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起底石頭科技創始人造車|汽車産經

撰文 | 趙玲偉

編輯 | 于傑

出品|汽車産經

自動駕駛汽車和掃地機器人有什麼本質差別?

一樣的繪制地圖,一樣的避障技術,一樣的充電自動啟停,一樣可以遠端遙控,掃地機器人簡直就是小号的丐版無人車,甚至360的掃地機器人就來自其自動駕駛團隊的研發成果。

一旦接受了這個設定,就出不去了。

最近,一家智能清潔硬體企業石頭科技被傳出造車計劃,還在去年年底拿到了騰訊領投的1億美元融資。

兩年前在科創闆上市的石頭科技市值超過570億元,在大廠和創業之間進進出出後,創始人昌敬打算開始他的第三次創業,由個人愛好出發的造車計劃。

昌敬其人

昌敬是誰?

根據公開資料,昌敬計算機技術出身,創業做過美圖軟體,又把它成功賣給了百度,在騰訊和百度都做過産品經理,二次創業時做了掃地機器人公司石頭科技,并加入了小米生态鍊豪華套餐。

總之,隻能算是一個過往經曆與汽車毫不相關的汽車愛好者。

在2017年之後,石頭科技開始有意“去小米化”,公司與小米相關的營收占比下滑六成。可以看出,昌敬上司下的石頭科技希望擺脫“小米生态”的标簽。

去小米化也是為了自己的品牌能夠擁有更大的市場認知。與被疫情拖累的汽車市場不同,小家電市場這兩年異常火熱,石頭科技的市值曾一度超過1400億元,僅次于“白電三巨頭”美的、海爾和格力。

但在去年股票解禁之後,股東巨量減持讓它開始受到争議,股價開始腰斬,業務上也面臨更多新進入者的挑戰。

這樣的階段性結果,這或許也與創始人精力的分散有關。

起底石頭科技創始人造車|汽車産經

據悉,石頭科技造車項目已經在2020年啟動,前威馬汽車CTO闫楓那時已經加入團隊。去年4月有傳聞稱,石頭科技創始人兼CEO昌敬将親自領軍,成立獨立的“石頭汽車公司”,産品初步定位是與奔馳G級相當的硬派越野車,并采用增程式混動技術路線。

随後,石頭科技回應,該項目與石頭科技不産生直接關聯,石頭科技沒有參與。石頭科技專注科技創新,緻力于智能硬體研發。

今年媒體從石頭科技内部人士的表述中也印證了這一點,“造車是老闆的個人行為,與公司無關”。從石頭科技沒有釋出任何有關造車的公告來看,确實可以看成是昌敬個人的第三次創業。

從這次老東家(騰訊)領投、回頭客(曾經石頭科技的投資者)跟投的結果來看,至少昌敬個人的口碑很可能是線上的。

奧緯咨詢全球董事合夥人張君毅告訴汽車産經,研發出一款“新能源大G”現在來看并不是最挑戰的,如果有企業能夠提供架構平台,這些企業造車可以更快。但新品牌是不是還能成功就很還是有不确定性,即使是頭部的蔚小理也隻是剛拿到入場券而已,造車和建立一個長期成功的汽車企業并不等同。

蔚來創始人李斌認為,400億元的起步資金是現階段開始造車的企業不慌的标準。據說,石頭汽車項目已經開啟了下一輪融資。

資本邏輯

同樣是團隊和工廠都未知的狀态,不久前團車宣布造車引發了群嘲,相比之下,石頭汽車的争議就小的多。有騰訊為首的資本背書是一回事,還有在當下的造車語境中,技術背景不用張嘴,就比其他特質更會說話。

張君毅認為,“石頭科技是有技術基礎的,也有對汽車行業産品的熱愛,有機會做出對使用者有價值的産品”。

如果強行關聯的話,石頭科技号稱“以基于雷射測距模組(LDS)和視覺SLAM定位技術為基礎的智能掃地機器人”,有媒體認為,這可以說明在軟硬體技術層面其實與汽車的駕駛技術有互通之處。

起底石頭科技創始人造車|汽車産經

但都說市場不會留下如此多的汽車新品牌,資本此時為什麼還會支援一個“外來者”造車的項目?

或許,廣義的成功與資本的支援可能并不說明同一個結果。同樣的技術産品型創業者造車,去年IDG也投資了李一男的牛創新能源,可見在這個賽道上資本仍然有利可圖。

現階段,财務投資人可能更看重項目的資本效益,隻要能在美股上市,就很可能至少是百億市值的結果。

“類似的愛好者造車在國外有一些成功的先例,但是現在赴美上市的外部條件不是特别好,它能不能發展到小鵬、蔚來的程度也很難說。但作為投資來說,早期投資是有很多機會的,是以騰訊這些美元基金會來參與,這也有生态服務合作的考慮。”

比如做電動皮卡的Rivian,車剛剛開始量産傳遞,市值已經經曆大起大落,最高曾頂到超1000億美元,僅次于特斯拉和豐田。

有消息稱,石頭汽車項目2020年天使輪的估值為2.4億美元,該輪由石頭科技股東高榕資本、北極光創投等機構投資。

而到了2021年底,估值已經翻到了20億美元。即便這樣,相比于百億美元的新造車市值水準來看,不管未來市場地位如何,隻賭一個公司上市,早期入局的資本也不虧。

造車沒有新故事

對于李一男、昌敬這一波造車創業者來說,他們的前輩已經把新造車這條新路趟平,基于後發優勢,他們隻需要順着腳印走下去就可以了。

對于資本來說,在初期階段更看重的是人和賽道,事能不能做成的優先級或許沒有那麼高。而李一男、昌敬都曾有帶領創業公司成功上市的經驗,并且新造車市夢率依然存在,這筆投資就有了理由。

智能電動車的投資風口餘溫尚存,隻是不知道這一次是滄海遺珠,還是資本泡沫。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