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中卫记忆》过去中卫人生娃娃三步走!

坐月子

过去,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差,多由生过孩子、有经验的老年人去接生。孕妇产婴时,多在耳房或下对厅热炕铺黄沙,黄沙上面铺竹席或苇席,席子上面铺个破布单,条件差的什么也不铺,在光席子上生孩子。如遇冬天天冷生孩子,事先烧热炕、生炉子、烧开水。接生婆用草纸或棉花擦血,用开水给产妇洗身子。婴儿出生后,用剪子剪断脐带,抱出婴儿,接生婆倒提婴儿拍脊背,让婴儿吐出羊水,拍脚心让婴儿哭出声音。然后给婴儿穿上洗干净的婴儿服。孕妇产后轻易不得下床、出门,吃喝拉撒由婆婆或婶子伺候。忌讳产妇受风着凉。如果在月子里得病,特别是受凉、受风,会留下关节疼痛的毛病,很难医好。为使产妇血脉畅通,多找中医开中草药给产妇服。产妇坐月子多食用小米稀粥或红糖水,偶尔炖鸡汤或是羊肉汤给产妇补身子。如果产妇不下奶或产奶少,讲究给产妇炖猪蹄、炖鱼汤催奶。在催奶无招可使的情况下,便请巫婆作法。在无济于事的情况下,一般人家便 将小米焙熟碾粉,用开水和小米粉做成米糊喂婴儿;有钱人家则雇奶妈。后流行用炼乳、牛奶、奶粉喂婴儿。

《中卫记忆》过去中卫人生娃娃三步走!

(图片来源于网络)

女人坐月子,不论春夏秋冬,门口讲究挂门帘,门帘上面挂红布条忌人随意进入。如有探视的亲朋或者出远门赶路回家的人需进产房,要在门口等一等,跺脚、拍身驱晦气才能进。这一习俗至今仍然保留。

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和医疗单位普及新法接生,特别是20世纪五六 十年代,国家培训了一大批专业接生员,谁家生孩子多由接生员出诊,到家接生。产妇产婴的条件大有改善。进入20世纪70年代,县、乡卫生院设产 房,孕妇生孩子一般都到医院。进入21世纪,产妇坐月子的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彻底改善,不再以小米、红糖为主,更讲究营养结构。省、市、县(区)还设 有妇幼保健院、妇产科,实行优生优育,确保产妇、婴儿身体健康。

过满月

小孩过满月,一般是早晨起来,大人给小孩换新衣服,打扮好,裹褥子、 披红绸斗篷,由奶奶抱出家门,在太阳冒花时,出巷上街迎喜接喜。如遇街坊 四邻或第一个路人,不论男女,选慈祥年长的人,上前搭话:“这个爷爷(或这个奶奶,或这个叔叔、姨姨),我家娃娃过满月,讨个吉利。”被搭话人除恭喜, 还掏礼钱塞到娃娃怀中,如身上没有带钱,就要揪个纽扣,或是掏什么东西送给小孩。讲究遇见贵人,有贵福。大人抱小孩沿街巷转一圈抱回家,表示小孩第一次出家门、见世面、讨彩头。

《中卫记忆》过去中卫人生娃娃三步走!

小孩过满月这天,中卫人还讲究在家(后流行在宾馆、饭店)设宴请客。亲朋好友上门贺喜,给小孩送礼送人情。有的家户还根据小孩的属相、 生辰八字给小孩认“干爹干妈”爷爷奶奶讲究给孙儿送银手镯、银链锁,表示孙儿以后有银受银有富贵。宴席讲究吃蒿子长面,表示小孩喜过满月, 吉祥长寿。

小孩满月过后,产妇由娘家人或是丈夫接送回娘家站月子。

过百禄

娃娃出生满百天,中卫地区有给娃娃过百天的习俗,当地称之“过百禄”。特别是男娃,更讲究给过百禄。

娃娃过百禄,事先大人给娃娃起好乳名。旧时多给男娃起宝宝、拴拴、全全、寿寿、牛个子、狗娃子等名,给女娃起英英、花花、丫丫、芳芳、兰兰、笑笑、 巧巧、丑丑等名。总之乳名以性别、出生季节、个人意愿、愿望而起。如果叫翻翻、调调、兄兄、招招,就是主人盼儿,有重男轻女之意。如果娃娃叫秋菊、艾艾、端端、闰闰等,多是立秋、端阳、中秋,或闰月闰年出生。这些乳名 虽然土了一点儿,但是叫起来亲切,别有趣味。据说,小孩乳名起得“土”或 是“丑”,是为了辟邪。现在,这些土名完全消失,更多乳名起得好听,叫博 博、鑫鑫、嘉嘉、阳阳、亮亮、刚刚、娜娜、雯雯、琦琦、倩倩、宇宇等富有寓意和内涵、折射时代特征和气息的名字。

娃娃有了乳名以后,过百禄这天便敞开叫乳名,亲朋好友往后见娃有称呼,娃不认生。

娃娃过百禄,大人要给娃娃穿新衣服,还要忙着设宴、请客,用酒肉烟 茶招待,吃蒿子长面。娃娃过百禄要抓周,大人在地上放笔、墨、书、钱,让娃娃爬着叫着抓东西,抓到什么,就意味娃娃将来长大从事什么行当。如抓到笔或者书、墨就意味娃娃将来爱写字、爱读书;如果抓到钱,就意味着 娃娃长大能挣钱。后来还流行过百禄拍全家福、儿童纪念照,给娃娃留下童年记忆,记录孩子成长的过程。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