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魯南山亭皮影:古城裡的光與影,曾經演出場面不亞于明星演唱會

文/圖 山東商報·速豹新聞網 記者 鄭芷南 鄭曉彤 發自棗莊

三尺生绡、一面布屏、幾張皮影,幕後人唱念做打,盡道人間世事、喜怒哀樂,這是皮影戲中常見的一幕。在過去電影、電視等媒體尚未登場的年代裡,皮影戲作為一項民間娛樂活動,活躍于城郭鄉間,深受人們喜愛。

魯南皮影發源于山東省棗莊市山亭區,與河北唐山皮影、陝西華縣皮影并稱為中國三大皮影,至今已傳承百年。新年伊始,作為魯南皮影戲第四代傳人的陳守科,在熟悉的攤位前貼出了新一年的表演時刻表,“日子在走,戲也要繼續唱,你且聽我娓娓道來……”

魯南山亭皮影:古城裡的光與影,曾經演出場面不亞于明星演唱會

“傳男不傳女”

新年伊始,陳守科在棗莊市台兒莊古城的鋪面前,挂出了新一年的演出時刻表。過去一年,他在這間不足20平方米的小店内,撐着布屏、挑起竹棍,表演了上百台皮影戲。

“這已經是我與皮影戲結緣的第55個年頭了。”他說,這麼多年來,自己算是見證了皮影這門“祖傳”手藝的興衰。

陳守科表演的皮影戲源自棗莊市山亭區,是以魯南道教派山花皮影為代表的魯南皮影,其演唱講究“經腔魔調、九腔十八調、七十二哼哼”,特色鮮明,深受大衆喜愛。

“按照老規矩,皮影戲是傳男不傳女的。畢竟,那時候唱戲,除了偶爾能吃上點白面饽饽和糖塊等稀罕物,還是門糊口的手藝。”陳守科說,小時候,家裡的女眷是不被允許學習皮影戲的,而作為幼子的他,卻從6歲起,就跟着父親學起了皮影戲。

講起學藝的經曆,61歲的陳守科坐正了身子,眸光發亮,“皮影戲是講求基本功的。手上的技法、記文的腦子都要從小練習,14歲前練指法,16歲前試登台,都是有講究的。”

在他的記憶裡,那些沒有多少娛樂項目的年代裡,皮影戲就是大家愛看的“戲”,愛追的“劇”,“你演不好,不僅砸了台子,還掃了大家的興。”陳守科說,魯南皮影對表演藝人們有着極高的要求,除了唱念打鬥全由一人,還要求藝人聲、畫同步,聲、樂同步,“當時父親對我說過一句話,當你的嘴跟腦子一樣快,手跟嘴一樣快時,你就能演好一出戲了。”

魯南山亭皮影:古城裡的光與影,曾經演出場面不亞于明星演唱會

直到學藝第七年,陳守科才第一次登台亮相,用他曾經聽過無數次的戲帽開場,完成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場戲——西遊記之《三打白骨精》。

戲分文舞

“當時在台上,從夾縫裡看到台下的觀衆密密麻麻的,說不緊張那是假的,手上在舞動着皮影的撐杆,但嘴上卻忘詞了,挨了父親一頓罵。”陳守科笑着告訴記者,這一次“首秀”,不僅讓他摸清了自己的水準,也讓他收獲了戲路上的“第一個”搭檔。

通常來講,傳統皮影戲一般是由兩人構成,即一人操作演唱,一人敲打伴奏。“我們也稱為文場和舞場,文場在後負責伴奏和道具,舞場在前負責唱念打鬥。”陳守科說,他與師兄們結為搭檔,“文場、舞場,我倆交替着來。遇到拿手、喜歡的一出戲,那我就選舞場,讓師兄們伴奏。”

陳守科回憶說,父親一共收了六個弟子,他是最小的一個,也頗受照顧。登台時遇上麻煩了,不管是哪個師兄在後,總會給他支一招。

後來陳守科遇到了現在的妻子,算是擁有了一個專屬搭檔。“我主外,妻子主内,家裡也是,戲裡也是。”他說,多年來,妻子負責文場,跟着他走南闖北,先後走過了全國二十多個省市自治區。

“七八十年代,皮影戲主戰場在農村。那時候,皮影戲真是極受歡迎。我和妻子每到一處,隻要有演出,台子周邊一定都被包圍得水洩不通。”陳守科說,那種場面,不亞于明星們的“演唱會”。

魯南山亭皮影:古城裡的光與影,曾經演出場面不亞于明星演唱會

在過去多年的“村演”中,有段讓陳守科至今都倍感溫暖的經曆,“有年冬天,我們在一個村頭的麥場上支棚子唱戲,演出期間外邊下起了雪。村民們怕我們停演,在我們不知道的情況下,給我們的棚子搭上了棉被,那天天很冷,但我跟妻子心裡都覺得暖和。”直到淩晨,那場雪夜裡的皮影戲才在觀衆們的意猶未盡中落幕。

880件皮影

據了解,皮影一般使用牛皮制作,在後期發展中,才慢慢演變出了驢皮制作。一般而言,皮影制作程式非常複雜,從選皮、制皮、畫稿、過稿,到镂刻、敷彩、發汗熨平、綴結等每一道程式都容不得半點馬虎,陳守科說,作為皮影戲的主要道具,做好一個皮影,是藝人們的基本功。

魯南山亭皮影:古城裡的光與影,曾經演出場面不亞于明星演唱會

陳守科以一個皮影人物的制作為例,向記者呈現了皮影制作的繁雜工序。從選皮開始,“以脊梁皮最好,薄且細緻,可以用于雕刻人物的面部,大腿部的皮适合做人物的靴子,不同位置的皮有不同的用處。”選好皮後,要将生皮(未經處理的皮)放進缸裡用石灰水泡上半個月,取出後,再用刀将毛皮表面的殘肉刮掉,再用釘子将皮固定在平闆上繃緊3至5天,使其平整無皺,這才算制好一張皮。此後,在此基礎上進行畫稿、過稿、镂刻、敷彩、熨平、綴結等餘下6步。

“此外,在皮影制作過程中,镂刻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镂刻過程中,要使用直線刀、月牙刀等十幾種刻刀,對皮影進行上千刀的镂刻,整個過程極為複雜。”陳守科說,每次镂刻前他都馬虎不得,慎重過稿,到了皮上摹刻時,又十分仔細,“一旦下錯刀,皮就廢了。”

台兒莊古城裡,陳守科這間小屋記憶體放了上千張各式各樣的皮影,大的小的,皮的木的,形态各異,其中深受大衆喜愛的《西遊記》中的師徒四人造型,看上去雕刻得非常細緻,栩栩如生,陳守科說:“皮影戲的靈魂在人,也在皮影。”

直到今天,在陳守科的家裡仍有880件老皮影(共計160套)。有研究皮影戲的民俗專家表示,陳守科收藏的百餘套山花皮影,不僅數量巨大,也是迄今為止儲存最為完好的。陳守科也被譽為“中國皮影保留最完整、最古老的傳人”。

沿襲·創新

回憶中的陳守科告訴記者,曾風靡一時的皮影戲在九十年代初開始走起了下坡路。彼時的陳守科也陷入了兩難,戲沒人看了,“家夥什”怎麼辦;戲沒人看了,一家老小怎麼養。

至此,陳守科就踏上了邊做些小營生邊養家邊唱戲的路。“能養家的營生我都換着試了個遍,但唱皮影戲這件事,我從來沒放下過。”陳守科說,2004年,擺攤兒唱戲的他陸續收到了濟南千佛山廟會、大明湖景區等的邀約,“那時候,大家又覺得皮影好玩了。我長舒了一口氣,快十年了,我又能專心唱戲了。”

2007年,魯南皮影戲入選山東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奔赴全國各地演出的陳守科似乎看到了皮影戲的新生,“越來越多的人在了解、在認識、在重視皮影戲了。”2009年,陳守科收到了來自老家的邀約,台兒莊古城内,留設了一處專供魯南皮影戲的表演場所。

“我當時沒考慮就答應了,錢雖然沒有以前遊演的時候賺得多。但是我也算落葉歸根了,也算是帶上皮影回家了。”陳守科說,自此,皮影戲在台兒莊古城内上演,幾乎365天全年不斷,“我跟妻子輪流倒班,偶有親戚朋友、弟子也來串場,說不累是假的,但是每每到了演出的時間,門口聚集的遊客和期待的目光,我就覺得支起台子來唱,哪怕台前隻有一個人,我也唱。”

2011年,中國皮影戲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而堅守中的陳守科也成為了魯南山花皮影非遺傳承人,在2015年,陳守科還被授予了“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十大模範傳承人”的榮譽。

魯南山亭皮影:古城裡的光與影,曾經演出場面不亞于明星演唱會

為了讓山花皮影更好地走出去,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歡皮影戲,陳守科在傳統的方言唱作基礎上,加入了一些相應的國語解釋,在保留了魯南山花皮影傳統特色的基礎上,也友善了更多人了解。此外,他還創新式地融入了山東大鼓、山東琴書等藝術形式,形成了一種新式唱腔,為魯南山花皮影的唱腔和表演形式注入了新的生機。

在皮影戲演出中,除了《哪吒鬧海》等傳統劇目外,陳守科還創作了不少新劇目。陳守科說:“隻要有人真想學,我就仔細教。我們要将山花皮影發揚下去,除了人還有變。”

眼看就要到了晚場演出的時間,小店門口的觀衆也越聚越多,陳守科就又支起幕布,挑起皮影,唱起了戲……

山東商報·速豹新聞網編輯 劉慶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