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1月26日訊 近日,東營市人民政府公布了市政府準許市文化和旅遊局确定的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和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擴充名錄,東營區共有15個項目在榜,其中龍居鎮6個,分别是柳編(龍居柳編制作技藝)、傳統刀具制作技藝(雙王刀鍛造技藝、梅花刀鍛造技藝)、肉食傳統制作技藝(龍居肴雞制作技藝)、肉食傳統制作技藝(龍居順昌牛肉丸制作技藝)和酒傳統釀造技藝(興隆酒坊釀酒技藝)。

編柳筐巧手翻飛 鍛鋼刀大錘揮舞
龍居草柳編制作技藝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宋朝,經代代傳承,杞柳編織的柳筐、簸箕、笸籮等一系列的産品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産生活用具。近年來,草柳編手藝人不斷創新編法和用途,把草柳編拓展到辦公、裝飾等領域,将非遺技藝與現代人生活方式相結合,新式産品頗受國内外消費者喜愛。
銅鐵爐中翻火焰,千錘百煉出精鋼,麻灣刀(雙王刀和梅花刀)的鍛打工藝始于清鹹豐年間,距今已有一百餘年的曆史,以刀快、順手出名。近年來,麻灣刀為适應時代和居民生活需求,在堅守品質的前提下,将傳統鍛造技藝與現代鍛造方法相結合,科學淬火,打出的刀具分量适中,中間夾鋼,椅背厚,刃口鋒利,韌度高,耐磨耐用,以“熊背冰身白紙刃”著稱。
舌尖上品龍居味 精挑細選料味足
龍居肴雞制作技藝有千餘年的傳承發展曆史,是當地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名吃,技藝考究,經選雞、屠宰、造型、配料、煮制、鹵制而成,食用友善,營養豐富,承載了當地百姓對飲食文化的獨特追求,見證了當地民俗風情的變遷,對于研究當地百姓飲食理念、文化傳承具有突出價值,備受人們喜愛。
順昌牛肉丸制作技藝起源于道光年間,是當地獨具特色的名吃之一,有獨特的手工制作技藝,特色鮮明、技藝精湛,肉丸鮮嫩可口,味道獨特,為研究東營習俗、飲食文化、社會發展史提供了原生态的鮮活樣闆,具有豐富的學術研究價值,對推動東營旅遊産業和地方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千年老窖萬年糟,酒好全憑窖池老”。興隆酒坊采用傳統純糧固态發酵手法釀造,原料選用黃河三角洲盛産的優質玉米、大米、小麥、糯米、高粱、小米,釀酒用水為純化後的黃河水。發酵容器以黃河淤泥做窖底,泥磚做壁,尤其是窖泥中特殊的微生物菌群和黃河水富含人體需要的多種礦物質、微量元素,為張氏酒坊的釀造創造了獨一無二的先決條件。興隆酒坊的芝麻香型系列白酒經數位權威位釀酒專家品嘗後,一緻給予了這樣的鑒評:香氣幽雅、純正、協調,口感醇和、細膩,餘味悠長,風格典雅,别有一番神韻!
龍居鎮重視非遺文化的搶救、保護和發展,發展非遺文化保護隊伍,讓非遺文化在傳承與發展中煥發出新的活力。目前,龍居鎮有鹽坨鬥虎、短穗花鼓、龍居丸子、龍居的傳說、龍居月餅等衆多省、市、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近年來,龍居鎮大力挖掘非遺文化,打造非遺平台,開發非遺産品,于2020年被省文化和旅遊廳評為山東第三批“非遺助力脫貧、推動鄉村振興”典型鄉鎮(街道)。
目前,黃河流域生态保護和高品質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東營區龍居鎮會緊抓機遇,緻力于打造非遺強鎮,努力實作龍文化、黃河文化和非遺文化在黃河岸邊的彙聚與融合!
閃電新聞記者 陳海濤 東營區融媒體中心 張晶晶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