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衛記憶》過去中衛人生娃娃三步走!

坐月子

過去,生活條件和醫療條件差,多由生過孩子、有經驗的老年人去接生。孕婦産嬰時,多在耳房或下對廳熱炕鋪黃沙,黃沙上面鋪竹席或葦席,席子上面鋪個破布單,條件差的什麼也不鋪,在光席子上生孩子。如遇冬天天冷生孩子,事先燒熱炕、生爐子、燒開水。接生婆用草紙或棉花擦血,用開水給産婦洗身子。嬰兒出生後,用剪子剪斷臍帶,抱出嬰兒,接生婆倒提嬰兒拍脊背,讓嬰兒吐出羊水,拍腳心讓嬰兒哭出聲音。然後給嬰兒穿上洗幹淨的嬰兒服。孕婦産後輕易不得下床、出門,吃喝拉撒由婆婆或嬸子伺候。忌諱産婦受風着涼。如果在月子裡得病,特别是受涼、受風,會留下關節疼痛的毛病,很難醫好。為使産婦血脈暢通,多找中醫開中草藥給産婦服。産婦坐月子多食用小米稀粥或紅糖水,偶爾炖雞湯或是羊肉湯給産婦補身子。如果産婦不下奶或産奶少,講究給産婦炖豬腳、炖魚湯催奶。在催奶無招可使的情況下,便請巫婆作法。在無濟于事的情況下,一般人家便 将小米焙熟碾粉,用開水和小米粉做成米糊喂嬰兒;有錢人家則雇奶媽。後流行用煉乳、牛奶、奶粉喂嬰兒。

《中衛記憶》過去中衛人生娃娃三步走!

(圖檔來源于網絡)

女人坐月子,不論春夏秋冬,門口講究挂門簾,門簾上面挂紅布條忌人随意進入。如有探視的親朋或者出遠門趕路回家的人需進産房,要在門口等一等,跺腳、拍身驅晦氣才能進。這一習俗至今仍然保留。

新中國成立之後,國家和醫療機關普及新法接生,特别是20世紀五六 十年代,國家教育訓練了一大批專業接生員,誰家生孩子多由接生員出診,到家接生。産婦産嬰的條件大有改善。進入20世紀70年代,縣、鄉衛生院設産 房,孕婦生孩子一般都到醫院。進入21世紀,産婦坐月子的生活條件和醫療條件徹底改善,不再以小米、紅糖為主,更講究營養結構。省、市、縣(區)還設 有婦幼保健院、婦産科,實行優生優育,確定産婦、嬰兒身體健康。

過滿月

小孩過滿月,一般是早晨起來,大人給小孩換新衣服,打扮好,裹褥子、 披紅綢鬥篷,由奶奶抱出家門,在太陽冒花時,出巷上街迎喜接喜。如遇街坊 四鄰或第一個路人,不論男女,選慈祥年長的人,上前搭話:“這個爺爺(或這個奶奶,或這個叔叔、姨姨),我家娃娃過滿月,讨個吉利。”被搭話人除恭喜, 還掏禮錢塞到娃娃懷中,如身上沒有帶錢,就要揪個紐扣,或是掏什麼東西送給小孩。講究遇見貴人,有貴福。大人抱小孩沿街巷轉一圈抱回家,表示小孩第一次出家門、見世面、讨彩頭。

《中衛記憶》過去中衛人生娃娃三步走!

小孩過滿月這天,中衛人還講究在家(後流行在飯店、飯店)設宴請客。親朋好友上門賀喜,給小孩送禮送人情。有的家戶還根據小孩的屬相、 生辰八字給小孩認“幹爹幹媽”爺爺奶奶講究給孫兒送銀手镯、銀鍊鎖,表示孫兒以後有銀受銀有富貴。宴席講究吃蒿子長面,表示小孩喜過滿月, 吉祥長壽。

小孩滿月過後,産婦由娘家人或是丈夫接送回娘家站月子。

過百祿

娃娃出生滿百天,中衛地區有給娃娃過百天的習俗,當地稱之“過百祿”。特别是男娃,更講究給過百祿。

娃娃過百祿,事先大人給娃娃起好乳名。舊時多給男娃起寶寶、拴拴、全全、壽壽、牛個子、狗娃子等名,給女娃起英英、花花、丫丫、芳芳、蘭蘭、笑笑、 巧巧、醜醜等名。總之乳名以性别、出生季節、個人意願、願望而起。如果叫翻翻、調調、兄兄、招招,就是主人盼兒,有重男輕女之意。如果娃娃叫秋菊、艾艾、端端、閏閏等,多是立秋、端陽、中秋,或閏月閏年出生。這些乳名 雖然土了一點兒,但是叫起來親切,别有趣味。據說,小孩乳名起得“土”或 是“醜”,是為了辟邪。現在,這些土名完全消失,更多乳名起得好聽,叫博 博、鑫鑫、嘉嘉、陽陽、亮亮、剛剛、娜娜、雯雯、琦琦、倩倩、宇宇等富有寓意和内涵、折射時代特征和氣息的名字。

娃娃有了乳名以後,過百祿這天便敞開叫乳名,親朋好友往後見娃有稱呼,娃不認生。

娃娃過百祿,大人要給娃娃穿新衣服,還要忙着設宴、請客,用酒肉煙 茶招待,吃蒿子長面。娃娃過百祿要抓周,大人在地上放筆、墨、書、錢,讓娃娃爬着叫着抓東西,抓到什麼,就意味娃娃将來長大從事什麼行當。如抓到筆或者書、墨就意味娃娃将來愛寫字、愛讀書;如果抓到錢,就意味着 娃娃長大能掙錢。後來還流行過百祿拍全家福、兒童紀念照,給娃娃留下童年記憶,記錄孩子成長的過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