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門外聽戲家族中并無名伶與票友,猜想可能我的先輩中出現過羽扇綸巾逗鳥聽曲的人,為我今世做戲迷作了呼應和鋪墊。或許這種喜歡與

作者:撚着蘭花手

門外聽戲 家族中并無名伶與票友,猜想可能我的先輩中出現過羽扇綸巾逗鳥聽曲的人,為我今世做戲迷作了呼應和鋪墊。或許這種喜歡與生俱來,又好似緣分使然,冥冥之中成全了此愛好。當然也不排除年少時想博人眼球,附庸風雅。 戲曲派别複雜,貫穿南北。但我聽戲并不是以而受地域限制。 我愛聽平劇,無論亮相神經質的樣闆戲還是曆史淵源的傳統劇目,折服于魁智的叫小番;癡迷李勝素的《貴妃醉酒》;沉醉張學津千回百轉的馬派唱調;仰慕孟廣祿花臉唱腔的霸氣;還有楊春霞高亢的現代平劇;平劇天才王佩瑜的獨特魅力;史依弘水袖一揚一收的美輪美奂等等如數家珍,都是我至真至誠之所愛。 小時候,家中有一台三洋錄音機,友善我錄下電視上喜歡的戲,然後逐字逐句地跟着反複吟唱。體會劇中人物的喜怒哀樂。與我同時代的人,許多是因為瓊瑤的小說啟迪了愛情。我自己,深信是感念于戲中生死相許的男歡女愛,而情窦初開。 我喜歡越劇,尤其是尹派吳侬軟語的黏潤。蕭雅的《何文秀》、趙志剛的《沙漠王子》等等都是百聽不厭的經典之作。但當時受母親影響學會了整出《紅樓夢》。盡管是自己不太喜歡的徐派,平日裡還是時不時的哼唱一段。我對這古典名著的了解,便是從學戲開始的。 我喜歡豫劇,常派後期的豪放,從其掌門人為國捐飛機起,便成為豫劇主流。這種風格不僅塑造穆桂英和花木蘭等巾帼英雄時得心應手,也在拿捏紅娘、銀環等潑辣能幹的女性時功不可沒。我個人喜歡《親家母對唱》、《大祭樁》、《轅門外三聲炮如同雷震》等等幹脆利落的唱段。 我喜歡黃梅戲,從廣為傳唱的《天仙配》開始,這群衆基礎深厚的劇種就走進了我的生活。黃梅戲好上口,易出效果。《打豬草》、《女驸馬》等等都是人們喜聞樂見的曲目,馬蘭、韓再芬一衆嗓子亮扮相美的名角正極力傳播着黃梅戲的藝術美。 對于評劇,我隻喜歡新鳳霞的《劉巧兒》、《花為媒》等幾個代表作中的選段。原先,評劇是在天橋表演,新鳳霞和趙麗蓉都是不識字的。後來,随新鳳霞與吳祖光的結緣,賦予了評劇更多的驚豔。吳先生對唱詞的潤筆,與新鳳霞醇糯的唱腔相得益彰。特别是在《張五可用目瞅》中,對待字閨中的女兒家那精道細緻的描述,印象相當深刻。後來又聽過其他人演唱的版本,自認為都無法企及新鳳霞的高度。 戲曲博大精深,汲取來源于生活的地氣,揮灑高于生活的芳菲。将無法應驗的善惡有報和幼稚的絕對公平,以戲曲的形态慰籍彷徨的衆生。都說國人無信仰,是不是通過戲曲一颦一笑的演繹,樂觀地回饋人們心底無法釋懷的憤懑不平。或許人生本來就是一出戲,生前看不透,死後看不見。 那麼,像我這樣冒失的戲迷又怎敢妄稱入門呢?我隻是門外如癡如醉的看客。在别人的故事裡流着自己的眼淚。

門外聽戲家族中并無名伶與票友,猜想可能我的先輩中出現過羽扇綸巾逗鳥聽曲的人,為我今世做戲迷作了呼應和鋪墊。或許這種喜歡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