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臘月廿五·磨豆腐 讨個“接福”的好彩頭|我們的節日·口述民俗

封面新聞記者 李雨心

“臘月廿五,推磨做豆腐。”1月27日,農曆臘月廿五到來,在離除夕還不到5天的時間裡,已經進行了祭竈、吃竈糖、掃塵等一系列習俗。到這一天,仍舊不可以“躺平”哦。接下來,還要磨豆腐、割年肉……在忙碌的準備年貨的過程中,春節在不知不覺中到來啦。

臘月廿五·磨豆腐 讨個“接福”的好彩頭|我們的節日·口述民俗

為何在臘月廿五這天,民間會有磨豆腐的習俗呢?原來,在生産力低下的時代,老百姓在平日裡不是時時都能吃上豆腐的。于是,等到了臘月廿五這天,百姓們就紛紛做起豆腐,以備正月裡慢慢享用。

自古以來,豆腐價廉味美,人們都認為豆腐是好東西。此物還頗受文人的喜愛。古人還将美好的品格賦予“潔白”的豆腐其中,寓意要學豆腐那樣,“清白”做人。同時,“豆腐”又與“頭富”諧音,承載着人們祈禱富貴、平安的心願。“腐”音同“福”,又有“接福”的意思。在凡事都要“讨吉利”的農曆新年期間,吃豆腐也能讨個好彩頭。

臘月廿五·磨豆腐 讨個“接福”的好彩頭|我們的節日·口述民俗

豆腐(圖源網絡)

此外,民間還流傳着“接玉皇”的習俗。傳說“小年”竈王上天彙報後,玉皇大帝會下界查訪,就在臘月廿五這天親自下界,查察人間善惡,并定來年禍福,看各家各戶是否如竈王所奏的那樣。是以家家移動圖檔祭之以祈福,稱為“接玉皇”。值得一提的是,在這日,部分地區還有吃豆腐渣的習俗。因玉皇在這一日考察民間,各家各戶就推磨做豆腐,吃豆腐渣以表示清苦,瞞過玉皇的懲罰。并且在臘月廿五裡,起居、言語都要謹慎,争取好表現,以博取玉皇歡心,降福來年。

俗語說,“二十五,磨豆腐”,但在一些地方也說“二十五,糊窗戶”。因為在臘月廿四大掃除後,房間裡煥然一新,這時人們将舊的窗戶紙撕掉,意為将去年的不順心撕掉,新糊上的窗戶,代表着來年的新盼頭。且過去無論南方北方,都有春節期間都貼窗花的習俗,窗花就是貼在窗紙或窗戶玻璃上的剪紙。當紅彤彤的窗花,将吉事祥物刻畫其上,也将百姓們期盼的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緻,更将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喜氣洋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