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奇将于2022年3月9日回歸”,這是大衆汽車首席執行官(CEO)赫伯特·迪斯前些日在推特上分享的一句話,這句話下面伴随一張新車設計草圖,從輪廓看很明顯它是大衆ID.BUZZ。

大概五年前的底特律車展,大衆ID.BUZZ概念車第一次亮相,幾乎從看到這車的第一眼,你就知道設計師是從哪裡獲得了設計靈感。
而此後的時間包括一些官方海報上,大衆ID.BUZZ也數次和大衆T1一起出現成了CP。
大衆T1是大衆Transporter 系列的第一代車型,熟悉這台車的人應該都會知道大衆T1是多麼經典的車型。
1950年“狼堡”的大衆甲殼蟲的産線上駛下了一台圓滾滾的平頭廂式貨車,這就是T1。作為廂式多功能車的鼻祖,T1和甲殼蟲車型同平台開發,包括發動機在内的很多部件都沿用了當時的甲殼蟲的配置,兩者共線生産。
T1的外觀前衛、性能又過關,在當時二戰剛結束百廢待興一片凋零的歐洲,T1從1950年面世至1967年停産18年間足足生産了180萬輛,這一輝煌成績直接奠定T1傳奇的地位。對于當時歐洲人,以T1為代表的大衆Transporter 系列幾代車型的意義,大概就像今天國内遍地開花的五菱宏光,都是承載着無數家庭的一代神車。
▲據聞即将亮相1月底RM 蘇富比亞利桑那名車拍賣會的大衆T1車型,1964年生産,預估拍賣價格8-10萬…美元
大衆T1已然封神,問題是被迪斯認為是“傳奇回歸”的大衆ID.BUZZ能接過這個衣缽嗎?
雖然概念車亮相已經5年,但毫無疑問ID.BUZZ還是基于大衆MEB平台誕生。
大衆MEB的延展性非常高,從大衆、斯科達、奧迪、西亞特到大衆商用車橫跨五個品牌,ID.BUZZ作為首款大衆電動MPV,預計也将是目前MEB量産車中尺寸最大的一款。
MEB 平台環繞圍繞電池組布局,電池整體平鋪嵌入車底,車軸子產品和傳動系統子產品被盡量向前後放置,軸距可以更長、前後懸更短,同時無中央地台凸起,這些都是MEB平台誕生車型的特點。
而這些特點,對于大衆ID.BUZZ這類電動MPV來說就更加是優勢了,長軸距、短前後懸可以讓大衆ID.BUZZ的内部空間變得更大,長軸距、無中央地台凸起的特點也會帶來駕乘舒适性的提升。
如果僅從外形上來看,也能看出誕生于MEB平台的ID.BUZZ的空間特征,那就是“四輪四角”,這一點和大衆T1其實也有些神似,空間大又比較靈活。
同時還有一點是,大衆ID.BUZZ的長軸距将會使其擁有MEB平台最大的電池組。
在國内,ID.家族車型目前可提供55kWh、62kWh和83kWh三種不同的電池容量選擇,但據外媒報道大衆ID.BUZZ的電池容量将會達到111kWh,電池包由16個模組構成,與此前釋出的大衆電動旗艦轎車I.D.Vizzion保持一緻。
111kWh的電池組可能為大衆ID.BUZZ帶來超過600km以上的WLTP續航裡程,在動力上,入門級或将采用一個後置電動機,最大功率150kW,最大扭矩310 N.m。而在中配車型上,可能配備雙電機動力系統,最大功率也可能超過230KW。
随着正式釋出時間日益臨近,大衆ID.BUZZ的真容也逐漸展現,近日大衆 ID.BUZZ量産版視訊也已釋出,如下:
ID.BUZZ量産版的身影和初次亮相時的概念車變化并不大,還原度很高,除了擁有現在ID.家族标志性的貫穿燈和扁平化的LOGO,整體造型也依舊緻敬了代号T1的初代大衆Transporter。
但是視訊中沒有展露的内飾部分,是風格變化比較大,概念版的大衆ID.BUZZ内飾是這樣的,如上圖。
現在測試中被曝光的大衆ID.BUZZ僞裝車内飾是這樣的如下圖,毫無疑問是一樣的ID電動家族内飾設計,風格統一、節省成本。
另外,和官方視訊中的身披彩色線條的量産版不同,這台在路上被拍攝的ID.BUZZ測試車的全貌其實下圖這樣的。
雷射雷達是重點,這台測試車裝備6個雷射雷達和14個攝像頭以及其他傳感器。
雷射雷達來自于自動駕駛科技創始公司Argo AI,Argo AI的雷射雷達路線和其他技術方案有些不同,可以探測400米處10%反射率的目标物體和250米處3.5%反射率的目标物體,幾乎是目前多數雷射雷達兩倍的探測距離。
此前在2017年,Argo AI曾被福特以 10 億美元的價格收購,而後大衆則帶着10 億美元的現金以及估值16 億美元的大衆自動駕駛子公司 AID,再次注資了Argo AI ,并從福特手中收購價值 5 億美元的 Argo AI 股份,至此福特和大衆對Argo AI 擁有同等的約40%的股權。
根據大衆的計劃,在2025年大衆自己的移動出行子公司Moia,将使用ID.BUZZ AD自動駕駛車輛進行商業營運,而ID.BUZZ AD輔助駕駛系統則就由Argo AI負責,就如同這台ID.BUZZ 測試車身上的三個明顯辨別,大衆、Moia、Argo AI。
Argo AI将為ID.BUZZ開發包括自動駕駛系統以及配套的地圖、硬體、軟體等一系列支援,目标是在2025年實作輔助駕駛L4級别。
相應的根據不同目标場景,大衆方面ID.BUZZ也将同時釋出乘用和商用本兩個版本,兩個版本可能會根據軸距不同來區分,而乘用版将為長軸距車型,商用版本即為搭載Argo AI自動駕駛系統的版本。
目前還不清楚即将釋出的大衆ID.BUZZ在乘用版本的輔助駕駛系統上,是否會獲得商用版上一樣的能力。不過起碼基于MEB平台帶來的大空間以及長續航,已經為ID.BUZZ這台車打下了靠譜的性能基礎,這在當下市場中ID.BUZZ也是有競争力的。
而如果大衆ID.ID.BUZZ乘用版正式釋出後,輔助駕駛系統也能達到一個相當不錯的水準,或者說給先到一個期貨後續可更新到L4級别輔助駕駛。
那麼能不能再造大衆T1的傳奇先不說,在目前的智能電動車當中,大衆ID.ID.BUZZ也确實将會成為一個很特别的存在,畢竟帶着進階級輔助駕駛能力,且設計、質感等條件都不錯的純電動MPV,目前市場上還真沒有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