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昭君自有千秋在

青冢頂端是昭君永眠之處。輕風吹過,那裡的山巒永遠是草色青青的。

昭君自有千秋在

王昭君和親銅像

1963年10月,時任國家副主席的董必武來内蒙古視察,參觀了昭君墓後,題寫了一首七絕《谒昭君墓》:“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漢和親識見高。詞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總徒勞。”寥寥數語,概括了西漢年間昭君出塞的故事。這首詩篇,現已勒石成碑,放置在王昭君紀念墓地甬道的首端。

我們從呼和浩特市驅車往南十餘裡來到昭君博物院觀瞻。呼和浩特旅遊部門統計,超過8成的外地遊客會來此觀瞻遊覽。隻見紀念墓地氣勢壯觀、肅穆俨然,大門兩側兩座造型獨到極具民族特色的紀念展館,呈土黃色金字塔型,彰顯着曆史的滄桑與厚重,讓人不由想起著名曆史學家翦伯贊先生的一段話:“在大青山腳下,隻有一個古迹是永遠不會廢棄的,那就是被稱為青冢的昭君墓。因為在内蒙古人民的心中,王昭君已經不是一個人物,而是一個象征,一個民族團結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個墳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曆史紀念塔。”

昭君墓,又稱“青冢”,是史籍記載和民間傳說中漢朝明妃王昭君的墓地,始建于西漢,是由漢代人工積土夯築而成。墓體狀如覆鬥,高33米,距今已有2000餘年曆史,是大陸目前儲存最為完好的大型漢墓之一。“青冢”出自杜詩的注解:“北地草皆白,惟獨昭君墓上草青如茵,故名青冢。”民間傳說,每到深秋,四野草木枯黃的時候,唯有昭君墓嫩黃黛綠,草青如茵。是以曆代詩人常常好用“誰家青冢年年青”“到今冢上青草多”之類的詩句寓意。

古往今來,流傳下來反映王昭君的詩歌據說有700餘首;相關的小說、民間故事近40種。作者中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王安石等詩仙詩聖。近現代兩位傑出劇作家郭沫若和曹禺都寫過《王昭君》劇本。1978年,曹禺在完成《王昭君》劇本創作後的獻詞中說:“敬愛的周總理生前交給我這個任務。我領會周總理的意思,是用這個題材歌頌大陸各民族的團結和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我把這個劇本獻給祖國國慶三十周年,并用它來紀念我們敬愛的周總理。”如今,這些影響深遠的文化印迹和美好史實,都展現在昭君博物院的昭君文化傳播館内。

很多遊客以王昭君和呼韓邪單于相依相随的和親銅像為背景拍照。銅像高近4米,重5噸,1987年内蒙古自治區成立40周年大慶期間,由廣州美術學院潘鶴先生雕刻而成。兩匹銅馬,一回眸低語,一側耳傾聽,再現了漢蒙兩族人民的和睦親情。和親銅像北側坡地上是兩個古色古香的碑亭,亭内分别矗立着用漢文和蒙文書寫的“王昭君之墓”碑石。再往上,在青冢的頂端,便是昭君永久的睡眠之處。輕風吹過,那裡的山巒永遠是草色青青的。(顧定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