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東西問|武斌:中華文化憑借什麼力量走進世界?

中新社沈陽1月26日電 題:中華文化憑借什麼力量走進世界?

——專訪沈陽故宮博物院前院長武斌

中新社記者 王景巍

在曆史長河中,東西方文明的交流和碰撞,都曾給對方深刻刺激和影響,各自發展軌迹也都留有對方的印記。盡管東西方文明在價值硬核上并不相同,但都是人類美和智慧的結晶。數千年來,中華文化憑借什麼力量走進世界,并在中西文明交流交往中實作和諧共生?

曆史文化學者、沈陽故宮博物院前院長武斌近日就此接受了中新社“東西問”獨家專訪。

現将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如何從世界文明的角度認識中華文明,深入了解中華文明賦予世界文明的價值和意義?

武斌:中西方從物質領域的交換和交流,發展到藝術、思想、文化層面的交流與共享,中華民族創造的精神文化産品逐漸走進歐洲大陸,成為“公共财産”,成為“世界文化”。對西方來說,東方文化作為一種神秘和神奇的文化想象,是深藏于曆史文化心理深處的一種記憶。正是在深入了解西方曆史文化的基礎上,我們才能回到當年中西方文明交流的盛大景象中,才能深入了解中華文明對西方文明的激勵與開發。

讨論中華文化的世界影響力,要了解到中華文化不是在一個封閉的環境中獨自成長的,而是在世界文化的大格局中,在與其他民族、其他文化的交流、對話和互相激蕩中成長發展的。作為世界文化的組成部分,中華文化非常重要、舉足輕重。從本國、本民族之外的角度來認識中華文化,從“他者”視角也就是從世界文明的高度來認識中華文化,必然會更加全面深刻,也更加能了解中國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據的地位和影響。

東西問|武斌:中華文化憑借什麼力量走進世界?

2017年,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舉辦“秦漢文明”特别展,展出秦始皇陵跪射兵馬俑、漢代中山靖王劉勝妻窦绾金縷玉衣等一大批珍貴中國秦漢時期文物。圖為一名觀衆聆聽博物館館長康柏堂緻辭。中新社記者 廖攀 攝

中新社記者:中華文化憑借什麼力量走進世界,并在中西文明交流交往中實作和諧共生?

武斌:一個國家的文化對世界産生影響,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綜合國力。在中華文化海外傳播史上,出現過幾次非常耀眼的傳播高潮,當時的出現各有其原因和特點,但共同特點和規律是都出現在中國國力強盛、疆域廣大、和平發展的時期。漢、唐形成中國曆史上強盛的大帝國,蒙元更是一個世界性大帝國,歐亞大陸交通大開,而至明清之際,特别是康乾盛世,更達到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最後高峰。國力強盛帶動當時社會、文化各領域的創新和進步,由此出現文化的大繁榮、大發展。

高勢能文化吸引來自全世界群眾的關注,并主動前來中國學習和了解中華文化,積極向優秀文明靠攏。而從接受方來說,尤其是在本國社會文化發展處在大變革、大動蕩的時期,外來優秀文化更能産生巨大吸引力和影響力。比如,日本經曆過大化革新之後,才逐漸從戰争不斷、經濟落後、文化貧瘠的奴隸制社會過渡到封建制社會。此時博大精深的盛唐文化,對當時的日本産生了強大吸引力,其主動攝取中國先進文化的意識也越發強烈。

東西問|武斌:中華文化憑借什麼力量走進世界?

德累斯頓國家藝術收藏館館藏的一幅清朝來華的意大利傳教士馬國賢繪制的反映承德避暑山莊風景的版畫,作于1714年。中新社發 德累斯頓國家藝術收藏館 供圖

中華文化在海外廣泛傳播并産生深遠影響,從中華文化自身來說主要有三點原因:

首要,在于中華文化的豐富性。中華民族貢獻給人類的智慧,突出表現在豐饒的物産上面,例如絲綢、瓷器、茶葉三大物産極大地影響和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從物質到精神,從生産到生活,從政治到藝術,從宗教到民俗,都或多或少、或遠或近,傳播到海外,對世界各民族文化産生各方面影響。

其次,在于中華文化的開放性。縱觀幾千年中華文化發展的總趨勢,開放性使中華文化保持一種健全的文化交流态勢、文化傳播和輸入機制,而這正是中華文化具有強大生命力的主要原因所在。

最後,在于中華文化的先進性。在18世紀工業革命以前,中華文化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文化形态,以耀眼的光芒吸引海外關注。以明清時期為例,歐洲的大思想家伏爾泰、狄德羅、萊布尼茲等人,都對中華文化表現出熱烈的贊許和傾慕之情,認為“中國”是一個令他們向往的“烏托邦”。

需要強調的是,能夠大規模傳播到海外并且産生重要影響的往往是先進的文化形态,而不是簡單的文化符号或異國情調式的調劑和消遣。

東西問|武斌:中華文化憑借什麼力量走進世界?

1688年法國學者弗朗索瓦·貝尼耶為法國王室而作法文本《論語導讀》,第一次用法文表達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用中國的智慧,來培育歐洲年輕國王的政治智慧和道德”,希望法國的王公貴族從中“汲取靈感,培養有愛、溫順、質樸和人道的精神”。《論語》的早期翻譯和導讀,引發了伏爾泰、孟德斯鸠和盧梭等法國啟蒙思想家的極大關注,大大推動了歐洲學者對儒家思想和中國文化的研究熱潮。中新社記者 杜洋 攝

中新社記者:您怎麼看中華文化傳播到域外,為其他民族接受并經過創造性轉化進而成為其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乃至世界文明的一部分?

武斌:中華文化的光輝輻射四方,通過種種直接、間接的途徑,廣泛傳播于世界各地,并創造性轉變為全人類共同财富,促進了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進步和繁榮。

中華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的顯著位置,首先在于中華文化内在的創造性動力和豐富内涵,以及在各個領域中所取得的輝煌成就。但是,一種民族文化,無論曾經多麼豐富、多麼先進、多麼偉大、多麼輝煌,如果把自己封閉起來,完全與外部世界相隔絕,不與其他民族文化溝通交流,不僅失去發展動力,難以保持自我更新、自我發展的生命力,也不可能獲得世界性的文化價值和文化意義。是以,中華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的顯著地位,更在于中華文化的開放性,在于多方位的中外文化交流,在于中華文化在國際上廣泛而持久的傳播和産生的重大影響。

我個人認為,中華文化在海外的認知度,包含多方面次元考量:比如海外閱聽人從哪些方面、哪些管道了解和認知中華文化,中華文化海外傳播的覆寫面及觸達率如何,海外閱聽人對中華文化了解的深入程度如何等。此外,傳播與接受密不可分,傳播的效果取決于接受的結果,文化傳播實際上就是文化接受的過程。中華文化在海外的傳播,包括了解消化和接受的過程。當然,了解和消化并不等同于全盤接受。以佛教為例,我們接受的佛教也不是印度的原始佛教,而是中國佛教學者在認識和了解的基礎上加以改造,并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的中國化佛教。中華文化海外傳播也是這樣,傳播效果取決于海外閱聽人的接受程度。

東西問|武斌:中華文化憑借什麼力量走進世界?

位于印尼中爪哇省府三寶壟市區的三保洞鄭和廟初建于1434年,重修于1931年,是當地著名的旅遊勝地。600多年前,中國明代航海家三保太監鄭和7次下西洋,其中曾5次在三寶壟登陸,和當地人民進行友好交流與經貿往來。三寶壟市也是以成為全世界唯一以中國人(三保太監鄭和)得名的外國城市。中新社發 冉川 攝

中新社記者:被歐洲啟蒙思想家看作“理性之光”的中華文化,是如何通過啟蒙運動參與世界文化曆史程序的?中西文化和諧共生是如何實作的,意義何在?

武斌:我在剛出版的6卷本400多萬字的《新編中華文化海外傳播史》中提到一個觀點,即中華文化向海外傳播,是非常廣泛的。所謂“廣泛”,其含義有二:一是指傳播的内容之廣泛;二是指傳播的範圍之廣泛。作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中華文化不僅是中華民族的獨立思考、獨立勞作,還在于積極主動地開展同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大規模地引進和吸收其他民族所創造的優秀文化成就。

中華文化從其初創期開始,就具有開放包容、積極開拓的品格,在自身成長的同時也不斷向周邊地區擴充,與其他民族文化接觸、交流和融合。早期如神農、堯、舜南撫交趾,箕子走之北韓,周穆王西狩以及後來徐福東渡等故事,說明那時已有中國人把初創期的中華文化向域外傳播出去。随着中華文化自身的發展、成長和成熟,随着交通的發達、對外交往的擴大,中華文化向海外傳播的内容更為豐富,傳播的範圍更加廣遠,所産生的影響也就越來越大。中華文化向海外傳播的曆史源遠流長,如滔滔江河奔騰不息,數千年沒有中斷,且傳播的範圍日益廣泛,内容日益豐富,影響日益擴大。中華文化向海外傳播的曆史與中華文化的發展史同步,中華文化發展自身曆史的同時也貢獻于人類文明。(完)

東西問|武斌:中華文化憑借什麼力量走進世界?

日本富士山北麓樹立着一塊"徐福碑",用以紀念傳說中的徐福東渡。碑上刻錄着趙樸初詠徐福的詩句:徐福乘槎竟不回,三千弟子老蓬萊,至今兩岸留佳話,花萼城村次第開。綜合日本方面的研究,相傳徐福在公元前210年受秦始皇之命率三千童男童女東渡扶桑,尋找長生不老藥。徐福登陸日本後輾轉各地,給當地帶來了當時中國先進的農耕文化,最後定居在富士山麓。至今日本許多地方尚流傳着徐福的故事,也有自認為其後嗣者。中新社記者 王健 攝

受訪者簡介:

東西問|武斌:中華文化憑借什麼力量走進世界?

武斌,曆史文化學者、研究員,曾任遼甯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沈陽故宮博物院院長,中國中外關系史學會副會長、遼甯省文聯副主席等,現為北京外國語大學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特聘教授。主要從事中國文化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已出版著作數十種,近年出版的主要有:《故宮學與沈陽故宮》《沈陽故宮四百年——一部叙事體的文化史記》《絲綢之路全史》《文明的力量——中華文明的世界影響力》《中華傳統文化傳承史綱》《新編中華文化海外傳播史》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