,且自身在自動駕駛領域有較深厚積累。與之邏輯相似的也有石頭科技創始人昌敬的“洛轲汽車”,市場同樣期待其能夠在自動駕駛領域實作一定突破。

資本永遠追逐新故事。在目前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上,市場并不期待一個新的“造車新勢力”,而是誰能成功講出下一個颠覆行業的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