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對山西屯留宋村金代墓葬壁畫所繪農具的分析

對山西屯留宋村金代墓葬壁畫所繪農具的分析

《文物世界》 2011年01期

1999年1月,考古工作者在山西屯留李高鄉北部的宋村發現了一座金代墓室。據墓室内的紀年題記,該墓葬的時間為金太宗天會十三年(1135年)[1]。據考古發掘簡報,在墓室的壁畫中一共繪有8件農具,它們分别是:南壁墓門左側的犁與耙,南壁墓門右側的耧與石滾,東壁右側的辘轳,西壁左側的石磨、碓、箕。這8件農具,有的在發掘簡報中判斷有誤,需要重新辨識;有的對大陸農具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值得研究分析。筆者不揣冒昧,以求教于方家。

首先談南壁墓門左側的犁與耙(圖一)。這件犁的形制不同尋常,因為在犁架下帶有雙輪。在目前已知的大陸古代各種形制的犁中,這是唯一的。那麼有沒有可能是其他種類的農具呢?筆者認為不會。因為在南壁墓門左右兩側所繪的四件農具,是配套作業的。左側的犁與耢(不是耙,後文解釋),是耕地後接着平整土地的農具;後側的耧與石滾(确切應為砘車,後文解釋),是播種後接着壓實覆種的農具。從這種對應關系上講,這件帶輪的農具的确是犁,但這種形制的犁在大陸古代農業典籍中從未記載,是以顯得有些突兀,我們暫且稱其為"輪犁"。類似的輪犁在明末王徵與來華的德國傳教士鄧玉函(Johannes Schreck)1627年合作完成的《奇器圖說》出現過,其卷三有一幅"代耕圖"(圖二)。但據李約瑟(Joseph Needham)考辨,該圖的底本(圖三)出自 1578年貝松(Jacques Besson)所著《數學儀器與機器博覽》吻,也即是經模仿改繪的,"代耕"這種操作并不是大陸傳統的犁耕方式,何況代耕作業中"輪犁"還需要絞車牽引,遠較屯留宋村墓葬壁畫所繪的“輪犁”複雜。再從壁畫中所繪“輪犁”的結構看,上彎的犁轅與後傾的犁梢非常明顯,底部的輪架也很清楚,從輪架的中央底部向前伸有一木與犁轅的前端相接,但犁壁與犁铧均看不清楚,在輪架上隐約可以看到有兩根直立的支柱,很可能是起固定犁身使其在輪架橫向位移不至過大的作用。使用的時候,犁轅前面應該有類似犁槃的構件,可供牲畜牽引,右面的犁梢由人扶持。至于這種輪犁的犁身如何與輪架配合作業,包括犁铧與犁壁的安裝,耕深的調節等問題,還有待方家進一步研究。

對山西屯留宋村金代墓葬壁畫所繪農具的分析
對山西屯留宋村金代墓葬壁畫所繪農具的分析

在輪犁的下方,按發掘報告說繪有“耙”,其實不應稱作“耙”,而應稱作“耢”(或寫作“勞”)或“耱”。元代王祯《農書·農器圖譜》對這兩件農具有明确區分:從形制上看,主要的差別是耙有齒,耢無齒;從功用上看,“耙有渠疏之義,耢有蓋摩之功。”[3]據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記載,大陸當時北方旱作地區的保墒防旱措施已定型,即耕—耙—耱的體系[4]。從壁畫所繪這件農具看,呈方框型,中間用荊條編織而成,與《農器圖譜》所繪耢相類,是以是耢無疑。該耢圖的發現在大陸農具史上具有重大意義。因為無論是漢代的耱田圖(圖四[5]),抑或嘉峪關魏晉墓室壁畫的耢地圖(圖五畸,撈(糖)的形制隻是一根橫木,利用牲畜牽引平整土地。至于何時出現方形撈,過去認為王祯《農器圖譜》首次繪出了方形撈,現在可以明确地說,大陸至晚在金天會年間已經出現了方形撈。這是農具史上的一大進步,因為方形撈中間用荊條編織而成,面積比較大,作業效率要比橫木狀的撈高許多。

對山西屯留宋村金代墓葬壁畫所繪農具的分析

其次談東壁右側的輔護(圖六),從圖像上看這件辘鏟是單曲柄辘鏟,是從井中提水的工具。大陸單曲柄辘軸普遍應用的年代當是北宋中晚期,目前最早的較清晰的辘鏟圖像是山西長治故縣村一号宋墓發現的辘鏟圖,但該墓無明确的紀年0。屯留宋村的辘鏟圖,是大陸目前最早的具有明确紀年的單曲柄辘軟圖,從辘鏟的形制看,一端是人字形支架支撐較細的中心軸,伸到方形井口上的一端在細軸心外套有帶曲柄的粗軸,利用輪軸原理提升井水。

接下來談南壁墓門右側的樓與石滾(圖七)。

對山西屯留宋村金代墓葬壁畫所繪農具的分析

耧,即王祯《農器圖譜》所記載的“耧車”,是北方的條播工具,在漢代已經發明,崔寔《政論》載:“武帝以趙過為搜粟都尉,教民耕殖。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種,挽耧,皆取備焉。”[8]大陸現存最早的三腳耧圖像是山西平陸棗園村漢墓壁畫中的三腳耧,敦煌莫高窟454窟發現有宋代的三腳耧圖(圖八[9]),但較而言之,屯留宋村墓葬壁畫中的耧更接近現代三腳耧的形态。在耧的下方,繪有發掘簡報稱的“石滾”,王祯《農器圖譜》稱之為“砘車”,是條播後壓實溝壟的農具。這裡的砘車有三個石砣,顯然是與三腳耧配套使用的。農書中有關砘車的最早記載見于王祯《農書》,該圖像的發現說明了大陸至晚在金代初期已經出現了與耧車配套使用的壓實農具砘車。

最後談下西壁左側的石磨、碓、箕三件農具(圖九)。從圖中看看到,石磨置于一磨台上,上橫放置一推磨棍。從磨與推磨棍連接配接的方式可看出,與敦煌61窟五代的推磨圖(圖一○[10])與山西長治故縣村北宋墓葬中的推磨圖(原發掘簡報稱該圖為"碾米圖"。考慮到石碾是另外一種農具,其旋轉軸線與作業平台平行,而石磨的旋轉軸線與作業平台垂直,故筆者改稱之為"推磨圖"。)(圖一一0)是一樣的,推磨時可由兩人在推磨棍的兩端沿同一旋向旋轉上磨扇。在石磨的下方是一碓,發掘簡報僅顯示了該碓的後半部分,但可以很明顯看出是一踏碓,在踏杆後端的兩側是踩踏碓杆時的扶手。這一形制的踏碓在漢代畫像石(磚)中已經比較常見。在磨台左側繪有一坐地婦女,手持箕在簸糧食。箕的形制在漢墓出土的陶俑(圖一二[12])手中亦常見,今天這一勞作工具在農村仍廣泛應用。

對山西屯留宋村金代墓葬壁畫所繪農具的分析

總之,山西屯留宋村金代墓葬壁畫所繪農具圖的發現,對研究大陸農具史具有重要意義。特别是其中的輪犁圖與砘車圖意義重大,前者是迄今大陸考古發現中唯一的帶輪耕犁,後者是迄今大陸發現最早的砘車圖像—可将大陸發明砘車的年代提前到金代初年。

對山西屯留宋村金代墓葬壁畫所繪農具的分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