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心理學教授做過一個小小的實驗:
他在一群素不相識的人中随機抽樣,給挑選出來的人寄去了聖誕卡片。雖然他也估計會有一些回音,但卻沒有想到大部分收到卡片的人,都給他回了一張。而其實他們都不認識他啊!
給他回贈卡片的人,根本就沒有想到過打聽一下這個陌生的教授到底是誰。他們收到卡片,自動就回贈了一張。也許他們想,可能自己忘了這個教授是誰了,或者這個教授有什麼原因才給自己寄卡片。不管怎樣,自己不能欠人家的情,給人家回寄一張,總是沒有錯的。
這個實驗雖小,卻證明了互惠在心理學中的作用。它是人類社會永恒的法則,是各種交易和交往得以存在的基礎,我們應該盡量以相同的方式回報他人為我們所做的一切。
如果一個人幫了我們一次忙,我們也應該幫他一次;如果一個人送了我們一件生日禮物,我們也應該記住他的生日,屆時也給他買一件禮品,如果一對夫婦邀請我們參加了一個聚會,我們也一定要記得邀請他們到我們的一個聚會上來。
由于互惠的影響,我們感到自己有義務在将來回報我們收到的恩惠、禮物、邀請等。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就如坐跷跷闆一樣,不能永遠固定某一端高、另一端低,就是要高低交替,一個永遠不肯吃虧、不肯讓步、不與别人互惠的人,即使真正赢了,讨到了不少好處,從長遠來看,他也一定是輸家,因為沒有人願意和他玩下去了。
中國古代講究禮尚往來,也是互惠的表現。這似乎是人類行為不成文的規則。
一個人向朋友請教一件事,兩人聚會吃飯,那麼賬單就理所當然應由請教人的這個人付,因為他是有求于人的一方。如果他不懂這個道理,反而讓對方付,就很不得體。
在不是很熟悉的朋友之間,你求别人辦事,如果沒有及時地回報,下一次又求人家,就顯得不太自然。因為人家會懷疑你是否有回報的意識,是否感激他對你的付出。及時地回報,可以表明自己是知恩圖報的人,有利于互相之間繼續交往。
而且如果不及時回報,會給你帶來一些麻煩。你一直欠着這個情,如果對方突然有一件事反過來求你,而你又覺得不太好辦的話,就很難拒絕了。俗話說:“受人一飯,聽人使喚。”可以說,為了保持一定的自由,你最好不要欠人情債。
當然,在關系很親密的朋友之間,就不一定要馬上回報,那樣可能反而顯得生疏。但也不等于不回報,隻是時間可能拖得長一些,或有了機會再回報。
朋友間維護友誼遵循着互惠定律,愛情之間也是如此。其實世上沒有絕對無私奉獻的愛情,不像歌裡和詩裡表現的那樣。愛情也是講求互惠互利的,雙方需要保持一個利益的平衡。如果平衡被嚴重打破,就可能導緻關系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