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年讀一遍《論語》2022.4

《論語》十講

為原書每一段話備注标引,給每一個标引詞群集類分;

按照一定規則将大類排序,于是有了全新的《論語》。

第一講共勉篇

《論語》是可以學來用的,用以提升自身修養,用以提高自己待人接物、為人處世的能力。

把“共勉”放在第一講,“勉”是勉勵的“勉”,“共勉”就是大家一起努力。

讓我們一起來學習《論語》,一起來實踐《論語》。

【共勉】

1.6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弟子,指同鄉的子弟、門生或學生。

謹:寡言少語稱之為謹。

“衆”是指廣大人民群衆。

行,動詞,行事、為人,指踐行道德。古人并不看重一個人說什麼,寫什麼,而更看重他怎麼做。學習《論語》,關鍵不是背原文,也不是準确地注解,而是學以緻用,改進自身,提升自己,完善自我。

文是什麼?是文化,特别是與禮樂有關的人文學術。德道是質,禮樂是文,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提高道德修養,不當壞蛋;提高文化修養,不當笨蛋。

凡是我教導出來的學生,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要尊重兄長,做到謹言謹行、誠實守信,博愛衆人而親近有德行的人。先踐行道德,然後學習禮樂。

【共勉】【患】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患,擔心、憂慮。

不擔心别人不知道、不了解自己,對别人不知道、不了解自己持無所謂态度。

千金易得,知己難求,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别人不了解自己,不去強求,但是自己要主動去了解别人。想了解對方是态度,能了解對方是本事。

4.14 子曰:“不患無位,患是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位”和“立”是同源字,“位”是“所‘立’之處”。這個“立”就是“三十而立”的立,你有了立身的本領,你才會有處世的位置。

孔子相信,自求多福,天助自助之人,越努力越幸運。

孔子說:“不擔心沒有祿位,擔心的是如何獲得(和祿位相應的)本領。不擔心别人不知道自己,自己首先得有值得别人知道的價值。”

14.30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孔子老說,他不怕人家不了解他。他這麼說,如果是自己給自己打氣,還可以了解,但總是念念叨叨,就讓人有點懷疑。

一個人如果真的不在乎名,就不必老挂在嘴邊。挂在嘴邊,說明還是放不下。

從内心世界看,孔子對生前身後名,還是非常看重的。人們不了解他,讓他倍感孤獨。

【共勉】【憂】

7.3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孔子擔心的幾件事:不修身、不講學、不學好、不改過。

學之不講,應該也是指學習。“學+問”是學,“學+習”是學,“學+講”應該也是學,都是學的不同方式而已。

尹氏曰:“德必修而後成,學必講而後明。”學了的東西隻有能講出來,才是真的掌握了。

聞義不能徙,是聽說應該做的事而不去做,在旁觀望。

義,就是應該做的事。

徙,就是趨、赴。

2.10 子曰:“視其是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視”“觀”“察”意思相近,都可作“觀察”“考察”“察看”講。

廋,sou,1聲,是“藏匿”的意思。

“是以”是所言所行所做所為,“所由”是這樣說這樣做的原因、經由,“所安”是這樣說這樣做的目的、居心。

通過觀察一個人的言行,考察背後的原因和他的個人經曆,推測他這樣做的目的,這個人還有什麼看不透的呢?還有什麼可隐藏的呢?壞人在我面前無所遁形,好人在我面前閃閃發光。

4.8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賣油郎獨占花魁》裡,賣油郎說:“若得這等美人摟抱了睡一夜,死也甘心。”

孔子不喜歡美人,喜歡“道”,他說:“早晨起來我要是能悟通了道,就是晚上死了也甘心。”反過來說,如果至死沒悟透,那就合不上眼呗。

4.17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内自省也。”

見到别人做得比自己好,就要想着向對方學習.

見到别人做得不對,就要反思自己是不是也有這樣的缺點和毛病?

7.22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學無常師,善于向各種人學習。

每個人都有優點,每個人也都有缺點。每個人都有比自己強的地方,每個人也都有不如自己的地方。三個人一起走,哪怕是兩個人一起走,另一個人,也可以當自己的老師。發現他身上優秀的品質,向他學習;警惕他身上不好的品質,做反面教材。

“一正一反,一從一改”,不正是老師經常用的教育方式嗎?

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内自省,賢者是我師,不賢者亦是。

【共勉】【孤】

4.25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孔子說:“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立的,一定有跟你志向相同的人。”

孔子是有道德的人,這是他安慰自己的話。但是終其一生他有沒有找到這個“鄰”呢?

【共勉】【觚】

6.25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觚,gu,1聲,酒器。

孔子說:“觚制作得沒有觚的樣子,那還是觚嗎?還能稱作觚嗎?”

徒有其名,沒有其實。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