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用有“心意”的文創講故事(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縱橫談)

用有“心意”的文創講故事(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縱橫談)

圖為蘇州博物館文創産品;圖為清華大學文創産品;圖為故宮博物院文創産品;圖為敦煌研究院文創産品;圖為2022年北京冬奧會文創産品。資料圖檔制圖:趙偲汝

來源:影像中國

核心閱讀

“國潮”流行,啟示我們文創産品開發要厚植傳統土壤。将創意與傳統之美結合,往往可以迸發活力

以“硬核技術”支撐國家文化軟實力提升,成為文化發展重要趨勢。科技賦能文創産品,就是這一趨勢的生動寫照

冬奧會的腳步越來越近,短視訊“故宮裡的冬奧會”以剪紙為媒,再現中國傳統冰雪文化;景泰藍和田玉冰壺,彰顯冰壺運動與非遺技藝的跨界魅力;“刷屏”的動畫宣傳片裡,孫悟空、哪吒、雪孩子在冰天雪地裡為冬奧加油;琳琅滿目、創意滿滿的冬奧主題紀念品……這些生動有趣、耐人尋味的産品,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文創産品。

近年來,文創産品實用性、藝術性顯著提升,品類更加豐富。博物館文創、高校文創、旅遊文創、鄉村文創等成為文化産業極富活力的有生力量。文創領域有哪些“新鮮事”、文創産品怎樣更好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們約請3位實踐者、研究者共同探讨。

文創産業興起,是文化和經濟高品質發展的必然

記者:在大衆消費領域,尤其是文創消費領域,出現了一股“國潮”熱,具有中國元素的生活用品和文化産品成為時尚。如何看待這個現象?

祁述裕:“國潮”成為審美風尚,彰顯了人們的家國情懷和文化自信。其形成和流行有多方面因素:國家的強大,讓人們感到自豪和榮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越來越受到重視;年輕從業者和消費者樂于嘗試、善于創新、敢于表達。“國潮”流行,啟示我們文創産品開發要厚植傳統土壤。無論是一支筆、一把折扇,還是《最美中國戲》《典籍裡的中國》《國家寶藏》這類創意性很強的文化節目,将創意與傳統之美結合,往往可以迸發活力。

胡钰:文創産品是文化理念、美學觀念和思想情感的載體。“國潮”把中國文化符号、中華美學精神、傳統技藝、制造業與文化産業等相結合,其流行恰恰是愛國情感和文化歸屬感的表現。制造業等經濟領域需要文化創意提升産品價值,文化傳播需要通過物質載體融入日常生活。可以說,“國潮”的興起,是文化和經濟高品質發展的必然。

記者:過去,文創産品是兼具實用性與文化内涵的一支筆、一張書簽、一個鑰匙扣等;現在,文創産品還拓展出數字産品、視聽内容等多種形式。3位專家深耕文創領域多年,有哪些叫好又叫座的創造實踐值得關注?

趙聲良:這些年,博物館文創快速興起。創作者通過“新意”和“心意”,把古老、豐富、深邃的傳統文化,用人們易于了解、樂于接受的方式呈現。一個印有“飛天”形象的杯子、一段博物館互動短視訊,都能讓人在不經意間感受詩意、受到熏陶。比如,敦煌研究院的絲巾、書簽、茶杯等文創産品,有些還支援自選元素、顔色,受到人們青睐。除了實物文創産品,我們還通過雲遊覽小程式、互動短視訊、文化節目等形式,把數字修複的高清壁畫等蘊含深厚敦煌曆史文化的内容予以呈現,讓觀者身臨其境,讓敦煌“觸手可及”。

胡钰:高校的文化氛圍,與青年人創造力強的特點結合,使高校文創成為文創領域充滿活力的組成部分。2018年,清華大學“二校門”立體錄取通知書“破圈”傳播,就得益于傳統文化與校園文化的結合。立體錄取通知書将中國古典建築美學與校園代表性元素融合,以手工紙藝形式呈現。清華學生的文創工作室,還設計了精美的“二校門”拼裝積木模型,用1555塊積木還原清華園标志性建築,讓人們在拼裝過程中感受清華厚重的曆史文化。其他各高校也紛紛推出别具“心意”的文創産品,不僅增進了新同學對學校的了解和認同,也能激發莘莘學子讀書求知的熱情。

祁述裕:目前,文創産業已經進入高品質發展階段,不僅文創産品的生産和消費、門類和形态發生着變化,而且形成了“文創+”的新興業态。比如,目前文創産品的設計者,已從專業設計師,拓展到文化産業的從業者和消費者。過去,文創的策劃和設計過程由生産者完成,擺上貨架之前,創意就固定了。現在,不少文創産品支援消費者自己設計,特别是虛拟文創,消費者參與度很高。這種“動态文創”将消費、生産、創意實作相融合,滿足了消費者互動化、個性化、定制化的需求,帶來與“靜态文創”不同的新體驗。

科技賦能,讓傳統煥發時代光彩

記者:這些年出現“文創熱”,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是新技術新應用不斷普及,大大豐富了文創的形态,提升了使用者體驗。在文創産業的具體實踐中,科技發揮着怎樣的作用?

趙聲良:科技是實作文化創意、放大文化效用的重要手段。以文博機構為例,新技術不僅幫助文物從“搶救性保護”邁向“預防性保護”,還提供文創手段和思路。比如數字技術,相較于過去的膠片拍攝,敦煌數字壁畫不會褪色,而且清晰度大幅提高。這些逐漸積累起來的數字素材,成為敦煌發展文創的資源庫,不僅可以用來設計實物文創産品,還可以制作視訊,讓壁畫中的人物動起來,更具觀賞性。再比如利用數字化解析技術,在異地展覽中再現代表性洞窟,人們徜徉其中,仿佛在真實的莫高窟中遊覽。

祁述裕:數字技術是引領當代文創産業發展的火車頭。擴充現實(XR)、人工智能、5G、大資料、物聯網等數字技術大大提升文創産品的藝術表現力。北京中軸線相關主題展覽中,在專業機構提供的珍貴圖紙、照片、影片基礎上,利用球幕、聲場、虛拟現實(VR)等技術呈現不同時空裡的中軸線,觀衆戴着特制眼鏡遠眺南北中軸線,虛實結合,了解北京市的曆史文化。

胡钰:不僅在文創領域,目前新技術已全面介入文化内容創作、生産、傳播、消費等各個環節,加速文化生産方式變革,推動文化新業态的出現,成為文化發展的強大引擎。以“硬核技術”支撐國家文化軟實力提升,成為文化發展重要趨勢。科技賦能文創産品,就是這一趨勢的生動寫照。

記者:生活裡,有的文創産品構思巧、制作精,令人愛不釋手、回味悠長;有的文創重形式、少内涵,無法給人長久優質的文化體驗。總結成功的文創案例經驗,怎樣讓文創産品更有機地融入生活,讓古老深厚的傳統文化煥發時代生機?

趙聲良:豐厚的文化内涵是根基。文博機構文創産品的重要依托是學術研究成果。敦煌研究院經過幾十年、幾代人不懈努力,研究成果豐碩。推出文創産品,其實就是将這些專業的、嚴肅的學術成果轉化成大衆喜聞樂見的樣貌。隻有學術研究的底子厚實了,文創産品才能立得住、叫得響。比如我們發現二十四節氣在敦煌壁畫中都能找到相應圖像,那麼制作視聽文創産品“當壁畫遇上二十四節氣”,也就水到渠成了。

祁述裕:文創産品不能隻追求形式而忽略内涵,成為“空中樓閣”。從文化産業發展來看,IP(知識産權)的成熟度、接受度影響文創産品的延展性,是衡量文創産品品牌價值的重要次元。在大陸,開發IP的有效路徑,就是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寶藏,找到适合的元素、故事。近年來,無論是故宮文創、敦煌文創,還是哪吒、孫悟空等經典文藝形象的創新再造,都是成功案例。

從藝術性、社會效益和市場反響來看,優秀的文創産品應做到具象化、生活化、故事化。文創産品一定是有意味的具體形式,可視可感,其設計思路、文化内涵要貼近人們的日常生活,隻有融入生活,才能讓傳統文化“活”起來。閱聽人選擇買一件文創文具、觀看一檔文創類節目,其實往往帶着“聽故事”的好奇心。這就需要找到合适的叙事方式,讓文創産品用故事吸引人、打動人。期待更多優質文創産品,用生動、鮮活、接地氣的形式講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故事,堅定文化自信。

對話人:趙聲良(敦煌研究院黨委書記、研究員)祁述裕(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胡 钰(清華大學教授)張明瑟(人民日報記者)

《 人民日報 》( 2022年01月25日 第20 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