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 意

前幾天帝都大雪紛飛,人行路上到處是積雪,實是多年來未見之場景。而雪地核酸項目,則讓年前的氣氛,變得沉重而無奈。
網上這一段的主題詞是尋親,少數結局圓滿,父子重逢,母子團聚,來路雖遺憾,前方猶有希望和幸福。
多數則是核心悲慘的熱點。
有的母親含辛茹苦忍辱負重為死在異國的女兒讨公道;有的父親因親手将小兒女推下高樓而被判死刑。
有的辛苦打工找兒子中招新冠,擷取全網關注的同時迎來噩耗;有的曆盡波折終于找到親生父母,卻在二次遺棄和網暴面前選擇輕生。
這世界如此參差,你我卻無能為力。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者謂我為寫公号強說愁。
年前本來不打算更文了,最近尤其不願寫跟熱點有關的文章。天知道,有多少流量假“正義”之名而行!
但今天早晨看到這條消息,還是破防了……
這位外婆太可憐了!如果劉學州能堅強點,别去理那些網上的蒼蠅,不要為無情的親生父母傷心,好好工作好好生活,照顧好外婆,該有多好!
可我們又怎麼能指責這個孩子沒有堅強點呢?他隻有15歲,4歲失去了養父母,從小受盡校園霸淩,還得了貼滿一屋子的獎狀。
15歲,本來就是心思敏感、容易沖動的年齡,家家戶戶的中二少年,還不都跟祖宗一樣供着,父母大氣兒都不敢出,唯恐激化了沖突,搞出離家出走、自殘自殺的悲劇。
而這個可憐孩子,養父母沒了,疼愛他的姨沒了,好不容易找到的父母,待他還不如陌生人,一口一個白眼兒狼。
更有來自網上莫名其妙的惡意,那些陌生的網友,僅憑猜測,就對一個15歲的少年橫加人格上的指責,直接導緻了他的崩潰和自殺。
想想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别人頭上如泰山一般沉重的事,臨到某些人鍵盤下,都如芥子一般輕盈。
而且什麼樣的人都有人共情,這都奇了。
大多數人會對“疫情中最悲慘流調”“15歲少年尋親失望後自殺”爆發出強烈的同情,這屬于人之常理,是一種自然而然的樸素的真實的情感。
我不是說人多就一定對,然而近年來似乎特别流行挑受害者的毛病,反而去跟施害者共情,仿佛跟别人不一樣,便是種智商、認知上的優越一般。
于是劉鑫都有死忠粉,大聲強調她也有自己的權利和生活,她憑什麼因為一起意外事件,就要承擔如此沉重的人生,憑什麼要去管江歌媽媽?
于是江歌媽媽成為雖然一個死了女兒,但瘋狂斂财賺得盆滿缽滿,還說什麼也不公布善款事項的惡人,被一幫鍵盤俠追着罵了數年。
于是劉學州雖然隻是一個15歲想要父母親情的少年,鍵盤俠們卻一口一個“心機婊”“不男不女”“剛相認就要房子要錢”。
難以了解的是,他們倒是能跟那賣掉孩子的父母共情:“人家現在也有自己的家庭啊!父母掙錢也不容易憑什麼給你買房子?”
即使這孩子都去世了,還有人在微網誌罵:“死得好,父母少了個累贅”。
那是不是連重慶扔孩子的狗男女也有人共情?“你隻是失去了你的孩子,人家失去的可是愛情!”
說到底,這種人有個共同特點——那就是隻強調自己的權利,對自己的義務卻選擇性忽視。當然了,越是這種人,活得都還挺好,因為他們的心,不會被“責任”和“羞恥”纏繞。
别說纏繞了,他們壓根就不知道世界上有“責任”二字,他們滿腦子想的都是——“你有招兒想,沒招兒死去,你幹嘛來煩我啊?!别打擾我的生活啊!”
他們不會去想,一個舉目無親的少年,想要個自己的家,有什麼錯?
是了,打擾到那沒有承擔責任的人就是錯了,要生要滅,自己悄悄找個地方去解決,走到人家面前來,讓人家的生活受影響,就是錯了。
于是這種人,躲在鍵盤後面,罵這個罵那個的洩憤;這種人,喜歡貓狗就養養,不喜歡就随便扔掉;這種人,對親人朋友,一旦妨礙到自己了,都是可以舍棄;這種人,甯可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
别說對兒女會例外,冷血父母這兩年見多了,一對粉嫩小娃娃都能高空抛下,什麼畜生還沒有?
人性是複雜的,社會是多樣的,我們沒法強求大家都是好人,都能對善惡标準有共識。在一些涉及家長裡短的官司中,也沒有慧眼評判,誰對,誰錯。
但我們至少可以管住自己,網絡事件中,不要輕易評判,不要惡語相加,特别是對未成年人,要多些善意與幫助,不要等悲劇發生,才痛惋莫及。
輿情是雙刃劍,有時候可以借助它的力量,推動事件的解決,令無助者得以幫襯,令蒙冤者得以昭雪。
可一旦成為熱點事件的當事人,事情的發展走向往往就難以控制。總會有人拿放大鏡來看當事人,找出瑕疵和不完美之處,然後大聲喊叫辱罵,以顯示自己的“睿智”和“卓爾不群”。
又有誰能是完美的呢?又有誰的私生活經得住反複扒和放大呢?更何況有些根本就是造謠,卻得以快速流傳,迅速發酵。
三人成虎,衆口铄金,況有網際網路加持乎?劉學州不會是最後一名網絡輿情受害者,幾天時間,他的事情就會被新的熱點蓋過,消弭于世間。
然而他終究是一個孩子,一個無依無靠被社會傷透了心的孩子。如果能得到多一點善意,少一點誤解,他本可以熬過去,成為一名教師,過上可以治愈童年的幸福生活。
關注我的,絕大部分都是雞娃圈的父母,我以前曾經說過,這是家庭最幸福的一群人。
但凡家裡有夫妻不睦,婆媳相争,窮困匮乏,災病連綿的,也沒有心思雞娃。雞娃,隻有在各項家庭名額都相對穩定的情形下,才有可能發生。
長期處于這個圈子裡,我們有時會對世間有美好的誤解,覺得父母都是無保留地愛孩子,孩子都能夠幸福長大。
然而這世上确有許多不稱職的父母,有許多可憐的孩子,表面在笑,内心破碎坍塌,靈魂搖搖欲墜,隻想着以死明志。
傻孩子,你死了,那些壞人是不會後悔的,在死前他們會喊:“有本事你去死啊!”死後他們會說:“哇,真的死了啊。”然後該幹嘛幹嘛去。
真心倡議,從今以後,從我做起,每個人都能對新聞事件中的受害人,特别是未成年受害人寬容一點、善意一點,最重要的,口下留德一點。
他們也許不完美,江歌媽媽、劉學州、最累流調人,他們遭遇了這麼多,心裡千瘡百孔,他們怎麼可能完美,誰又能完美?
這些可憐人都是個體,不是慈善組織。捐了款,我們的善意盡到了,又何必問當事人怎麼花?怕這個,你壓根兒就别捐了不好嗎?
做到“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也許真的很難,但起碼讓幼有所長,不要讓鳏寡孤獨、廢疾者艱難生活之餘,還得面對來自陌生人的莫名惡意。
少一點苛責,少一點遺憾
多一分善意,多一分生機
君子交絕,不出惡聲
莫忘善心,方得善果
圖檔 | 網絡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