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何為“海派”?陳思和陳子善領銜,“海派文學大系”啟動

何為“海派”?陳思和陳子善領銜,“海派文學大系”啟動

“海派是雜糅、創新,帶有不拘一格的反叛性。”1月25日下午,作為“十四五”時期國家重點圖書出版專項規劃項目之一,“海派文學大系(1872—1949)”在複旦經世書局舉辦項目釋出暨專家研讨會,複旦大學圖書館館長、文科資深教授陳思和這樣講述對“海派”的了解。

何為“海派”?陳思和陳子善領銜,“海派文學大系”啟動

海派文學起源于海派文化的形成,其标志暫定為1872年《申報》創刊、進而出現連載小說,在晚清小說的發展中慢慢形成具有都市文化特征的文學流派。“上世紀30年代曾有京派、海派之争,‘海派’一度帶有貶義;上世紀80年代,學界談論海派文學,多以現代都市文學或新感覺派這樣具體的名詞指代,顯然難以把上海百多年來形成的文化氛圍及在文學上的反映全部涵蓋;到了上世紀90年代至新世紀初,海派文學又成為一種懷舊的對象。”陳思和談到,今天,随着上海這座城市的發展,海派概念已經變得越來越正面,“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三種文化的歸納、梳理,也在理論層面為“海派”賦予了新時代的内涵。在這樣的背景下,編撰一套相對全面、豐富的“海派文學大系”,絕非隻是為了“傳回曆史”,更重要的是對當下和未來的城市文化建設有所參照和啟發。

“海派文學大系(1872—1949)”由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名家陳思和、陳子善主編,編委包括上海圖書館研究館員張偉,複旦大學中文系教授郜元寶、段懷清、栾梅健。在前期讨論中,編委會專家形成共識:上海城市文化以特别的元素參與了中國現代文學的建立,對近代(1840—1919)到現代(1919—1949)的文學發展,直接起到了發轫、推進、融合、堅守等作用,上海地區也是以成為中國現代文學的重鎮。個性鮮明的“海派文學”是一種以上海為書寫對象的現代都市美學建構,是中國現代文學中“現代”一詞的解碼器,為中國現代文學發展造就了獨特的文學生态,對當下的上海文學創作和文化建設形成了重要影響,也是當下上海文化建設中欣欣向榮的“新海派文化”的重要源頭之一。

“海派文學大系(1872—1949)”計劃由文學理論卷、通俗小說卷、新文學小說卷、近代散文卷、現代散文卷、舊體詩卷、新詩卷、翻譯卷、史料卷等組成,預計2500萬字,冀望以此全面展示與闡釋海派文學。“一次對海派文學的界定,一項光榮又艱巨的任務”,陳子善談到,如何在前人積累的經驗上編出特色,是這套“海派文學大系(1872—1949)”的重點所在,“從文學層面梳理上海這座城市近現代以來的發展脈絡,盡可能呈現海派文學的多種面貌,發現、發掘一些過去被忽視的作家作品。”

從目前計劃的分卷來看,舊體詩、包括非虛構在内的散文、翻譯文學等被納入頗具新意。比如舊體詩,編委會提出,海派文學詩歌應該包括傳統題材,但此時的舊體詩已經不是士大夫的舊體詩。海派舊體詩,文學樣式是傳統的,但也是通俗化了的,比如竹枝詞等,更重要的是,海派舊體詩的題材是新的,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狀,是了解當時社會和文化的重要管道。又如翻譯文學,在海派文學中是極為突出且地位重要的組成部分,海派翻譯文學以小說為主,在詩歌、散文、戲劇等方面均有涉及,上世紀30年代發端的左翼文學的翻譯與出版亦成為海派文學的一個重要特點。

複旦大學出版社董事長嚴峰表示,在學術界對海派文學的定義亟待重新讨論和修正,海派文學研究需求與理論提升、資料搜集遠不能配套的當下,編撰一套曆史上從未有過的以海派文學特點為分卷的多卷本“海派文學大系(1872—1949)”,成為一項重要的基礎性學術工作,出版方将全力配合,力争形成一套精品力作。

“在編撰這套書的過程中,從理論認識上完成對海派文學的解釋和對海派内涵的界定,是我們的責任所在。”陳思和說。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