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评论1+1:孩子“碰坏”私人博物馆文物,责任在谁

近日,孩子碰坏了私人博物馆的镇墓俑的事,引发热议。

有孩子家长在抖音发布视频称,12岁孩子(男孩)在参加校外冬令营活动时,触碰博物馆展品,导致9年前购入价为20万元的展品被摔碎。事后,对“培训机构方应承担60%责任,家长承担40%责任”的赔偿方案,双方都认为自己承担的比例过高,未达成协议。目前,司法所已介入调解。

评论1+1:孩子“碰坏”私人博物馆文物,责任在谁

央广网:一起“意外”,多重警示

文物不慎被损坏,博物馆、冬令营机构、家长均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当务之急是尽快厘清责任,定好赔偿方案,做好展品修复等善后工作。其次,此次摔坏的文物放在展台上,没有玻璃保护罩,周边也未设置护栏,是否反映了博物馆保护意识和措施相对薄弱?这也提醒各地博物馆要补上文物展览中的保护短板。此外,这起意外事件虽然与学校没有直接关系,但学校也要从中汲取教训。“双减”背景下,让学生走出校门是大势所趋,此次事故也提醒学校:除了守好学生人身安全这条红线外,还需有效防范类似的财物纠纷。既然人身安全有保险,财物损坏是否可以适当借鉴,一体纳入,切实免除后顾之忧。

澎湃新闻:是否合法“出土文物”当厘清

口水太多,事实太少,关键的问题不是那个文物值20万还是130万,而是这个文物是否合法,是不是真文物,博物馆、孩子、冬令营三方各自的过错在哪里。首先,要问:被摔坏的镇墓俑有没有合法来源?是不是出土文物?价格是怎么定出来的?其次,这件东西是不是真文物,乃至有没有“国宝帮”问题?被打破的这件东西是不是真文物,不能由博物馆方面单方面说了算,应该由权威部门鉴定。第三,这只镇墓俑被放置在台座上,既没有玻璃罩,也没有警戒线,而且是紧靠参观者会靠近观看的橱窗,给人的感觉是被漫不经心地放置在那里,很容易就会碰倒。明显存在保护文物不上心的问题。真的假不了,假的也真不了。与其网络口水连天,不如让文物部门、文化管理部门主动介入调查鉴定,特别是要查清镇墓俑的来源问题。文物保护,不应该存在灰色地带。

新京报:以“平常心”看待此类“小概率事件”

除了那些故意损坏、偷盗博物馆藏品的非法举动,观众不慎损坏博物馆藏品的行为在中外博物馆都曾偶尔发生过,这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网友们要以“平常心”看待此类“小概率事件”。这一事件也提醒有关博物馆改进文物展示和保护的手段,也要提醒公众参观博物馆应该谨慎对待藏品。真实世界中做事情都要考虑相关的成本和效果,没有一劳永逸的“完美安全方案”或是“解决方案”。博物馆要在文物保护、经济成本、展示效果等等因素之间权衡。观众也会对每一次参观的体验有权衡或者反应,其间发生的状况是多种多样的。重要的是,让博物馆和观众有选择不同展示方式、参观方式的权利。观众在拥有这些权利享受文物之美的同时,不同的主体也要承担各自的成本、各自的风险,这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