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如何玩轉手機銀行?金融機構加速推“長輩模式”

近年來,金融業日益普及的智能化服務為人們帶來便利,但同時也讓一些老年人犯了難,不敢用、不會用手機銀行和手機支付。對此,政府相關部門出台了多份指導意見以縮小數字鴻溝,不少銀行和“國民級”支付應用都先後推出老年版本。

老年人目前對智能化應用的接受度和使用能力如何?需要避開哪些陷阱?如何正确“玩轉”手機銀行和手機支付?

部分老年人已實作“二維碼自由”

有調查顯示,部分老年人對智能化應用的接受程度和使用能力在提高。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2021年9月釋出的《後疫情時代的網際網路适老化研究》報告,受新冠疫情影響,掃碼登記、網絡購物等工具性的需求,将一些原本徘徊于網際網路浪潮外的老年人變為“新網民”,部分老年人已實作“二維碼自由”。

微信是老年人最常用的社交工具,近年不少人大膽地做出新嘗試,最顯著的就是開始使用微信支付。報告顯示,自2017年起,老年群體微信支付金額增長率基本呈直線增長,四年增長50餘倍。

不過涉及資金,還是有很多老人不敢用移動支付工具和手機銀行App。一方面,他們弄不明白這些工具的運作原理,擔心會上當受騙;另一方面,有老年人反映記不清密碼,部分産品設計也沒有考慮老年人的需求,例如手機銀行App的字型比較小、界面繁雜等。

金融機構幫助老年人跨過數字鴻溝的一個入手點,就是改進産品設計。2021年,中國銀保監會釋出《關于銀行保險機構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通知》,要求各銀行保險機構要積極融入老年友好型社會建設,提升網絡消費便利化水準,具體措施包括優化使用流程、打造适老手機銀行App和豐富适老産品和服務。

記者注意到,目前很多銀行和支付應用都推出了老年人版本。例如農行手機銀行首頁右上角有版本切換辨別,可便捷切換;工行手機銀行App首頁有“大字版”入口;中行首頁設有“銀發專區”,點選進入後也可設定大字型。很多地方銀行也加速推出手機銀行“長輩模式”“關懷模式”。此外,銀聯雲閃付App上線了“老年人關愛版”小程式;支付寶推出了“長輩模式”。

改造後的老年版手機銀行,版本頁面字号和部分點選區域擴大,辨識度和操作靈敏度也普遍提升。以農行為例,“大字版”手機銀行頁面設計簡潔直覺,具備轉賬、存款、手機充值、生活繳費等功能,下方有語音輸入按鍵,輸入“轉賬”後,會詢問收款方、轉賬金額再跳轉至轉賬界面。

實際上,在老年人最關心的安全問題方面,不少更新版本的手機銀行中都新增了安全向導,一步步引導老年人利用五重安全鎖管住賬戶、資金。有的老年版手機銀行在使用者轉賬彙款超過1萬元時就會進行安全提示,還有的老年版手機銀行借助圖像識别、語音識别等新技術為視覺障礙群體使用銀行服務提供便利。

如何玩轉手機銀行?金融機構加速推“長輩模式”

【手機銀行指南】

1、用哪些賬戶可以開通手機銀行?

一般情況下,開立的實名制留密個人賬戶均可以開通手機銀行,包括存折、儲蓄卡、信用卡、理财卡等,部分銀行暫不支援用公積金和證券卡賬戶開通手機銀行。

2、老年版本手機銀行普遍有哪些功能?

目前大多數“老年版”手機銀行提供轉賬彙款、投資理财、專屬存款、常用繳費、手機充值等業務。

3、連續多次輸錯手機銀行登入密碼,手機銀行鎖定後怎麼辦?

由于輸錯手機銀行登入密碼導緻手機銀行資訊鎖定,不少銀行的系統會在次日自動解鎖。使用者也可以選擇攜帶有效證件及銀行卡前往銀行櫃面進行解鎖。

4、如何保障手機支付密碼安全?

1)增加密碼長度。手機銀行密碼可以設定8到20位長度,較長的密碼的安全系數相對較高。

2)密碼字元組合盡量複雜。使用數字和字母混排的、無規律性的字元串作為密碼将有利于提高密碼的安全系數。不建議使用簡單的字元串或使用有規律/容易被猜測的字元串作為密碼(例如:電話号碼、車牌号、門牌号、生日、身份證件号等字元串作為密碼)。

3)定期修改密碼。定期修改密碼也是防止密碼洩露的有效方法。

4)任何時候不要将密碼透露給其他人。

5)在使用時進行必要的遮擋。

5、手機丢失後,如何保障關聯賬戶資金安全?

及時申請當機銀行卡和與之關聯的支付服務;如果手機具有遠端鎖定功能且使用者掌握相關操作方法,在手機丢失後,立即将手機鎖定,必要情況下直接清空手機。

6、如何更好地保障手機支付安全?

1)養成良好的手機使用習慣。任何時候保管好手機,安裝可靠的安全軟體,不點選不明連結,不随意掃描無法确認是否安全的二維碼,手機異常及時處理等。

2)保管好個人資訊,包括身份證、銀行卡、手機驗證碼等隐私資訊。

3)關閉小額免密支付功能;設定每日交易限額等。

如何玩轉手機銀行?金融機構加速推“長輩模式”

【爸媽說】

老年人對手機銀行接受程度如何?

記者近日随機采訪了北京地區十餘位60歲以上老人,其中不少受訪者仍傾向于到銀行線下網點辦業務,因為“不太了解”手機銀行,日常辦理的業務種類也較為單一;他們多數不知道有老年版的金融App,但在安全前提下,不排斥嘗試使用。也有多位受訪者已适應了數字化生活,日常繳水電費、旅途支付等都是線上操作。

年近70歲的李女士(化名)稱,自己更多選擇線上下銀行網點辦理業務,因為“更放心”。她下載下傳了手機銀行,但更多是孩子幫着操作,因為自己“不熟練,怕失誤了”。

退休的周先生(化名)稱,對适老化的金融App不太了解,但如果學會,他願意使用。

對于适老化金融App的了解,一位受訪者認為就是“安全,盡量簡便”,因為老年人對現代化的東西接受得比較慢。他覺得目前手機銀行頁面和功能都比較繁雜,不太容易找到所需業務的入口。

61歲的趙女士(化名)則非常适應數字化生活。她表示,自己一般不用現金,轉賬都是線上,覺得“更友善”,“去年我們自駕遊到雲南,兜裡隻裝了1000元現金(基本都是線上支付)。”不過她也不知道有老年版手機銀行。

還有一位女士也能熟練地線上繳費,“現在家裡都安裝智能電表了,在家就能輕松繳費。”她說道。

新京報貝殼财經記者 程維妙 吉喆 王恺一 任婉晴 編輯 陳莉 校對 楊許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