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不宜把緩換裝與減配混為一談

不宜把緩換裝與減配混為一談

最近,有不少車主投訴某車企“減配”,引發争議。

受汽車晶片供應緊張影響,去年以來部分車企熱銷車型出現缺貨。一些車企為滿足客戶急需用車,在不影響車輛安全功能且符合相關法規的前提下,通過“緩裝”或“換裝”部分非核心零部件的替代方案,以實作車輛傳遞。比如,去年小鵬P5就采取了“先傳遞,後補裝”的方案,并計劃在今年3月底開啟分批雷達補裝。

還有一些企業則直接去掉部分對車輛性能和安全不會産生影響的配置。去年通用汽車宣布,在2021新款皮卡車型中不再配置燃油管理子產品,相應地也降低了售價;寶馬則表示,受制于全球晶片短缺,旗下多款車型同時迎來配置調整。奔馳公開稱,由于晶片匮乏,不再保證為全部新車提供全線配置。不過,受到影響的消費者可以選擇以折扣價獲得低配的汽車,也可以選擇等待配件齊全的新車,或者直接取消訂單。

問題在于,現在仍有不少人把缺芯背景下的緩裝或換裝與傳統意義上的減配混為一談,成為目前引發消費者和車企糾紛的誘因。所謂減配,是指車企為了壓縮成本,在原車型的基礎上,主動減少一些配置。當然,這些配置不會影響車的基本性能,車輛也符合國内标準。但在大陸汽車市場,消費者對“減配”尤其敏感,常以涉嫌欺詐對其進行投訴。而緩換裝屬于“被動減配”,是目前車企積極應對“缺芯”的方法之一,并非傳統意義上的偷工減料,侵害消費者權益行為。

反思人們之是以将二者混淆,原因不難分析。一方面,可能是4S店未能将相關資訊準确告知消費者;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交流中消費者未充分了解4S店的告知。此外,部分媒體在對此類糾紛報道時,未把握好平衡原則,隻采訪了其中某一方。是以,所呈現出來的事實并不完全準确,也在不同程度上加劇了雙方的沖突。

區分是否主觀或故意是減少此類沖突的關鍵。實際上,類似上述某車企收音機問題、多家企業ESP替代方案,都可以算作是缺芯背景下的“被動減配”,而非車企主觀或故意為之。一旦面臨這類投訴時,廠商與消費者應更多地進行溝通,争取達成互相諒解。從目前來看,行業缺芯問題一時半會兒還難以得到根本解決,未來這樣的糾紛或不可避免,甚至還會繼續增多。這就要求車企和經銷商未雨綢缪,在産品銷售過程中,更加重視消費者權益保護。比如,通過簽署使用者告知書,或在銷售合同中用備注的方式向使用者詳細告知,進而避免購車後的各種糾紛。

良好的廠商和消費者關系,有利于汽車産業健康發展。剛剛過去的一年,大陸汽車産銷分别完成2608.2萬輛和2627.5萬輛,同比分别增長3.4%和3.8%,結束了連續3年的下降趨勢,實屬不易。目前,大陸汽車保有量也已超過美國,達到3.02億輛,處于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的關鍵期。

汽車強國不僅在于技術硬實力的支撐,還有文化軟實力的涵養。而良好的廠商和消費者關系作為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離不開大家共同維護。少激化沖突,努力尋找最大公約數,理應成為汽車晶片短缺背景下企業、消費者和媒體共同的追求。

(經濟日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