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評論1+1:孩子“碰壞”私人博物館文物,責任在誰

近日,孩子碰壞了私人博物館的鎮墓俑的事,引發熱議。

有孩子家長在抖音釋出視訊稱,12歲孩子(男孩)在參加校外冬令營活動時,觸碰博物館展品,導緻9年前購入價為20萬元的展品被摔碎。事後,對“教育訓練機構方應承擔60%責任,家長承擔40%責任”的賠償方案,雙方都認為自己承擔的比例過高,未達成協定。目前,司法所已介入調解。

評論1+1:孩子“碰壞”私人博物館文物,責任在誰

央廣網:一起“意外”,多重警示

文物不慎被損壞,博物館、冬令營機構、家長均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當務之急是盡快厘清責任,定好賠償方案,做好展品修複等善後工作。其次,此次摔壞的文物放在展台上,沒有玻璃保護罩,周邊也未設定護欄,是否反映了博物館保護意識和措施相對薄弱?這也提醒各地博物館要補上文物展覽中的保護短闆。此外,這起意外事件雖然與學校沒有直接關系,但學校也要從中汲取教訓。“雙減”背景下,讓學生走出校門是大勢所趨,此次事故也提醒學校:除了守好學生人身安全這條紅線外,還需有效防範類似的财物糾紛。既然人身安全有保險,财物損壞是否可以适當借鑒,一體納入,切實免除後顧之憂。

澎湃新聞:是否合法“出土文物”當厘清

口水太多,事實太少,關鍵的問題不是那個文物值20萬還是130萬,而是這個文物是否合法,是不是真文物,博物館、孩子、冬令營三方各自的過錯在哪裡。首先,要問:被摔壞的鎮墓俑有沒有合法來源?是不是出土文物?價格是怎麼定出來的?其次,這件東西是不是真文物,乃至有沒有“國寶幫”問題?被打破的這件東西是不是真文物,不能由博物館方面單方面說了算,應該由權威部門鑒定。第三,這隻鎮墓俑被放置在台座上,既沒有玻璃罩,也沒有警戒線,而且是緊靠參觀者會靠近觀看的櫥窗,給人的感覺是被漫不經心地放置在那裡,很容易就會碰倒。明顯存在保護文物不上心的問題。真的假不了,假的也真不了。與其網絡口水連天,不如讓文物部門、文化管理部門主動介入調查鑒定,特别是要查清鎮墓俑的來源問題。文物保護,不應該存在灰色地帶。

新京報:以“平常心”看待此類“小機率事件”

除了那些故意損壞、偷盜博物館藏品的非法舉動,觀衆不慎損壞博物館藏品的行為在中外博物館都曾偶爾發生過,這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網友們要以“平常心”看待此類“小機率事件”。這一事件也提醒有關博物館改進文物展示和保護的手段,也要提醒公衆參觀博物館應該謹慎對待藏品。真實世界中做事情都要考慮相關的成本和效果,沒有一勞永逸的“完美安全方案”或是“解決方案”。博物館要在文物保護、經濟成本、展示效果等等因素之間權衡。觀衆也會對每一次參觀的體驗有權衡或者反應,其間發生的狀況是多種多樣的。重要的是,讓博物館和觀衆有選擇不同展示方式、參觀方式的權利。觀衆在擁有這些權利享受文物之美的同時,不同的主體也要承擔各自的成本、各自的風險,這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