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年底裁員,硬科技正在“擠泡沫”

年底裁員,硬科技正在“擠泡沫”

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文丨光錐智能,作者丨張藝

“機器人賽道這麼火也裁員,那什麼行業才安全?”

一位網友針對服務機器人公司普渡科技裁員的新聞發出疑問。

“上司層錯誤決策,導緻進人太快,又反悔了,裁員1000人左右,很多人都是對公司行業抱着信心來的,基本都剛來不久。”2021年12月31日,某職言平台上,一名認證為“普渡機器人員工”的網友,在“普渡機器人裁員”相關話題下留言。

然而,不僅僅是普渡傳出團隊精簡的消息,企業服務商有贊集團剛剛在一周前被爆出大“瘦身”近30%。

據新浪科技報道,本月,有贊啟動了第一輪裁員,以産品和技術研發為主。預計,這一輪裁員會超過1500人,而其整體員勞工數大約4500人。

一位有贊員工向光錐智能透露,裁員重災區是在業務部門:“有的部門被全員拿掉了,有一個和微信相關的業務部門沒有被拿,隻走了4個人。主要是裁的新人,還有一部分下沉市場的業務員,2021年有贊鋪了很多四五線城市。”

從有贊财報也可以嗅到一絲“危機感”:截止2020年12月30日,其現金流為17.5億元,但截至2021年9月30日,其現金流為8.9億元。僅僅三個季度,現金流縮水一半。而且2021年Q3,有贊虧損近3億,為2020年同期的三倍。如此燒錢能力如果持續下去,賬上的現金流恐怕難以支撐。

“網際網路下行,硬科技上升。”幾乎已經成為行業共識,熱錢在過去一年依然湧向這裡。

根據CVSource投中資料顯示,2021年,SaaS領域的整體融資規模為728.20億元,2020年與2019年,分别為610.77億元和386.04億元。

機器人賽道也是2021年異軍突起的香饽饽。據睿獸分析顯示,2021年全年機器人公司發生投融資事件220起,總金額約226.05億元。普渡科技也曾在2021年5月和9月分别完成共計近10億元的C1、C2輪融資,并且其背後也不乏美團和紅杉中國等明星資本陣容。

資本加持、政策扶持、賽道熱烈,如今硬科技的發展占據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為何也難逃年底裁員的命運?

根據Gartner曲線,新技術市場發展都有一個最高點也就是“期望膨脹期“,但随之而來的則是陡然下降來到“泡沫破裂期”。潮水退去,總會篩選出裸泳的人,從過去來看,共享經濟、AI等行業都經曆了這個階段。如今,爆火後,硬科技領域也開始擠泡沫。

年底裁員,硬科技正在“擠泡沫”

(圖檔來源:網絡)

而引起這個擠泡沫的直接導火索,則是從資本市場,自二級市場向一級市場的傳遞。

2022開年,疫情反複、地緣政治因素仍不明朗,美股、A股近日大幅回調,美元機構對中概股持謹慎态度......都讓硬科技公司感覺到一絲深深的寒意。

謹慎保命,保住現金流是創業者的第一反應。

實際上,據光錐智能了解,近期不止一家企業服務公司都采取了主動收縮的政策。“裁掉一大半銷售人員,留下未來2~3年的現金流。”一位創業者向《光錐智能》透露,甯可慢着活,也不能快着死。

規模化陷阱

“一是CEO沒大規模團隊管理經驗,二是競争扭曲機關經濟模型,三是對資本市場預期誤判,以為總能融到錢,認識不到超額的融資是透支未來,需要用業績增長去彌補。”一名投資人向光錐智能表示,這是多數熱門創業公司的常犯錯誤。

盲目追求規模化是網際網路流量時代留下來的弊病,雖然大家已經達成“此風不可長”的共識。但這種風格無形中還是影響了硬科技公司。

在服務機器人領域,一方面,疫情的影響加速了無接觸配送需求的爆發,另一方面,大陸機器人自主研發技術越來越熱烈,逐漸做到自給自足。據睿獸分析報告顯示,2021年服務機器人市場規模預計将達到 302.6 億元,服務機器人在機器人行業的占比也保持上升趨勢。

面對如此有誘惑力的市場價值變現,普渡科技在做好早期的基礎技術、産品儲備後,也試圖快速進行市場推廣。

先發制人,以量取勝,這往往是很多網際網路企業的玩法。在B端,管道能力更重要。

與消費市場重營銷,一個朗朗上口的廣告可以遍布全國的方式不同,B端産品需要一般需要直銷+層層分銷商的模式。這意味着每開發一個新地區,就需要企業花資源踩點,鋪人力,形成巨大的銷售成本。

年底裁員,硬科技正在“擠泡沫”

2021年,普渡科技也在簡單粗暴地實行人海戰術。

“去年7月才300人,今年11月3000人。“不少普渡科技員工都在社交平台上讨論過普渡科技的快速擴張路徑。“三個月前批量招人,年底批量裁人,今天談話明天就走人,一天裁掉200多人,當時招人時一天招200多人。”

根據媒體報道,此次普渡裁員中,大部分都是新開城幾個月的新員工,還有一部分老員工。更極端的情況是,有大區經理在開會時表示業績不理想,就直接被裁了。

從某招聘平台上看,普渡機器人目前依舊存在大量對外招聘的崗位,不過銷售崗位主要招聘城市集中在廣東、上海、江蘇、四川、湖北、安徽等,媒體爆料裁員的部分城市如:鹽城、唐山、紹興、蕪湖、桂林等等城市已經從其銷售崗工作城市清單中“銷聲匿迹”。

“招人進來後又不知道要讓人幹啥,讓員工自己發揮想象力。如此混亂的團隊真是活久見。”一名員工吐槽道。

如此大的人力成本卻換不回成倍增長的銷量,投入産出比确實不理想。

對于普渡科技來說,市場拓展的最終量化名額并不是業務遍布多少個城市,而是機器人到底賣出去多少台,有沒有滿足客戶的真實需求。相比于C端使用者更追逐一些概念,B端客戶更在意實用性與成本效益。

“以前追求規模,現在感覺最好的政策就是别瞎折騰。這不是佛系,而是審時度勢。從前,講個故事投資人的錢就源源不斷,現在需要自負盈虧,自力更生。”連續創業者李卓澄也曾向光錐智能表示,To VC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成熟的創業者應該考慮盈利能力幾何,而不是等人施以援手。

“創業有一千種死法,但隻有一種活法,那就是——生存。”他說。

“十年後是星辰大海,問題是得先活到十年後,活着是第一位的。”國科嘉和董事長、管理合夥人王戈曾提到,一旦企業做起來基本上無一例外認知也會擴大,但這個時候核心班子特别是一把手以及核心的創業團隊一定要聚焦主業,警惕多元化、警惕非主營業務的多元化。

在創始人人均博士、科學家的硬科技創業領域,不乏從前沿學術轉至商業戰場的創始團隊。相對之前的網際網路“老炮兒”們,這些科學家盡管不擅長講故事,但是也要警惕規模化陷阱。

大裁員,是普渡科技在盲目擴張道路上的一次懸崖勒馬。

創業還得繼續。就在1月13日,普渡科技創始人兼CEO張濤在朋友圈發文紀念公司成立6周年,“沒有任何花裡胡哨的儀式,唯有樸實無華地長期艱苦奮鬥!”

年底裁員,硬科技正在“擠泡沫”

(普渡科技創始人兼CEO張濤 朋友圈)

足夠“硬核”嗎

真格基金董事總經理劉元曾表示,對早期投資而言,一個項目的“驗證周期”需要靠産品落地情況、後續輪融資、客戶回報等因素綜合判斷,而不是僅僅看資本側的表現。而科技項目發展周期更長,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檢驗出項目的品質。

科技項目的周期很長,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驅動力來自哪裡?玩家謹慎對待市場熱潮可以“活着”,而“活下去”則需要大浪淘沙後剩下什麼——核心壁壘足夠硬核嗎?

有贊一路走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其發家緻富之路離不開“抱的那些網際網路大腿”。

作為一個開店工具SaaS,2018年,有贊與快手合作,為快手提供“短視訊電商導購”解決方案。據浦銀國際研報顯示,快手成為有贊最大的GMV來源,巅峰時期貢獻約40%的GMV。2020年,疫情刺激了線下轉線上的需求,有贊迎來一波紅利。

而更早以前,有贊則是依托微信生态的第一波微商起家。

有贊和微信以及短視訊平台的關系都是單向依賴性更嚴重,因為作為工具平台,有贊在商家最關心的流量上操作空間較小,這導緻核心使用者——商家的粘性并不深,有贊的可替代性較高。

年底裁員,硬科技正在“擠泡沫”

(圖檔來源:有贊招股書——有贊模式)

如快手自身開始向商家提供工具包後,有贊再也難以抱“大腿”。有贊CFO俞韬曾在業績說明會上表示,中國有贊2021上半年GMV不理想,主要是來自快手管道的GMV下滑影響。

很多人期待中國也能跑出Shopify,但是因為國情不同,中國小微商家幾乎沒有獨立站經驗,主要依賴大平台的流量,這也導緻有贊高度依賴流量平台。

SaaS企業,無法留住使用者,一味拉新,無法提升粘性,再加上低客單價,就容易成為不可持續的“僞命題”。

一位自稱是有贊前客戶經理的網友發帖表示:“我在的時候,看到的就是有贊并不重視續費。”另一位網友留言對這一觀點表示認同:“客戶成功美其名歸幫助商家上線,實質上無法給小微商家提供流量引入,就寫一堆高大上無法落地的開店方案,且該公司要求商家銷售額達到X千元,美其名曰傳遞成功。客戶成功經理的任務就完成了,哪裡有什麼續費啊……”

針對此次裁員風波,有贊官網宣布正式開啟事業部化調整,将前台業務拆分成社交電商、新零售、美業、教育、Allvalue五大事業部。

有贊創始人白鴉表示,有贊目前有“基于橫向能力提供通用價值”的業務,如微商城、旺小店等;也有“面向垂直行業,提供深度解決方案”的業務,比如新零售、美業等。

顯然,有贊已經意識到“大腿”不牢固,自身硬核才是護城河。

據華夏幸福産業研究院的報告顯示,其基于已公開的企業資料及行業專家訪談,通過”研發能力+技術實力+發展潛力”硬科技評價體系,展示了185家科創闆企業的硬科技實力全景。整體來看,目前的科創闆申報企業整體硬科技實力偏弱,近六成的企業處于”亞健康”狀态。

硬科技是一場長跑,夠硬的團隊和核心實力才能支撐起時間、資本、市場預估的抨擊。一名業内投資人認為,“泡沫化才隻會是硬科技崛起的過程而不是終點。”

北極光創投合夥人黃河在談技術投資的時候曾表示:“目前太多泡沫掩蓋了行業真實價值,帶來的結果是投資人無法得到所盼望的回報,被投資行業的資本利用效率很低甚至無序。不過這就像一杯啤酒,即便傾倒的手法如何拙劣,在除去表面那厚厚的泡沫之後,仍然會沉澱出其下的佳釀。”

時過境遷,模式創新大潮以及PPT創業都已不是主流,硬科技創業總需要亮出真實的肌肉,拿出可以說服人的幹貨。

泡沫一戳就破,冬去春來,硬科技依舊未來可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