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夜讀丨遇事要穩住:事緩則圓,心緩則明

文/慈懷慈心

曾國藩曾說:“凡遇事需安祥和緩以處之,若一慌忙,便恐有錯。”快節奏的生活下,我們很容易操之過急,多少人行色匆匆整日忙碌,結果卻落得竹籃打水一場空。殊不知欲速則不達,好事要多磨。

金庸就說過:“我的性子很慢,不着急,做什麼也都徐徐緩緩的,最後也都做好了。”可見“緩”是一門很高的學問。

事緩則圓,心緩則明。給自己緩些時間,緩些心态,待局勢愈發清明,再行不遲。

事緩則圓

作家陳倉講過一個故事。

一家農戶的院子裡開着前後門,父親在後門栽下楊樹,樹下還放了些蓋房用的石料。過往的路人到這兒,總會坐在石料上歇腳避暑,把楊樹當成他們的系馬樁。這樣一來,這家人每天都要清理馬糞牛糞。

兒子受不了,提出抗議,讓父親栓條惡狗吓跑路人。父親卻覺得沒必要,依舊每天清理糞便,儲存幹糞餅,還為路過的行人提供涼白開,讓他們好生休息。

鬥轉星移,等到冬天,為了驅趕嚴寒,其他人家要麼花錢買炭,要麼四處拾柴,而這家人卻有充足的糞餅燒。一家人圍着暖爐談笑着,這一刻,兒子終于明白了父親當初的用意。

很多時候,我們在當下做的事,可能看不見回報,但這些并非是無用功。将眼光放得長遠些,不必争朝夕,隻需在時間的浸潤下,把過程盡善盡美便好。那些春天播下的種子,等到秋天,自有它的意義浮現。

這便是“事緩則圓”的處事智慧。

人生行進途中,總有人想走捷徑抄近路,所作付出恨不得下一秒就獲得回報。然而真正的智者,都會把目光放長遠,不為争一時之利,在小事上糾結。

他們不急于追求結果,不緊于到達終點,而是放緩腳步,着眼當下,遵循規律,徐徐圖之。

成功最忌諱的便是急功近利,唯有不急不躁,穩紮穩打,才能循序漸進,步入佳境。

心緩則明

人生途中,總要經曆一些事情。這些事或成或敗,關鍵在于你能不能看清事态。

倘若你鎮定從容,不慌不忙,不受情緒和環境左右,以局外人的冷靜敏銳分析,那麼在處理事情時自然不易出錯,順利過關。但凡心一慌,一着急,就很容易把自己困在無形的圈中,跳不出來,便不能看清事情的原面目,自然也就昏了頭,壞了事。

人生的真相之一便是如此:很多時候,不是我們沒有能力辦好一件事,而是心受到了影響。若心能緩之,世事皆清明。

聽過一個故事。有個木雕工手下帶兩個徒弟,老大聰明心眼兒活,學東西很快;老二木讷嘴笨,雖不如老大機靈,做起事來也很踏實。

一天木雕工把二人叫過來,說要傳授最後一門技藝。老大興奮地搓搓手,等着師傅授藝;老二沒說話,但眼裡盛滿求知欲。

木雕工将二人反應盡收眼底,緩緩道:“不急,講課之前你們先用松香木雕做個實心小球,再來找我。”

聽完,老大火急火燎去趕工了,沒過一會帶回來一個表面粗糙的小球。三個時辰後,老二才慢悠悠從房裡出來,手上的小球不僅光滑無比,連表面的木刺也盡數剔去。

兩個球擺在一塊,孰好孰壞,一看便知。而往日總高出老二一頭的老大,臉騰地紅了。

這時,木雕工語重心長地說:“我教給你們的最後一門技藝,叫慢工出細活。”

《菜根譚》裡寫道:“事有急之不白者寬之或自明,勿躁急以速其忿。”所謂“事以急敗,思因緩得”,正是告誡我們,不着急,不慌張,沉心思考,眼觀全局,才能把握整盤棋的走向。

在事情發展之初就做好準備,方能避開陷阱錯誤,遊刃有餘地迎接、并一一拆解。

朱自清說:“沒有忍耐而求近功,實在是苟且的心理。”人生就像一場馬拉松,我們不可能一氣呵成跑到終點。越是心浮氣躁,越容易在中途倒下。

有句俗話叫:“語遲終富貴,步緊必貧窮。”不是說話慢了就能富有,走得快了就變得貧窮,而是要我們學會慢慢來。

事要緩做,心要鎮定。唯有如此,才能不困于心,不亂于情,悠然漫步在人生大道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