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5日,騰訊汽車從知情人士處獲悉,原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下稱:華為車BU)智能駕駛産品部部長蘇箐将在春節前離職,新去向暫時不明。針對上述消息,華為車BU公關負責人表示“不知情”,騰訊汽車向蘇箐本人求證,截至發稿未得到回複。

去年10月,36氪報道稱華為計劃與大衆汽車組建合資公司研發自動駕駛技術,蘇箐将加入合資公司。消息流出後,華為第一時間辟謠稱“不屬實”,而大衆中國 CEO 馮思瀚在今年1月11日表示,大衆與華為确實在商讨相關事宜,但現階段沒有可以确認的消息,“ 包括雙方成立合資公司 ”。
蘇箐曾上司開發了華為達芬奇 AI 晶片架構,是公認的技術大神,但他的尖銳言論也讓其一直飽受争議。
去年4月,蘇箐曾因華為和極狐合作的ARCFOX αS HI版本釋出一夜成名,其針對自動駕駛的言論也引發了業内熱議。對Robotaxi,蘇箐有着非常鮮明的個人立場:“你打死我,現階段也不會去把Robotaxi作為商業目标。它是一個結果,不應該是一個商業目标”。
三個月後,蘇箐因公開點評特斯拉自動駕駛“殺人”,被任正非突然免職。去年7月27日,華為釋出一份人事任命通知,因針對特斯拉發表了不當言論,免去蘇箐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智能駕駛産品部部長職務,蘇箐将去戰略預備隊接受訓戰和配置設定。
無論是個人還是組織架構,華為車BU每一次調整都備受業内關注。自2019年5月成立以來,華為車BU共經曆了兩次大的架構調整,據内部人士透露,餘承東任CEO之後将車BU商業組織和技術組織進行明确分割,至此華為車BU架構也越來像消費者業務架構模式。
騰訊汽車從内部人士獲悉,華為消費者BG将持續優化組織架構,同時合并汽車同類業務。
根據公開報道和内部人士消息梳理發現,在消費者業務BG裡有三大塊業務涉及汽車,包括鴻蒙(非實際業務架構,中台概念)、華為智選車和全球生态業務部(HiCar業務已被并入此業務部);而汽車業務大學營,華為車BU主要設定研發管理部、Marketing與銷售部和解決方案三大核心部門。
華為不斷調整内部架構與其三種合作模式緊密相關。其中,“供應商模式”和“Inside模式”最終會落在車BU去實作,前者主要以傳統的Tier1(一級供應商)、Tier2(二級供應商)身份向車企銷售單一部件,而後者主要銷售“Huawei Inside”(HI)打包的解決方案,并要在車上采用HI logo,主要案例有北汽極狐和長安阿維塔。
“華為賣車模式”是特殊存在,外界認為這是華為變相造車的形式,内部則認為賣車是消費者BG探索全新業務的方向,不過一個共識是,餘承東力挺這個模式。
“賣車模式”的最終落地會由消費者BG來執行。以華為和金康賽力斯合作的第二款車型AITO為例,餘承東幾乎調動了内部所有資源,參與該車型從前期規劃、設計、營銷和售賣所有過程。
據了解,“賣車模式”目前還是聯合作戰模式,智選車業務部主要負責與車企客戶談判和引入工作,全球生态業務部主要負責車輛實際銷售工作,由華為消費者業務副總裁徐欽松的一部分人負責營銷和銷售解決方案工作。
騰訊汽車從接近華為高層的消息人士處獲悉,為了賣好AITO首款車M5,華為從車企挖角銷售和營銷人才,“至少挖了十幾個骨幹人員,新勢力車企居多”。
據上述消息人士透露,AITO M5車型的 GTM( Go to Market,如何走向市場)負責人是原華為終端-手機GTM西歐負責人溫文,他将負責該産品定價、宣傳、市場以及産品整個生命周期其他工作。
近日,餘承東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華為的目标就是要把深入合作的夥伴,打造成中國盈利能力最好的車企,“我們在全球有上萬家店,在中國有幾千家店,而且現在我們的店都在商場最好的位置。我們計劃到今年年底先拿一千家店來賣車,假設每個店每個月可以賣30台,是以我定了一個挑戰目标是月銷能夠達到三萬台,這樣我們合作車企一年的銷售額就有1000億元。”(文/騰訊汽車 謝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