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自動駕駛——汽車賽道的未來

自動駕駛——汽車賽道的未來

如果說發動機是燃油車的心髒,那麼自動駕駛技術則是其靈魂所在。

相比于燃油車,新能源汽車的本質變化是能源利用方式的改變,而自動駕駛等智能技術,才是最具颠覆性的。

在過去幾年裡,自動駕駛行業經曆了起起伏伏,在經曆了一系列的動蕩之後,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智行在無人配送領域的崛起,小馬智行嘗試重卡,文遠智行嘗試小巴,元戎啟行,輕卡業務,逐漸改變了賽道的格局。

發現“分水嶺”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無人駕駛汽車已經接近實用化,但仍未達到自動安全駕駛汽車的水準。目前所有玩家都在努力突破技術瓶頸,成為L5的第一人,但現在看來,情況并不樂觀。

Waymoone是世界上第一個無人駕駛商用服務項目,專注于無人駕駛領域十年,是整個無人駕駛領域的裡程碑,但 Waymo在鳳凰城起步,目前隻在舊金山的一個角落裡落地。馬斯克曾表示,特斯拉将在2020年推出一款L5級别的 Robotaxi,這款車一年就能量産100萬輛,而特斯拉在過去的兩年裡連一輛車都沒造出來。Drive.ai,百度的首席科學家,吳恩達,已經将自己賣給了蘋果。

廣闊的商業前景吸引了衆多投資機構為自動駕駛“買單”,相關企業的估值也随之上漲。無人駕駛帶來的紅利正在消退,或者說,無人駕駛的泡沫正在破滅。

Waymo的市值從3年前的一千七百五十億美元一路下滑到三百億美元,跌幅超過百分之八百。曾經在自動駕駛領域嶄露頭角的國内企業融資額度也在逐漸減少。據天眼查專業版 APP資料顯示,2018年無人駕駛企業注冊數量達到高峰,之後出現下降趨勢。

在這個特殊的時代,科技對于自動駕駛企業來說,到底意味着什麼?難道整個賽道都要陷入無人駕駛系統中嗎?從網際網路行業的角度來看,現在的汽車行業已經陷入了技術陷阱,光靠科技是不可能拯救自動駕駛的。

巴菲特從來沒有投資過科技股,他為什麼要投資蘋果公司的股票?在一次來自 FanTalk的圓桌對話中,他們提到:

巴菲特之是以不投資科技股,是因為大部分科技企業的「護城河」都是科技創新能力,但巴菲特認為,這并不穩定。

根據 IDC的分析,全球自動駕駛汽車的年複合增長率在2020年至2024年間達到18.3%,到2024年L1-L5級自動駕駛汽車的出貨量将接近5500萬輛,其中L1級和L2級自動駕駛汽車分别占64.4%和34%。

也就是說,就目前行業發展來看,未來超過98%的自動駕駛汽車都是L1、L2級别,L5依然是個幻想。從商業落地的角度來看, L幾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在特定的場景中實作高效的落地。

要知道,交通并不是絕對安全的,即便是擁有科技基因的自動駕駛,也不可能百分百的發生交通事故,隻會無限接近于“零”,也就是L5。一方面,技術瓶頸難以突破,另一方面,與蘋果的産品邏輯不同,無人駕駛受到了安全問題的制約,想要完成科技的落地,難度更大。

如果非要給無人駕駛設定一個分水嶺的話,“人”的标準或許才是最合理的。

把“人”作為“參考答案”,隻要自動駕駛技術能夠達到甚至超過人工駕駛的安全水準,降低事故率,那麼自動駕駛對整個社會都是有好處的。

自動駕駛:一個“文科”考試

事實上,自動駕駛不僅面臨技術困境,在衆多企業、資本忽視的角落裡,也存在着社會輿論環境問題。這兩個問題都很重要,解決了這個難題甚至可以給企業帶來一定的優勢。

在社會輿論方面,網約車行業的曆史教訓至今曆曆在目,堪稱活靈活現。

國家應急管理部資訊研究所曾釋出《中國網約車安全發展研究報告》稱,國内各大網約車公司的安全性要高于傳統計程車,事故死亡率比巡遊計程車低26%。但每一次網約車出事,都會被推到風口浪尖,甚至有主播冒充滴滴司機來吸引流量。

由于早期忽視了社會輿論,滴滴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2019年全年滴滴在安全方面投入超過20億元,各級安全團隊已超過2500人,也就是說,滴滴每五名員工中就有一人負責安全。

如今,随着L1、L2自動駕駛技術的普及,交通事故層出不窮,但整個自動駕駛行業,似乎都對此不聞不問,甚至是縱容。

一方面,目前汽車自動駕駛系統尚不完善,隻能起到輔助作用,但由于企業過渡宣傳,導緻普通車主和使用者對汽車技術的認識不足,容易忽視技術本身存在的隐患,導緻安全事故頻頻發生。

另一方面,事故發生後,各大車企對車主的維權态度傲慢,甚至在事故發生後沒有認真分析原因,導緻事故不斷發生。比如在蔚來車主出事後,蔚來釋出了《蔚來車主對 NP/NOP系統認知的聯合聲明》,試圖撇清關系,結果蔚來車主們紛紛發聲,認為他們是“被代表”的。

無人駕駛在使用者心中留下的陰影還會繼續存在,如果任由它發展下去,它會繼續發展下去,即便它已經成熟,想要解決它也需要付出更多的代價。要知道,自動駕駛并不是絕對安全的,而且在L5上也有可能發生事故,問題會更嚴重。

從解決問題的角度看,無人駕駛本質上就是一場“文科”考試,不僅技術無法給出絕對的答案,而且行業還面臨着社會和法律的挑戰。

漸進路線

如果按照自動駕駛企業的業務路線劃分,大緻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一步登天,走完全無人駕駛路線的L4/L5級企業,如 Waymo;另一種則是逐漸發展的 ADAS,比如特斯拉,比如蔚小理,比如剛剛崛起的毫末智行和智駕科技。

Waymo作為無人駕駛行業的标杆,如今已經亮出了壓箱底的底牌,技術難以完善,核心人才流失,商業化困難,資本大失所望,追随者逐漸分化,改弦更張。而另一種漸進式玩家則成了資本眼中的香饽饽。就拿毫末智行來說,今年的融資消息公布之前,幾乎沒有多少人知道這個名字,結果第一輪融資就被首鋼的美團高瓴投資了幾億。

像毫末智行這樣的玩家,憑什麼能崛起,和蔚小理、特斯拉又有什麼差別?接下來,他要好好梳理一下這條循序漸進的路線。

從網際網路的角度看,漸進路線本質上是一種 MVP (Most Viarable Product)式設計。

以網際網路的思維,如果覺得這個方案有市場價值的話,完全可以投資一些資源,開發出一款“可行性最小化”的産品。以最簡潔的方式建立原型,然後通過快速疊代完善細節,快速響應使用者需求。所謂的“最小化”,就是解決客戶的痛點。其優點是加快産品上市時間、減少資源投入、降低試錯成本,缺點是穩定性差、可靠性差。

無人駕駛是一件非常複雜的事情,所有人都隻關心技術的供給,認為隻要技術不是問題,自動駕駛就能成功。事實證明,與技術供給相比,技術需求才是決定企業存亡的真正因素。

一種是“供”,一種是緻命的“需”, MVP設計本質上就是需求,隻不過自動駕駛的 MVP設計又出現了分歧。

有業内人士表示,目前業内大部分人的想法都是,有沒有 BUG都無所謂,隻要車能跑就行,出了問題再修。特斯拉和蔚小理雖然還沒有完全掌握自動駕駛技術,但他們還是将自動駕駛系統應用到了汽車上。

在網際網路領域, MVP設計的時候,特斯拉也遇到過類似的問題,不過不同的是,手機壞了還能重新開機。

和特斯拉和蔚小理不同的是,毫末智行的玩家。特斯拉和蔚小理的産品,都是 MVP級别的産品。像毫末智行這樣的玩家,設計的場景都是 MVP級别的。

自動駕駛并不是一種簡單的技術,而是一種将人工智能、視覺計算、雷達等多種技術結合在一起的技術。

而且相比于漸進的産品,漸進的場景更有利于避免安全事故的發生。就拿毫末智行來說,低速物流配送車來說,“低速”意味着即便出現故障,造成的損失也不會太大。同時,“物流配送”屬于商業模式, C端并不是主要使用者,相反,随着營運模式的改變,人們對自動駕駛技術的不信任和敵意也會煙消雲散,進而獲得社會認可。

場景漸進也有一個缺點,那就是很難解決長尾資料的 corner事件。安全和資料就像魚和熊掌一樣,兩者不可兼得。

傳感器方案和計算平台越來越接近,供應商也越來越少。是以,資料決定了自動駕駛公司的勝負。不同場景下的長尾資料問題,以及解決長尾資料問題的困難程度。

如果選擇容易落地的場景作為溫床,很難獲得長尾資料,企業很有可能會被超越;如果将所有場景都投入到複雜場景中,很可能入不敷出。最好的辦法,就是用簡單的場景“養家”,同時“攻堅”複雜場景。

無人駕駛已經到了反思的時候了,科技的變革已經不遠了,我希望玩家們能夠在未來實作自己的夢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