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約君說
感冒了、過敏了或鼻炎發作了,鼻子就好像擰不緊的水龍頭,甚至把鼻子擦破了皮,鼻涕還是綿延不絕~
說起擦鼻涕,你平時是怎麼做的?用手捏住整個鼻子擤?用紙巾蓋住鼻孔用力排氣?
最近,擤鼻涕這件小事“火”到上熱搜,原因竟是——萬萬沒想到,這些年擤鼻涕的動作都做!錯!了!

甚至還會讓耳朵受傷——
這個話題引起了衆多網友共鳴:
還有人問,我這明明動的是鼻子,怎麼就傷着耳朵了?有約君為你好好說清楚。
擤鼻涕不當
為何可能導緻中耳炎?
首先,咱們來簡單了解一下鼻子和其他“鄰居”五官的關系。
其實,鼻子和它們都是有門路相同的,鼻子正好處在一個“運輸樞紐”的位置。
首先,鼻腔和鼻窦相通;
通過鼻淚管,鼻腔還與眼睛相通;
通過咽鼓管,鼻腔也可中耳相通;
而通過鼻咽部,鼻腔和嘴巴相通。
而如果擤鼻涕的手法不當,比如用力過猛,就有可能讓其他部位受牽連,比如:
鼻涕擠入鼻窦内可能引起鼻窦炎,會導緻頭痛;
鼻涕擠入淚管,可能引起眼結膜感染、鼻淚管堵塞等;
而如果鼻涕擠入咽鼓管引起中耳炎,如果中耳炎較重且久治不愈,還會損害聽力。
鼻涕怎麼擤不傷身?
教你三招
綜上,擤鼻涕的手法就很有講究了。到底怎樣做才不會傷身?非常簡單!
(圖/視覺中國)
靠譜的擤鼻涕方法是:
方法一:用手指壓住一側鼻孔,由另一側将鼻涕向外擤出。
如果還是擤不出,試試方法二:
将下巴向上擡起,用手指壓住一側鼻孔,通過鼻子抽吸将鼻涕從後鼻孔回吸到鼻咽部,然後經口咯出。
不過,還有一位網友的方法“清奇”,被頂上了“熱評第一”:
“我沒看錯吧,鼻涕這麼髒?怎麼可以把鼻涕吞下去?”
關于鼻涕的冷知識來了——看起來很“髒”的鼻涕,其實沒你想的那麼惡心!
鼻腔分泌的黏液,能讓鼻腔保持濕潤,黏住有害物,進而保護呼吸道健康,如果吞進了肚子裡,其中的有害物會被胃酸殺死,對人體沒啥危害。
也就是說,這位被頂上了熱評的網友的做法,其實是OK的……
還是覺得心裡這道“坎”過不去?有約君還有一個“殘酷”的冷知識要告訴你:其實,人體每天分泌鼻涕的量約為1000毫升(兩瓶礦泉水的容量),被擤(挖)出來的隻是一小部分。因為鼻腔和食道相通,大部分鼻涕都被人體“悄無聲息”地咽了下去。
方法三:如果鼻涕實在太多,試試用吸鼻器和鹽水沖洗,或者尋求醫生的指導和幫助哦。
至于嬰幼兒:
家長可先用細橡皮管或塑膠管将鼻腔的分泌物抽吸幹淨,用血管收縮劑滴鼻後,然後用清潔的棉簽緩慢插入鼻腔,邊轉動棉簽,邊向外将棉簽推出,拭淨鼻腔内殘餘的鼻涕。
看鼻涕顔色
有助于診斷鼻病
擤完鼻涕,不妨多觀察一眼鼻涕的形态和顔色,有助于就診時友善醫生做出更精準的判斷。
溫馨小提醒:疫情防控常态化時期,擤鼻涕後務必洗手,使用過的紙巾切勿随意丢棄。
●清水鼻涕
清水鼻涕最常見,有些出現于感冒初期,還有些是經常流清水鼻涕,而且不用擤自己就會流出來,遇冷空氣時還會加重,這種情況多是過敏性鼻炎,對冷空氣過敏造成的。
●白黏鼻涕
如果長期有白黏鼻涕,大多跟鼻炎有關。如果是突然出現白黏鼻涕,則要考慮支氣管炎的可能。
●黃濃鼻涕
若是黃濃鼻涕,大多不會自己流出來,講話的時候鼻子不通,有時候還會不自覺地往鼻子裡吸,這種情況大多是鼻窦炎。一般還會出現前額疼痛,主要疼痛部位是兩眉之間,也就是鼻窦的部位,前額疼痛主要是鼻窦有炎性分泌物,造成鼻窦壓力增大所緻。
●青色鼻涕
還有一種鼻涕是青色的,像果汁一樣,大多是綠膿杆菌感染引起的。
小結:雖然流鼻涕不是什麼嚴重的毛病,但如果長期受它困擾,呼吸不暢,大腦長時間處于缺氧狀态,會導緻記憶力差、注意力不集中等,還是要及早治療。
怎麼判斷得了中耳炎?
對照這三大症狀
再來詳細說說熱搜中的另一個關鍵詞——中耳炎。
中耳炎是耳鼻喉科臨床上很常見的一種疾病,主要是由病毒、細菌感染中耳的黏膜引起的化膿或非化膿性發炎,主要症狀表現為反複流膿、鼓膜穿孔、聽力下降,嚴重的還會引起顱内外的并發症。
中耳炎部分有先天性的功能、結構性因素,比如咽鼓管功能不良、先天腭裂等,但更多是外因所緻。青少年兒童中,最常見的病因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也即感冒),導緻中耳感染。
怎麼才能知道是否過度擤鼻涕導緻了中耳炎?耳鼻喉科專家介紹,發生中耳炎後,一般會有以下症狀:
一是耳痛。急性者可有隐隐耳痛,可為持續性。
二是耳鳴。多為低調間歇性,如噼啪聲、嗡嗡聲、流水聲等,當頭部運動或打呵欠、擤鼻時,耳内可出現氣過水聲。
三是聽力減退。聽力下降,頭位前傾或偏向健側時,聽力可暫時改善,小兒常對聲音反應遲鈍,注意力不集中。如果發現孩子聽人在背後叫時反應變差,看電視要把音量調高,或者老師反映孩子課堂反應慢了,就要留意了。
特别提醒的是,如果是小嬰兒得了中耳炎,因為部分早期中耳炎沒有流膿這樣的明顯症狀,有點隐蔽性,如果嬰兒愛搖頭、撓耳,這些迹象也要引起家長警覺。
這個人人都愛小動作
易讓耳朵受傷
至于我們常聽說的“遊泳容易得中耳炎”的說法,其實,不太靠譜。人體處于完全健康的狀态時,單純耳道進水并不會直接導緻中耳炎,哪怕是水質并不那麼理想,其影響也沒有人們想象的那麼大,人體的免疫功能能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
一般來說,遊泳時耳朵進了水,如果沒有癢、疼痛等不适症狀,是不需要特别處理的。如果有堵塞感,倒出耳道的水,輕柔清理外耳道,多數症狀可以緩解。如果出現了疼痛、堵塞感不能緩解,那還是及時到醫院就診。
與其擔心遊泳導緻中耳炎,還不如警惕這個小動作的危害——掏耳朵。自行掏耳屎極容易傷及耳道,影響耳道内環境,導緻外耳道及中耳發炎,甚至可能導緻耳膜受傷。
“耳屎”(耵聍)其實是對耳道有保護作用的,它會在人們正常的活動比如張閉口、彈跳、跑步、走動,甚至睡覺時不知不覺地排出。是以還是要管住自己想掏耳朵的手,如果耳耵聍實在太多、太油,堵住耳朵影響了聽力,尋求耳鼻喉科的醫生處理更為妥當。
整合自廣州日報、健康有約、大河健康報、丁香醫生、人民日報
圖/微網誌、視覺中國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李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