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5岁少年只是想要个家,他有什么错?

善 意

15岁少年只是想要个家,他有什么错?

前几天帝都大雪纷飞,人行路上到处是积雪,实是多年来未见之场景。而雪地核酸项目,则让年前的气氛,变得沉重而无奈。

网上这一段的主题词是寻亲,少数结局圆满,父子重逢,母子团聚,来路虽遗憾,前方犹有希望和幸福。

15岁少年只是想要个家,他有什么错?

多数则是内核悲惨的热点。

有的母亲含辛茹苦忍辱负重为死在异国的女儿讨公道;有的父亲因亲手将小儿女推下高楼而被判死刑。

有的辛苦打工找儿子中招新冠,获取全网关注的同时迎来噩耗;有的历尽波折终于找到亲生父母,却在二次遗弃和网暴面前选择轻生。

这世界如此参差,你我却无能为力。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者谓我为写公号强说愁。

15岁少年只是想要个家,他有什么错?

年前本来不打算更文了,最近尤其不愿写跟热点有关的文章。天知道,有多少流量假“正义”之名而行!

但今天早晨看到这条消息,还是破防了……

15岁少年只是想要个家,他有什么错?
15岁少年只是想要个家,他有什么错?

这位姥姥太可怜了!如果刘学州能坚强点,别去理那些网上的苍蝇,不要为无情的亲生父母伤心,好好工作好好生活,照顾好姥姥,该有多好!

可我们又怎么能指责这个孩子没有坚强点呢?他只有15岁,4岁失去了养父母,从小受尽校园霸凌,还得了贴满一屋子的奖状。

15岁少年只是想要个家,他有什么错?
15岁少年只是想要个家,他有什么错?
15岁少年只是想要个家,他有什么错?
15岁少年只是想要个家,他有什么错?

15岁,本来就是心思敏感、容易冲动的年龄,家家户户的中二少年,还不都跟祖宗一样供着,父母大气儿都不敢出,唯恐激化了矛盾,搞出离家出走、自残自杀的悲剧。

而这个可怜孩子,养父母没了,疼爱他的姨没了,好不容易找到的父母,待他还不如陌生人,一口一个白眼儿狼。

更有来自网上莫名其妙的恶意,那些陌生的网友,仅凭猜测,就对一个15岁的少年横加人格上的指责,直接导致了他的崩溃和自杀。

15岁少年只是想要个家,他有什么错?

想想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别人头上如泰山一般沉重的事,临到某些人键盘下,都如芥子一般轻盈。

而且什么样的人都有人共情,这都奇了。

大多数人会对“疫情中最悲惨流调”“15岁少年寻亲失望后自杀”爆发出强烈的同情,这属于人之常理,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朴素的真实的情感。

我不是说人多就一定对,然而近年来似乎特别流行挑受害者的毛病,反而去跟施害者共情,仿佛跟别人不一样,便是种智商、认知上的优越一般。

15岁少年只是想要个家,他有什么错?

于是刘鑫都有死忠粉,大声强调她也有自己的权利和生活,她凭什么因为一起意外事件,就要承担如此沉重的人生,凭什么要去管江歌妈妈?

于是江歌妈妈成为虽然一个死了女儿,但疯狂敛财赚得盆满钵满,还说什么也不公布善款事项的恶人,被一帮键盘侠追着骂了数年。

于是刘学州虽然只是一个15岁想要父母亲情的少年,键盘侠们却一口一个“心机婊”“不男不女”“刚相认就要房子要钱”。

15岁少年只是想要个家,他有什么错?

难以理解的是,他们倒是能跟那卖掉孩子的父母共情:“人家现在也有自己的家庭啊!父母挣钱也不容易凭什么给你买房子?”

即使这孩子都去世了,还有人在微博骂:“死得好,父母少了个累赘”。

那是不是连重庆扔孩子的狗男女也有人共情?“你只是失去了你的孩子,人家失去的可是爱情!”

15岁少年只是想要个家,他有什么错?

说到底,这种人有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只强调自己的权利,对自己的义务却选择性忽视。当然了,越是这种人,活得都还挺好,因为他们的心,不会被“责任”和“羞耻”缠绕。

别说缠绕了,他们压根就不知道世界上有“责任”二字,他们满脑子想的都是——“你有招儿想,没招儿死去,你干嘛来烦我啊?!别打扰我的生活啊!”

他们不会去想,一个举目无亲的少年,想要个自己的家,有什么错?

是了,打扰到那没有承担责任的人就是错了,要生要灭,自己悄悄找个地方去解决,走到人家面前来,让人家的生活受影响,就是错了。

15岁少年只是想要个家,他有什么错?

于是这种人,躲在键盘后面,骂这个骂那个的泄愤;这种人,喜欢猫狗就养养,不喜欢就随便扔掉;这种人,对亲人朋友,一旦妨碍到自己了,都是可以舍弃;这种人,宁可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

别说对儿女会例外,冷血父母这两年见多了,一对粉嫩小娃娃都能高空抛下,什么畜生还没有?

15岁少年只是想要个家,他有什么错?

人性是复杂的,社会是多样的,我们没法强求大家都是好人,都能对善恶标准有共识。在一些涉及家长里短的官司中,也没有慧眼评判,谁对,谁错。

但我们至少可以管住自己,网络事件中,不要轻易评判,不要恶语相加,特别是对未成年人,要多些善意与帮助,不要等悲剧发生,才痛惋莫及。

舆情是双刃剑,有时候可以借助它的力量,推动事件的解决,令无助者得以帮衬,令蒙冤者得以昭雪。

可一旦成为热点事件的当事人,事情的发展走向往往就难以控制。总会有人拿放大镜来看当事人,找出瑕疵和不完美之处,然后大声喊叫辱骂,以显示自己的“睿智”和“卓尔不群”。

15岁少年只是想要个家,他有什么错?

又有谁能是完美的呢?又有谁的私生活经得住反复扒和放大呢?更何况有些根本就是造谣,却得以快速流传,迅速发酵。

三人成虎,众口铄金,况有互联网加持乎?刘学州不会是最后一名网络舆情受害者,几天时间,他的事情就会被新的热点盖过,消弭于世间。

然而他终究是一个孩子,一个无依无靠被社会伤透了心的孩子。如果能得到多一点善意,少一点误解,他本可以熬过去,成为一名教师,过上可以治愈童年的幸福生活。

15岁少年只是想要个家,他有什么错?

关注我的,绝大部分都是鸡娃圈的父母,我以前曾经说过,这是家庭最幸福的一群人。

但凡家里有夫妻不睦,婆媳相争,穷困匮乏,灾病连绵的,也没有心思鸡娃。鸡娃,只有在各项家庭指标都相对稳定的情形下,才有可能发生。

长期处于这个圈子里,我们有时会对世间有美好的误解,觉得父母都是无保留地爱孩子,孩子都能够幸福长大。

然而这世上确有许多不称职的父母,有许多可怜的孩子,表面在笑,内心破碎坍塌,灵魂摇摇欲坠,只想着以死明志。

傻孩子,你死了,那些坏人是不会后悔的,在死前他们会喊:“有本事你去死啊!”死后他们会说:“哇,真的死了啊。”然后该干嘛干嘛去。

15岁少年只是想要个家,他有什么错?

真心倡议,从今以后,从我做起,每个人都能对新闻事件中的受害人,特别是未成年受害人宽容一点、善意一点,最重要的,口下留德一点。

他们也许不完美,江歌妈妈、刘学州、最累流调人,他们遭遇了这么多,心里千疮百孔,他们怎么可能完美,谁又能完美?

这些可怜人都是个体,不是慈善组织。捐了款,我们的善意尽到了,又何必问当事人怎么花?怕这个,你压根儿就别捐了不好吗?

15岁少年只是想要个家,他有什么错?

做到“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也许真的很难,但起码让幼有所长,不要让鳏寡孤独、废疾者艰难生活之余,还得面对来自陌生人的莫名恶意。

少一点苛责,少一点遗憾

多一分善意,多一分生机

君子交绝,不出恶声

莫忘善心,方得善果

图片 | 网络截图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