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一年读一遍《论语》2022.4

《论语》十讲

为原书每一段话备注标引,给每一个标引词群集类分;

按照一定规则将大类排序,于是有了全新的《论语》。

第一讲共勉篇

《论语》是可以学来用的,用以提升自身修养,用以提高自己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能力。

把“共勉”放在第一讲,“勉”是勉励的“勉”,“共勉”就是大家一起努力。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论语》,一起来实践《论语》。

【共勉】

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弟子,指同乡的子弟、门生或学生。

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

“众”是指广大人民群众。

行,动词,行事、为人,指践行道德。古人并不看重一个人说什么,写什么,而更看重他怎么做。学习《论语》,关键不是背原文,也不是准确地注解,而是学以致用,改进自身,提升自己,完善自我。

文是什么?是文化,特别是与礼乐有关的人文学术。德道是质,礼乐是文,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提高道德修养,不当坏蛋;提高文化修养,不当笨蛋。

凡是我教导出来的学生,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要尊重兄长,做到谨言谨行、诚实守信,博爱众人而亲近有德行的人。先践行道德,然后学习礼乐。

【共勉】【患】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患,担心、忧虑。

不担心别人不知道、不了解自己,对别人不知道、不了解自己持无所谓态度。

千金易得,知己难求,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别人不了解自己,不去强求,但是自己要主动去了解别人。想了解对方是态度,能了解对方是本事。

4.14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位”和“立”是同源字,“位”是“所‘立’之处”。这个“立”就是“三十而立”的立,你有了立身的本领,你才会有处世的位置。

孔子相信,自求多福,天助自助之人,越努力越幸运。

孔子说:“不担心没有禄位,担心的是如何获得(和禄位相应的)本领。不担心别人不知道自己,自己首先得有值得别人知道的价值。”

14.30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孔子老说,他不怕人家不了解他。他这么说,如果是自己给自己打气,还可以理解,但总是念念叨叨,就让人有点怀疑。

一个人如果真的不在乎名,就不必老挂在嘴边。挂在嘴边,说明还是放不下。

从内心世界看,孔子对生前身后名,还是非常看重的。人们不了解他,让他倍感孤独。

【共勉】【忧】

7.3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孔子担心的几件事:不修身、不讲学、不学好、不改过。

学之不讲,应该也是指学习。“学+问”是学,“学+习”是学,“学+讲”应该也是学,都是学的不同方式而已。

尹氏曰:“德必修而后成,学必讲而后明。”学了的东西只有能讲出来,才是真的掌握了。

闻义不能徙,是听说应该做的事而不去做,在旁观望。

义,就是应该做的事。

徙,就是趋、赴。

2.10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视”“观”“察”意思相近,都可作“观察”“考察”“察看”讲。

廋,sou,1声,是“藏匿”的意思。

“所以”是所言所行所做所为,“所由”是这样说这样做的原因、经由,“所安”是这样说这样做的目的、居心。

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言行,考察背后的原因和他的个人经历,推测他这样做的目的,这个人还有什么看不透的呢?还有什么可隐藏的呢?坏人在我面前无所遁形,好人在我面前闪闪发光。

4.8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卖油郎独占花魁》里,卖油郎说:“若得这等美人搂抱了睡一夜,死也甘心。”

孔子不喜欢美人,喜欢“道”,他说:“早晨起来我要是能悟通了道,就是晚上死了也甘心。”反过来说,如果至死没悟透,那就合不上眼呗。

4.17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见到别人做得比自己好,就要想着向对方学习.

见到别人做得不对,就要反思自己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缺点和毛病?

7.22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学无常师,善于向各种人学习。

每个人都有优点,每个人也都有缺点。每个人都有比自己强的地方,每个人也都有不如自己的地方。三个人一起走,哪怕是两个人一起走,另一个人,也可以当自己的老师。发现他身上优秀的品质,向他学习;警惕他身上不好的品质,做反面教材。

“一正一反,一从一改”,不正是老师经常用的教育方式吗?

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贤者是我师,不贤者亦是。

【共勉】【孤】

4.25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有跟你志向相同的人。”

孔子是有道德的人,这是他安慰自己的话。但是终其一生他有没有找到这个“邻”呢?

【共勉】【觚】

6.25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觚,gu,1声,酒器。

孔子说:“觚制作得没有觚的样子,那还是觚吗?还能称作觚吗?”

徒有其名,没有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