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遙遠的救世主》一書中,有這樣一句話:
“更進階的哲人獨處,并不是因為他想要孤獨,而是在他的周圍,尋找不到同類。”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一個人智商越高,越容易有“曲高和寡”的孤獨感。
就像金庸筆下的“獨孤求敗”,為什麼武藝高超卻依舊郁郁寡歡,一生孤獨?
就因為獨孤求敗的武藝江湖中再也找不到對手,一個江湖高手尋找不到好的對手,這是多麼孤獨的一件事呢?
獨處有兩種狀态:主動追求與被動選擇。
那些主動選擇獨處的人,都不簡單,因為他們學會了珍惜獨處的時光。
而那些被動選擇獨處的人,往往是“尋找不到同類”後做出的被動決定。
-01
為什麼有人喜歡獨處?
第一:“一覽衆山小”的孤獨
這種獨處,就屬于“被動獨處”。
并非是他們不願意融入圈子,也不是不想尋找一些志同道合的人,而是在他身邊的圈子裡,沒有人能夠讀懂他,與他展開一段正常的對話關系。
一個哲學家,他們每天思考的是哲學,是出世與入世的關系,是人生,是生命的意義。
他想要追求真理,卻始終被真理所困。
他看待事情的方式和思維,過于通透,以至于别人眼中的快樂,他絲毫感覺不到。
他眼裡的悲傷,别人不懂;他眼中沒有快樂,是以無法融入周圍的吵鬧聲裡。
就像一個人登高望遠,攀爬一座又一座高山,可周圍卻沒有人同行。
這份孤獨,導緻他們隻能選擇獨處。
在獨處中,發現更深刻的人生意義;也在發現自我的道路上,愈發孤獨。
第二:性格上的“孤僻”與“内向”
另一種獨處,是一個人的性格使然。
比如那些“社交恐懼症”的人,面對社交會讓他們無所适從,整個人的身心都處于緊繃着的狀态。
逼着自己融入某個圈子,會讓自己感到不舒服,過度消耗自己的精力。
在一次次嘗試融入周圍的圈子無果後,他們甯可選擇獨處。
隻有一個人的時候,他們才能完全放松下來。
不必因為社交關系而焦慮,不必因為跟人打交道而怯弱。
隻有一個人的時候,他才能完全放松下來做自己。
第三:珍惜獨處的機會,尋找自我
人究其一生,其實都在“尋找自我”。
學習是為了讓我們有更深刻的認知,讀書是為了豐富我們的視野,知識,讓我們對一件事有自己的觀點,建立自己的三觀。
而戀愛與結婚,也正是驗證了我們人生意義的一條道路。
說到底,人都在不同的道路上尋找自身的價值與生命的意義。
有些人活着,為了獲得更高的成績;
有些人是為了給被人帶來快樂和幫助;
有些人,則是為了看一看外面更寬廣的世界,行萬裡路,讀萬卷書。
正因為對人生有着更高的追求,想要更迫切地了解自我,是以他們更願意獨處。
在單身的日子裡,珍惜一個人的時間;
在一個人的生活裡,珍惜這段日子,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
那些能夠“耐得住性子”的人,都不簡單。
-02
一個人最大的智慧:珍惜獨處
人這一生中,獨處的機會其實很少。
讀書的時候,可以獨處;畢業後參加工作,一個人生活的時候,也可以獨處。
仔細算一下,人能夠獨處的時間很少,也就是幾年時間而已。
比如:
談戀愛結婚之後,你想要獨處,一個人發呆、看書,享受周末休息的時間,都是一份奢侈。
尤其是結婚有孩子後,身上的責任和擔子更重,你根本沒有多餘的時間停下來思考,休息。
是以,在能夠獨處的日子裡,好好地珍惜這些歲月。
多讀一些書,多出去看看,多感受生活的每一次美好,享受生活,努力做最好的自己。
獨處,有哪些好處?
首先,獨處能讓一個人更了解自己。
你有沒有試過“冥想”的狀态?
讓自己的思緒放空,不去想任何事情,在冥想的過程中,你能收獲更多的甯靜與内心平和。
多跟自己獨處,才能發現自己,了解自己,認識自己的長處與不足。
其次,獨處能夠讓我們建立“社交的邊際”。
什麼是社交的邊際?
其實就是:分寸感。
如果你沒有獨處,畏懼獨處,那麼你就迫切渴望人際關系,渴望跟人接觸。
那麼,你始終都很難找到分寸感,容易過度影響他人的生活。
隻有學會獨處,才能在社交中尋找到一個平衡點。
最後,獨處能夠提高我們的認知。
隻有獨處,才能讓我們冷靜下來,去思考當下的工作,生活與感情。
在你忙碌,合群的時候,這些是很難冷靜下來思考清楚的。
而唯有獨處,才能發散你的思維,讓你有更理智清晰的頭腦。
今日話題:
你喜歡獨處嗎?
(文章配圖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