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數字化的時代,人們的生活已經離不開手機了。網際網路友善了每一個人的生活,尤其展現在手機上,如今每個人的手機上都下載下傳了各式各樣的APP,從工作、生活、娛樂到學習,所有你能想到的領域都有一一對應的各種類型的APP供你選擇。

正因為各式各樣的手機APP太多了,許多人也已經不堪重負。很多時候,人們不得不下載下傳APP以擷取相應的服務,但是同時也出現了APP泛濫的現象,比如銀行的APP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根據有關機構的調查資料顯示,手機銀行月活躍使用者規模不斷增長。從2021年10月份的資料來看,各類銀行APP的月活躍使用者規模普遍有所提升,其中,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和建設農行的月活躍使用者過億,農業銀行也超過了9000萬。
衆所周知,銀行的業務種類比較多,從儲蓄卡到信用卡,從個人客戶到企業客戶,從貸款業務到存款業務再到理财業務等,既涉及到使用者的資金安全,又與客戶服務有關,是以,很多銀行各類服務部門之間還會設計屬于自己的APP。
于是我們就看到了這麼一種現象,各大銀行除了有自己官方的一個APP之外,還有了不少其他部門業務的APP,比如信用卡業務,線上商城業務,個人業務,貸款業務等等,各大銀行紛紛發展手機銀行業務,導緻APP的開發出現了同質化,讓消費者頗有怨言。
銀行也開始意識到了這個問題。12月24日,建設銀行就對外釋出公告,表示将關閉龍支付APP(個人版),後續相關的功能将不會再進行更新,服務也将關停,這個APP的所有服務功能都可以從中國建設銀行官方APP中繼續使用。
實際上,銀行APP的“瘦身”節奏早就開始了。在2020年的時候,光大銀行就把自家的直銷銀行和手機銀行的APP進行整合,把所有的功能和服務都遷移在手機銀行上。在兩個月以前,郵儲銀行也釋出公告,關閉旗下的泛生活服務平台郵儲生活APP。興業銀行也開始對旗下的APP進行瘦身。此前有的銀行APP數量達到四五個的情況已經在慢慢減少。
被網友戲稱為“宇宙第一大行”的工商銀行在11月份也釋出了新版的手機銀行版本,對财富、個性、服務、以及使用者權益等等服務進行全方位更新,通過設計各個服務體系來滿足不同客戶的不同需求。
那麼,各大銀行開始對旗下的APP數量進行縮減,是出于怎樣的考慮呢?
首先就是數量繁多,功能重複的APP顯然起到了分散客戶流量的負面效果。畢竟銀行開發APP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服務客戶的需求,而不是為了開發APP而去開發APP,APP數量衆多,但是卻無法帶來顧客的滿意,那還不如沒有APP。
除此之外,面對多個APP的場景,銀行内部自身也會發生競争。面對數量相對穩定的客戶群體,同質化的APP隻會消耗客戶本就不多的注意力,導緻資源浪費,畢竟保障這些APP營運的背後需要有團隊,不論是開發人員、技術維護人員還是營銷人員都需要銀行來維護,其背後的成本開支也是一筆不小的支出。
可以看出,現在包括國有銀行在内的各大銀行之間的APP“瘦身”計劃,正是為了将自身的客戶資源整合到一起進行精細化運作,而不是簡單把全部的服務功能糅合起來,子產品拼湊在一起了事,而是試圖嘗試将闆塊有機結合,為客戶提供一站式服務。
對銀行的手機APP轉型一事,有的業内人士建議銀行需要更加注重營運,應該去除不必要的APP,集中精力建立專門的營運團隊,加強生活服務類的創新能力,并以此來擷取主要流量,否則,僅僅提供線上金融服務是不足以增加客戶黏性的。
銀行APP的瘦身對于廣大客戶來說無疑是件好事,不用再下載下傳各式各樣的APP就可以完成一些基礎服務。其次,也可以通過手機APP享受到銀行為了推廣APP所設定的一些優惠活動。當然,最重要的是使用者能一站式享受到更加精細的服務和更高品質的服務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