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像第二次擁有生命那樣去生活”|心理學家談生命的意義

2022 年 1 月 24 日,一個名叫劉學州的 14 歲少年在三亞海邊離開。他的生命源于一對不情願的父母,也終于這對不情願的父母,以及來自陌生人的暴力。

但劉學州短暫的一生,也讓許多人惋惜和敬佩。在三亞的海灘邊,陌生人們帶來花束,送這個渴望陽光的少年一程。

“像第二次擁有生命那樣去生活”|心理學家談生命的意義

圖源豆瓣@Adieudusk

讓人們憤慨和惋惜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對生命的漠視和暴力。愛的缺失,直接造成了生命的隕落。

加缪曾說過:“生活是我在這個世界上最敬重的美德。”

為什麼我們要愛生命?

著名心理學家維克多·E·弗蘭克爾給出了他的答案。

弗蘭克爾是維也納大學神經病學與精神病學教授,連續 25 年擔任維也納神經病醫院院長。他創立的意義療法被譽為維也納第三心理治療學派。他同時也是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達拉斯大學與匹茲堡大學的客座教授,以及加利福尼亞州聖疊戈美國國際大學的意義療法榮譽教授。1905 年,弗蘭克爾出生在維也納,他曾獲得維也納大學醫學博士學位,随後又獲得了哲學博士學位。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在奧斯維辛、達豪等集中營中被關押了三年。此後的 40 年中,他在世界各地發表了無數次的巡回演講,共獲得歐洲、北美、南美、亞洲和非洲多所大學的29個榮譽博士學位。他獲得了無數獎項和榮譽稱号,包括美國精神醫學學會頒發的普菲斯特·奧斯卡獎、奧地利科學學會的榮譽會員稱号。截至目前,弗蘭克爾的 39 本著作已經被翻譯成 50 種語言出版。他的《活出生命的意義》(Man's Search for Meaning)的首個英文版本銷量達數百萬,已跻身“美國十大最具影響力書籍”之列。

弗蘭克爾在後來的一本演講合集《生命的探問》中,闡發了他對生命的了解:

01

人類生存于世,便總是會向某個方向前進。這個方向也許指向某個人,也許指向某件事物,但一個人的行動更多地是為了别人,而不是為了自己。一個人的行動也許是為了追尋某種意義,也許是為了遇見某個人。一個人愈是忘我,為了所愛之人、所愛之物燃燒自己,愈是一個真正的人。

02

現在我們也明白了,歸根結底在于,生命意義的問題沒有用正确的方式被提出。如果以一般的方式提問,我們就會發現:不是我們被允許去問生命的意義,而是生命在提問,在把問題指向我們。我們是被質疑的人,是必須回答的人,我們必須回答生命中不斷出現的問題與基本的“生活問題”。生活本身意味着被質疑,而我們所有的回答都隻不過是對生命的回應,對生活的負責。從心理學角度來說,沒有什麼能令我們害怕,我們沒有未來,因為現在就是一切,因為今日包含生命永恒的新的生活問題。現在的一切都取決于人們對我們的期望,至于未來會發生什麼,我們并不需要知道。

03

就像人類的苦難一樣,死亡是生命中有意義的一部分。苦難與死亡都沒有剝奪人類存在的意義,而是使其有意義。而正是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的唯一性、生命的不可挽回性,以及我們在生命中所實作或未能實作的一切事物的不可挽回性,賦予我們存在的意義。

04

“像你是第二次活着那樣生活,像你第一次做錯了事情那樣生活,像你現在就要做的那樣生活。”——康德

05

“生活不是某件事,而是能去做某件事的機會。”——弗雷德裡希·赫貝爾

06

在正常的生活中,人們通常知道,我們感受到的苦難程度實際上取決于對生活的投入程度。因為如果讓我們誠實認真地問自己,是否想抹去過去悲傷的經曆(也許是從我們的愛情生活中),是否想要錯過一切痛苦或誘導痛苦的事件,我們肯定會說“不”。不知為何,我們知道,正是因為經曆了生活中的這些無快樂的時期,我們才能夠成長與成熟。

07

如果一個國家在經濟方面不得不依靠消除相對很小比例的、難以治愈的公民,才能節約上述這些資源,那麼這個國家從經濟角度來說已經走向衰亡。

08

嚴格來說,祖父母們的晚年生活才屬于生産力低下,但要說把他們都清理掉,恐怕連主張摧毀無生産力個體的人也會反對。想一想一位老婦人的生産力是多麼低下——整日待在家裡,躺在靠窗的扶手椅上打盹兒。但是,她卻被兒孫們的愛包圍着!她就是那個受人愛戴的祖母,在這份愛裡,她不可或缺,也無可取代,正如工作崗位上的人對社會的作用一樣。

而通過愛,一個人也得到了他必須通過奮鬥、行動才能得到的東西,即實作自身的獨特性和個性。因為愛的本質就是讓我們看到所愛之人的獨特性和個性。

09

每個人類個體的獨特性和個性構成了這個人的價值,而這一價值的成立建立在他的獨特性對社會的價值的基礎上。提到這一點時,我們都首先想到了要服務社會。不過現在,我們明白了一個人展現其獨特性和個性的另一種方式。在這種方式下,個體的價值得以實作,并且個人具體的人生意義也得以實作。這種方式就是愛,更具體地說,被愛。從某種程度來說,這是一種被動的途徑。人在被愛時無須努力,無須做任何事,另一個人在生活和工作中付出的努力似乎是從天而降一般,降臨到被愛的人身上。通過被愛,一個人輕易地得到了他原本需要奮鬥、需要通過自己的表現才能得到的東西,他不需要刻意獲得愛——的确,一個人無法獲得愛,愛不是一種報酬,而是一種祝福。

“像第二次擁有生命那樣去生活”|心理學家談生命的意義

圖源電影《陽光小美女》

10

在任何情況下,一個人的痛苦都不能與另一個人的痛苦互相比較,因為痛苦的本質就是,它是某一個人的痛苦,是她或他自己的痛苦。痛苦的大小僅取決于受害者本人。一個人的痛苦與這個人本身一樣,都具有獨特性和個性。

11

我們探讨的隻是日常生活,是以才有了之前提到的“日常生活的形而上學”。希望大家現在能夠準确地了解這句話:把每一天(看似灰色的、平庸的、普通的一天)變得透明,以便透過它看到永恒。

12

我們在這一世創造、經曆和遭遇的就是我們為永恒創造、經曆和遭遇的。就對某一件事負責而言,我們如同曆史發生過的一樣,面臨這樣一個難以抗拒的事實:已經發生的事無法從這個世界中清除。與此同時,也有一種力量在吸引我們履行自己的責任——将尚未發生的事情帶到這個世界。

橙子薦書

《生命的探問》

“像第二次擁有生命那樣去生活”|心理學家談生命的意義

作者: [奧地利] 維克多·弗蘭克爾

出版社: 人民郵電出版社

副标題: 弗蘭克爾談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譯者: 李侖

出版年: 2021-4-10

弗蘭克爾年輕時經曆戰争,一家人經曆了很長的集中營生活,他的父母、妻子、兄弟都不幸在集中營内喪生。他目睹了難以形容的恐怖。他經曆了人類最悲慘的經曆。

他從集中營獲救 11 個月後,在維也納勞工區奧托克林的成人教育中心舉辦了一系列講座。在講座中,這位後來聞名世界的心理學家解釋了他關于生命意義和韌性的核心思想。

“要像擁有了第二次生命一般的生活”,他揭示了他的基本信念:“作為人類而存在,意味着能夠在任何情況下都表現出獨特的堅韌。”

本書是弗蘭克爾重新被發現的一部傑作,其中所收錄的文章是弗蘭克爾于1946年發表的三篇演講的抄本,其内容強大有力,時至今日仍有極強的現實意義。

這些文章簡明扼要地再現了這位偉大的精神醫生的全部思想,在之後的幾十年中,他又通過無數篇文章與書籍将其拓展完善,其中闡明的思想深度至今令人難以望其項背。

他以自己經曆的喪失、失去自由、饑餓和對死亡的恐懼等這些痛苦的經曆為支點,運用科學的心理治療技術,将希望、友誼和使命感傳達到了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封面圖檔來自電影《痛苦與榮耀》

最近錯過了哪些熱轉推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