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當你的深愛,成為了孩子傷口上的鹽

當你的深愛,成為了孩子傷口上的鹽

本文看點

劇變的時代,什麼才是孩子未來的核心競争力和幸福的根本?

1、意料之外的生日Party

孩子的學習,是家長們永遠都跳不過的話題。

上周,江蘇徐州的一位媽媽,為兒子11歲生日宴會準備了一款插滿課本的蛋糕,并在底下寫道:“地球一天不毀滅,你都得寫作業”,把孩子氣得崩潰大哭。

當你的深愛,成為了孩子傷口上的鹽

據了解,本來蛋糕上是皮卡丘造型,但張女士想到孩子快期末考試了,還天天打遊戲,就臨時将裝飾改為課本,想借此提醒孩子好好複習迎考。

過生日,吃蛋糕,對每個孩子來說本來是一件開心的事,誰能想到一年一次的生日Party卻讓孩子受了傷。無論換成誰,估計都得哭上一場。

是什麼讓中國家長如此重視學業成績?

細細分析,不難發現,家長們狂熱追求好成績的背後,隐含着兩個推理:

成績好——上好的國中、高中、大學——找好工作——有好前途

成績差——上差的國中、高中、大學(甚至考不上大學)——差工作(或失業)——沒前途

于是,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給自家娃一個相對有保障的未來,家長們使勁追趕着孩子,三歲習文、五歲習武,巴不得十八般武藝全上身,将兒童本該無憂無慮的童年變成充滿競争硝煙的賽場。

2、内卷、高壓下的孩子,内心早已千瘡百孔

但令人惋惜的是,當我們在逼着孩子學習,為了他那點成績面紅耳赤,當我們以為把孩子送進名校就可以高枕無憂時,我們的孩子在學業和精神的重壓下,如同小苗營養不良一般而缺乏成長力量,甚至出現了嚴重的心理問題。

前段時間,央視紀錄頻道播出了大陸第一部全方位解讀抑郁的系列紀錄片《我們如何對抗抑郁》。

紀錄片中,女孩鐘華的經曆令人難忘。她來自一個典型的中國式家庭,父母望女成鳳,對女兒寄予了極大的期望,尤其是她的母親,總要求她成績拔尖。

不幸的是,鐘華的心理逐漸出現了問題。受抑郁症的折磨,她的狀态變得非常糟糕。

當你的深愛,成為了孩子傷口上的鹽

面對鏡頭,她回憶自己當時的情況:

學校一天一共8節課,我都會躺在桌子上8節課。

回家之後就躺在床上,有的時候哭,有的時候不哭,然後一躺躺5個小時。

洗澡或者洗臉刷牙,然後晚上再接着繼續失眠,這個狀态真的很消耗我。

病情最嚴重的時候,她的腦海中一片混沌,唯一的念頭就是尋死。

幸運的是,在鐘華的至暗時刻,父母的了解、支援、接納、愛意拯救了她。

其實,像鐘華的案例并不罕見。據《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2020年中國青少年的抑郁檢出率為24.6%,其中輕度抑郁17.2%,重度抑郁為7.4%。

當你的深愛,成為了孩子傷口上的鹽

《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顯示,随着學生年級的升高,抑郁和重度抑郁也呈上升趨勢。

國小階段,重度抑郁的檢出率在1.9%~3.3%;

國中階段為7.6%~8.6%;

高中階段為10.9%~12.5%。

以前提起抑郁症,似乎離我們很遙遠,但近年來,在内卷和高壓下,我們孩子的内心早已逐漸變得千瘡百孔,并沒有表面所看到的那麼樂觀和陽光,也缺乏足夠的心理能力應對困難和挑戰。

當你的深愛,成為了孩子傷口上的鹽

3、分數并不是唯一,每個孩子都有其獨特性

為人父母者,誰都想給自己孩子的未來增加一點保障。

但随着網際網路的迅速發展,這個世界總是在以超出我們想象的速度變化着,未來各行各業的發展軌迹,誰都無法預測。

就拿剛過去的2021年來說,年底大廠裁員新聞頻出,教培行業因雙減瞬間消失在曆史長河裡,不少清北名校畢業的老師被迫轉行或失業,各大網際網路巨頭釋出的職位數量與薪資縮減,985名校畢業的程式員被迫成為外賣小哥……

《脫口秀大會》第四季的童漠男,研究所學生畢業,原本是做國外留學英語教育訓練老師。結果因為疫情,沒人去國外,現在又加上雙減政策,教育訓練機構倒台,童漠男失業了。

當你的深愛,成為了孩子傷口上的鹽

未來會發生什麼不得而知。但能确定的是,相較于規則意識差、焦躁、以自我為中心、沒有朋友、沒有興趣愛好、沉默寡言的孩子,一個心智成熟、内心強大、擁有健康的心理狀态和健全人格的孩子,更能抵禦外在的一切磨難和挫折。

知名校長陳錢林在《教育的本質》中說,教育的本質是為了培養孩子的核心素養和健全人格。

分數隻是教育中的一個環節。當以分數為王的時候,也就意味着,我們隻看到了分數的好處,而忽略了孩子成長中極其重要的心理品質和核心競争力,更為重要的是,别讓我們的孩子在每一次競争過後,“赢”得隻剩下疲憊的身體和殘破的心靈。

何況,每一個孩子都有他自己獨特的天賦和發展成長的巨大潛力。

有的孩子擅長邏輯思維;

有的孩子擅長形象思維;

有的孩子對美食感興趣;

有的孩子對花花草草感興趣;

有的孩子學業成績好;

有的孩子擅長美術、音樂……

當你的深愛,成為了孩子傷口上的鹽

作為孩子成長道路的引路人,在分數之外,我們父母更應該要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在孩子3-6歲心理、人格形成的關鍵期,創造一些感受、體驗、情境,通過科學有效的心理教育方法,培養孩子正向的心理品質和健全的人格狀态,培養出能适應未來千變萬化環境的孩子,而不是像木匠式育兒般,把孩子打造出符合某種标準的人。

未來遙不可及,育兒路上也有太多的不确定。我們要做的不僅是關注孩子的現在,更要預備孩子的未來,培養孩子的健全人格及适應未來的能力,才是給孩子增加核心競争力和幸福感的王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