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成都非遺手藝人:關鍵時刻網店成為“及時雨”,期待遊客早日回歸

9年前,王曉璐和作為非遺傳承人的母親道安在成都的文殊坊開了一家銀花絲店鋪,讓更多人接觸并喜歡上這項非遺工藝。2020年疫情暴發後,店鋪生意受到了影響,為了讓銀花絲非遺工作室和實體店繼續經營下去,王曉璐開始嘗試電商管道,淘寶店在關鍵時刻成為“及時雨”。

在網紅目的地開間小店鋪,讓非遺工藝“飛入”尋常百姓家

春節将至,王曉璐有些忙,她和工作室手藝人一直在加班加點,籌備銀花絲商品。每年春節,成都當地人都有來文殊院上香祈福的風俗,屆時文殊坊會特别熱鬧,客流量也大。雖然受疫情影響,不能确定今年春節的情況,但她還是決定提前準備,“畢竟我們手工制作産量有限,為了避免正月裡缺貨,盡可能花時間多備些貨品,更何況網店管道也需要備貨,最近淘寶店鋪的咨詢量也比較多。”

成都非遺手藝人:關鍵時刻網店成為“及時雨”,期待遊客早日回歸

位于成都文殊坊的“道安銀花絲”店鋪。

王曉璐的“道安銀花絲”店鋪位于成都網紅地标街區文殊坊。“道安”是王曉璐母親的名字,她是成都銀花絲制作技藝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也是少數能夠獨立設計、制作,并掌握“無胎成型”等技術的銀花絲匠人。據了解,銀花絲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曆史,曾經專供宮廷貴族享用,分為南北兩派,北派以北京花絲鑲嵌為代表,特點是“鍍金、燒藍、鑲寶”;南派則恰恰相反,“不鍍金、不燒藍、不鑲寶”,強調白銀的造型和線條美感。道安傳承的成都銀花絲正是南派代表,與蜀繡、漆器、瓷胎竹編、蜀錦并稱“成都五朵金花”。

2013年,成都在文殊坊打造“非物質文化遺産——手工技藝主題街”,特别邀請“道安銀花絲”加入。起初,王曉璐的母親并不太贊同,她于1999年從成都金銀制品廠離職後,2003年成立了自己的銀花絲工作室,接受來自全國各地乃至海外的訂單,并不想再投入精力經營門店。

但是王曉璐有自己的想法,“母親制作的都是收藏級作品,一個銀花絲擺件需要耗費幾個月甚至幾年時間,價格往往是幾萬元甚至幾十萬元起,不是普通人能消費得起的。”王曉璐一直有個夢想,希望這項非遺工藝能“飛入”尋常百姓家。高中畢業後,她報考了旅遊工藝品設計與制作專業,在學校讀書時就開始設計制作一些銀花絲飾品并帶到展會上,非常受歡迎。

成都非遺手藝人:關鍵時刻網店成為“及時雨”,期待遊客早日回歸

非遺傳承人道安的銀花絲作品。

文殊坊位于成都市中心,毗鄰文殊院,已經成為網紅旅遊目的地。除了道安銀花絲,蜀繡、蜀錦、漆器、竹編等非遺工藝也紛紛入駐。“與寬窄巷子、錦裡不同,文殊坊的環境更為優雅,除了外地遊客,本地居民也很喜歡來這裡逛街,很多人本身就對非遺文化興趣濃厚。”開店後,王曉璐發現,喜歡銀花絲飾品的客人很多,“有的客人花幾百塊買了耳環項鍊,過段時間又來買更進階的收藏品,有的外地遊客甚至專程慕名而來。”

店裡沒生意又不甘心解散工作室,決定在網上找出路

道安銀花絲店面大概有40平方米,除了王曉璐制作的銀花絲飾品,還有母親道安的收藏品擺件和銀絲畫作品。王曉璐說,開業以來生意越來越好,2019年平均每月都能銷售上百件,暑期或者節假日店鋪需要五六個人才能忙得過來。王曉璐也會從工作室趕來親自幫忙,為客人講解銀花絲的工藝和制作過程。那時,她一邊忙于設計新飾品,一邊計劃着再開設幾家分店。

成都非遺手藝人:關鍵時刻網店成為“及時雨”,期待遊客早日回歸

銀花絲手藝人王曉璐在工作。

然而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國内旅遊業受到嚴重影響,一向熱鬧的文殊坊也變得冷清起來,店鋪有時候一連幾天都不開張。“偶爾有客人進店,即使看上一件飾品,也會猶豫好久,不像前幾年那麼痛快地購買了。”那段時間,工作室的師傅精簡了不少,店裡僅留下一位員工,母親道安非常焦慮。“我母親不是沒有經曆過大風大浪的人。”王曉璐說,2008年汶川大地震,母親當時有很多作品都是委托幾個位于卧龍的商家代銷,地震後很多店鋪受損嚴重,有的老闆至今失聯。“當時的經濟損失很大,但她依然堅強,決定從頭開始,并培養了不少90後手藝人。”

“這次不一樣,疫情會反複,但是銀花絲作品的制作不能停滞,團隊的薪水也要繼續發放。”比如,以往每年暑期都是旅遊旺季,去年7月文殊坊的客流量回升,那段時間店裡的生意也恢複了60%左右,但是8月成都出現了本土确診病例,文殊坊立刻又冷清下來。

由于實體店基本沒有生意,2020年王曉璐的壓力最大,感覺工作室營運不下去,卻不甘心讓工作室解散,于是決定在網上尋找一條出路。其實,早在2015年,王曉璐就開了淘寶店,但精力有限,這幾年一直是有一搭沒一搭地營運着。“開淘寶店并沒有想象中那麼容易,你要拍照、處理圖檔以及制作詳情頁,對我們來說,都要一點點地摸索嘗試。”

無論如何也要将店鋪堅持下去,等待遊客早日回歸

王曉璐覺得自己運氣挺好,這兩年非遺受到越來越多年輕人的喜歡,電商平台也為像她這樣的手藝人提供了各種幫助,包括流量和推廣支援以及各種活動。“店裡的作品又開始源源不斷賣出去了,我們的工作室又能正常運轉下去了。”

疫情期間,王曉璐找一切機會推廣銀花絲工藝,為了讓更多年輕人能夠喜歡,也為了更适合電商管道,王曉璐特别設計了一些平價飾品,還結合生活中的靈感和熱點創作,比如大熊貓、三星堆面具和兵馬俑等,東京奧運會期間,王曉璐用銀花絲做的“馬龍奪冠圖”還上了微網誌熱搜。

成都非遺手藝人:關鍵時刻網店成為“及時雨”,期待遊客早日回歸

在網絡上更受歡迎的銀花絲飾品。

但是王曉璐也有苦惱,她覺得自己和團隊在營運、宣傳和視訊拍攝等方面并不專業,而且身為“工匠”,更願意把時間和精力放在設計和制作上。之前,她也想過抖音直播,但是太費精力,最終還是放棄了。這兩年,受疫情影響,很多線下活動和展會都取消了,王曉璐就把更多精力放在設計和打樣方面,并且親自跟進一些工序,比如打磨、抛光等。做銀花絲沒有想象中那麼容易,而在成都當地現在能做銀花絲的師傅不超過30個,王曉璐說,一件銀花絲飾品從設計、打樣到由師傅制造出5-10件産品,大概需要一個月。

在電商環境裡,純手工産品的競争力相對較弱。“銷量上去了,但我們的生産速度跟不上,而其他商家拷貝了我們的款式,機械化批量生産,又快又便宜,消費者也看不出什麼差別。”不過,現在王曉璐的心态更為平和,“這種手工藝的銷售要随緣,客人即使不購買,隻要能夠關注我們的網店,逛一逛也挺好的。”王曉璐坦言,“我覺得銀花絲的手工藝作品還是要去現場看一看,才能感受到它的魅力。”營運淘寶店以來,有些客人在網上逛過之後,來成都旅遊或者出差時,會專程到店鋪購買一件銀絲花飾品或者銀絲畫,也有客人前幾年在文殊坊逛過“道安銀花絲”,回家後又網購了新飾品。

有時,王曉璐和文殊坊其他幾家非遺工藝店鋪的老闆或者非遺傳承人聊天,大家表示,雖然艱難,但無論如何要将店鋪堅持下去,而不是選擇關店。“畢竟對非遺工藝來說,店鋪是更直覺的展示場所,我們希望遊客早日回歸。”

新京報貝殼财經記者 曲筱藝

編輯 李铮 校對 劉軍

圖檔 采訪對象供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