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走近魯迅與版畫:倫敦展中國現代版畫百年曆程

魯迅是二十世紀中國最重要的作家,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領軍人物,也是中國新興木刻版畫運動的倡導者和推動者,他将一度被忽視的木刻版畫轉變為一種新型的視覺藝術。

近期,“承傳魯迅:中國現代版畫回顧展” (Lu Xun’s Legacy: Printmaking in Modern China) 回顧展在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文萊藝術館(Brunei Gallery)開幕。展覽以魯迅先生為引子,展出了七十多位中國版畫家的近兩百幅作品,展品跨度為1930年代至今,推出現代中國版畫的近百年曆史的輝煌畫卷。

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簡稱SOAS,創立于1916年,現為倫敦大學成員,是歐洲頂級的亞非研究中心。亞非學院位于倫敦市中心的布盧姆斯伯裡區,緊鄰大英博物館和大英圖書館。學院的文萊美術館久負盛名,由文萊蘇丹慷慨捐資而建,主要展示亞洲、非洲及中東國家的藝術作品,例如近期剛剛結束的東方陶瓷學會百年回顧展。

這次版畫回顧展的展品均來自于英國木版教育信托(Muban Educational Trust)的收藏。此展經過了三年策劃,并請大英博物館東方部研究員金曼儀女士(Mary Ginsburg)為特邀策展人。文萊藝術館是此巡展的第三站,第一站是愛丁堡大學圖書館藝術館,第二站是杜倫大學的東方博物館。

走近魯迅與版畫:倫敦展中國現代版畫百年曆程

展廳現場,魯迅肖像及插圖

走近魯迅與版畫:倫敦展中國現代版畫百年曆程

木闆教育信托秘書長恺蒂,特邀策展人Mary Ginsberg, 亞非學院文萊藝術館館長John Hollingworth 在展廳

走近魯迅與版畫:倫敦展中國現代版畫百年曆程

展廳現場

(一)

這次展覽,除了一幅絲網版畫和兩幅銅版畫之外,其他均為木刻版畫。木刻版畫在中國源遠流長,衆所周知,唐鹹通九年(868年)刊刻的《金剛經》為世界上第一本印刷書籍,卷首就是一幅木刻版畫。唐宋以降,刻版印刷蓬勃發展,木刻插圖的小說和戲劇到了明朝更為盛行。十七世紀出現套色水印木刻技法,或為畫譜,或為刻本插圖,或為單幅版畫,标志着中國版刻印刷史的高峰。

到了晚清,傳教士們将西方的平版及凸版印刷介紹到中國,機械化快捷便宜,改變了印刷和書籍的出版。平版印刷提供了廉價的插圖雜志、海報和廣告的制作,反映了城市和商業文化的興起。但木刻版畫仍被用在一些精品出版物上,木版年畫也持續流行。當時的報刊雜志插圖及版畫常常描繪新聞故事或時尚潮流,很少有對社會政治時事的評論。 在1910年代,李叔同先生曾在上海展出過歐洲版畫,但影響甚少,真正推動新興木刻版畫運動的,是魯迅先生。新興木刻版畫亦即創作木刻版畫,在技術、風格和内容上與傳統的木刻版畫非常不同。傳統木刻的畫、刻、印往往由不同工匠完成,畫工、刻工和印工并不是同一人。而創作木刻中,畫、刻、印是由同一位藝術家完成,這些作品都是原創版畫,有獨立的藝術價值。

走近魯迅與版畫:倫敦展中國現代版畫百年曆程

謝梓文《魯迅與中國新興版畫》,黑白木刻,58x60cm, 1981

走近魯迅與版畫:倫敦展中國現代版畫百年曆程

王炜《刻痕-向抗戰木刻緻敬》絲網版畫,70x140cm, 2015

魯迅在中國家喻戶曉,但在西方卻鮮為人知。他是二十世紀中國最重要的作家,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領軍人物,也是中國新興木刻版畫運動的倡導者和推動者,他将一度被忽視的木刻版畫轉變為一種新型的視覺藝術。魯迅認為黑白木刻可以快速地被創作出來,其風格和内容充滿戲劇性,雖簡潔但具有強大的影響力,能夠成為社會變革和民族抵抗的武器。為了鼓勵并指導年輕藝術家創作黑白木刻,魯迅收集并出版了歐洲美國日本一流版畫大師的作品,包括歐洲表現主義藝術家柯勒惠支(K the Kollwitz)、麥綏萊勒(Frans Masereel),蘇聯革命藝術家克拉甫琴科(Alexei Kravchenko)、法複爾斯基(Vladimir Favorsky)等等。他舉行展覽,開辦講習班,用自己的藏品作為版畫技法的示例,并給予年輕藝術家精神和物質上的支援。在推廣黑白木刻版畫的同時,魯迅也重視中國傳統藝術的複興,鼓勵年輕藝術家保留中國傳統視覺藝術的元素風格和技術,例如傳統年畫、漢代石刻、拓印、篆刻以及十七世紀達到高峰的水印木刻技法,他與鄭振铎先生一起出版了傳統水印的《北平箋譜》和《十竹齋箋譜》,并在信中說:這是“中國木刻史上的一大紀念”。

(二)

展覽以魯迅先生為引子,但并不局限于魯迅。近兩百幅版畫被分為四個部分展列,貫通曆史與當代,以風格與技巧來傳達資訊。

展覽的第一部分為“肖像與插圖”,展出一系列魯迅先生肖像及書籍插圖,是對魯迅先生的緻敬。許多中國版畫家都曾刻印過魯迅肖像,特邀策展人金曼儀女士對肖像的選擇,旨在表達魯迅先生的各種情緒和感懷:有時沉思,有時憂慮,有時放松,有時面帶微笑,有時表情堅決。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力群先生1936年的《魯迅像》,金曼儀女士解釋道:力群曾把這幅肖像寄給魯迅先生,并在魯迅先生去世之前幾天去拜訪過魯迅,是以,這幅作品是魯迅先生親眼見過的。這幅作品的右上角有兩排書架,左下角是握筆的手,和一條往上看的狗。再如年輕藝術家劉京的《大師系列之二:魯迅像》,這幅作品是傳統木刻與當代數位藝術的結合,畫面上的魯迅神秘讓人難以捉摸。

走近魯迅與版畫:倫敦展中國現代版畫百年曆程

力群 《魯迅像》,黑白木刻,12x10cm,1936

走近魯迅與版畫:倫敦展中國現代版畫百年曆程

劉京《大師之二》,套色木刻結合數位技法,90x60cm, 2017

為魯迅先生的作品創作插圖,也是許多版畫家的喜好。趙延年先生為《阿Q正傳》創作的六十幅插圖在展廳的一面牆上以三行排開,氣勢恢宏壯觀。古元、陳尊三、趙宗藻的《祝福》插圖,刻刀下的三幅祥林嫂,“臉上瘦削不堪,黃中帶黑,而且消盡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隻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籃。内中一個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長的竹竿,下端開了裂:她分明已經純乎是一個乞丐了。” 還有張懷江的《狂人日記》插圖,彥涵、趙延年對孔乙己的诠釋,以及楊鋒和楊可揚的套色版畫《鹹亨酒店》。

走近魯迅與版畫:倫敦展中國現代版畫百年曆程

展廳一角,趙延年先生六十幅《阿Q正傳》插圖

走近魯迅與版畫:倫敦展中國現代版畫百年曆程

楊鋒 《紹興一家酒店的寓言》,套色木刻,56x85cm, 1996

插圖部分并不隻局限于魯迅,其中伍端端的老舍的《茶館》插圖還被文萊美術館選擇作為這次大展的海報。美術館負責人John Hollingworth解釋說,在這麼多優秀的作品中選擇海報實在不易,最終選擇了《茶館》插圖,因為老舍與亞非學院的特殊關系,因為老舍曾在二十年代在這裡任教。

走近魯迅與版畫:倫敦展中國現代版畫百年曆程

展覽海報

(三)

展覽的第二部分為“世代”,展出了李桦、黃新波、古元、力群、王琦、楊可揚、邵克萍、彥涵、趙宗藻和徐冰十位藝術家橫跨各年代的作品,表現他們不同時期的創作。金曼儀女士說,這些藝術家中,有八位是現代木刻版畫運動的先驅,他們版畫内容及風格的變化,不僅表現出傳統與創新等藝術史的宏大主題,也縱向展示了中國社會的百年變遷,金女士說這些藝術家早、中、後期的作品,可以用“革命、宣傳、藝術”來概括。

走近魯迅與版畫:倫敦展中國現代版畫百年曆程

展廳一角,王琦、古元、黃新波、李桦作品

金女士在展覽畫冊中分析:三、四十年代的黑白版畫以強烈的對比和粗糙的線條為特征,線條簡單、平直,其内容是對社會、經濟和政治狀況的批判,揭露了嚴峻的社會現實及時政,政府抵抗外來侵略的失敗。當時的版畫是集中在城市的左翼藝術,活躍于上海的重要藝術家包括黃新波、胡一川、馬達、陳鐵耕和沃渣等,木刻研究小組、社團和展覽團隊如雨後春筍層出不窮,但都很快遭到政府打壓而解散,版畫期刊業往往隻能發行幾期就被關閉。許多版畫家被捕,有的被處決。 大部分的上海藝術家搬遷或傳回廣東,是以廣東就成為了一個重要的木刻中心。《現代版畫》于1934年在那裡出版,一共有18期。 廣東省主要的版畫家包括:李桦、賴少其、陳煙橋等,還有一些藝術家在杭州,例如1933年參加左翼美術家聯盟的力群。抗日戰争開始之後,木刻版畫很快成為号召人們抗日救國的武器,敦促人們抵抗日本的擴張、侵略和壓迫,許多藝術家遊曆各地,宣傳、教授并展覽抗戰木刻作品。例如,李桦先生曾在1934年他在廣州組織“現代版畫會”,是響應魯迅号召的新興木刻運動的先驅者之一。抗日戰争時期随軍流轉于各地,1938年,李桦在武漢成立“全國木刻界抗敵協會”,并在湘贛等地舉辦抗戰木刻展、出版利揚、推動木刻運動。

走近魯迅與版畫:倫敦展中國現代版畫百年曆程

李桦《捕魚》,套色水印木刻,22x33cm, 1956

同時,魯迅藝術學院于1938年在延安成立。版畫是一個重要的部門。魯藝的頂尖木刻版畫家包括力群,彥涵、古元、王琦等,他們的木刻作品強調刻畫人民群衆,反映解放區的生活,軍民共同抗敵。許多作品擁有年畫的民間藝術風格,例如力群的《豐衣足食》,彥涵的《開展民兵爆炸運動》,色彩溫暖明亮。解放戰争期間,解放區的版畫家們繼續以年畫風格表現土地改革以及社會進步,而國統區的左翼藝術家們更多地以黑白木刻表現通貨膨脹、腐敗、饑寒交迫的群眾生活。

新中國成立之後,這些藝術家們也以極大的熱情描繪祖國的建設,許多五十年代的充滿革命浪漫主義的情懷。許多在六七十年代受到沖擊,停止創作,但八十年代初重新煥發藝術的青春,創作出更多優秀作品。

走近魯迅與版畫:倫敦展中國現代版畫百年曆程

古元《在和平的土地上-北韓停戰後第一個春天》,黑白木刻,33x55cm 1959

走近魯迅與版畫:倫敦展中國現代版畫百年曆程

趙宗藻 《争朝夕》,黑白木刻,48x68cm, 1975

走近魯迅與版畫:倫敦展中國現代版畫百年曆程

展廳一角,楊可揚作品

(四)

展覽的第三部分為“新中國”,此部分包括20世紀50年代至今的作品,風格各異。他們表達愛國主義、懷舊、靈感、困惑和希望,展現中國版畫家越來越成為世界藝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新中國成立之後,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成為文學藝術的基本指導思想,在版畫領域,民間藝術和社會現實主義為主要風格,前者為新年畫,後者許多描繪新中國的建設工程和理想中的農村景色,翻身做主人的革命浪漫主義情懷在五十年代的作品中也多有表現。到了六七十年代,版畫作為政治宣傳的功能更為突出。改革開放之後,和其他許多文學藝術樣式一樣,版畫家的創作力也得到大爆發,版畫的風格及内容絢麗多彩,五光十色,或專注抒情寫意,或描繪風物人情,或表達社會評論。有的版畫反映城市新貌,有的版畫展現鄉土風情,許多版畫風格有獨特的地域風格,例如北大荒版畫的廣闊與宏大,江南地區版畫的妩媚和精巧等。

走近魯迅與版畫:倫敦展中國現代版畫百年曆程

展廳一角,世代及新中國

走近魯迅與版畫:倫敦展中國現代版畫百年曆程

展廳一角,晁楣,周勝華等作品

這部分展出的藝術家包括:顧群、朱鳴岡、林聆、吳凡、豐中鐵、張懷江、李成明、廖有楷、周勝華、蘇新平、張敏傑、張家瑞、徐仲偶、陳玉平、晁楣、沈柔堅、何昆、郝伯義、楊鋒、潘敏、樓逐虎、劉慶元、寇雁鳴、郭雙、吳建棠等。

走近魯迅與版畫:倫敦展中國現代版畫百年曆程

林聆 《慶豐收》,套色木刻,16x26cm, 1958

走近魯迅與版畫:倫敦展中國現代版畫百年曆程

沈柔堅《村屋》套色木刻,50x61cm, 1986

走近魯迅與版畫:倫敦展中國現代版畫百年曆程

潘敏《燒奶茶的哈薩克婦女》,黑白木刻,45x48cm, 1981

走近魯迅與版畫:倫敦展中國現代版畫百年曆程

賀昆《發紅的天》,減版木刻,45x60cm, 1987

(五)

展覽的第四部分“技法”,旨在表現木刻版畫在技法上的傳統與創新。1980年代之後,藝術家們的木刻版畫制作技法也趨于多樣化,黑白木刻,套色木刻,饾版水印,套色水印,減版木刻,拱花拓印,木口木刻,綜合技法等等。新世紀後,年輕的版畫家們的創作技法更是形式多樣,充滿了想象力。這一部分中展出的藝術家包括陳琦、莫測、何為民、王超、方利民、董健生、陳海燕、張曉鋒、邬繼德、梁棟、應天齊、高榮生、俞啟慧、顧志軍、康甯、傅繼紅、郝平、曹歐、徐那、李文鵬、張秋源、顧秀華、何三青等。

走近魯迅與版畫:倫敦展中國現代版畫百年曆程

展廳一角,曹歐《重構山水》手卷等

走近魯迅與版畫:倫敦展中國現代版畫百年曆程

展廳一角,何為民《放春》,何三青《非善非水之三》等

此外,展覽中木版教育信托木版獎的提名及得獎作品,其中有許多是九零後藝術家,充分顯示了中國年輕版畫家的出色才華。這一部分中,也将展出一些版畫以及它們的原版。

走近魯迅與版畫:倫敦展中國現代版畫百年曆程

陳玉平《晨霧》,套色水印,39.5x39.5cm,2000

走近魯迅與版畫:倫敦展中國現代版畫百年曆程

陳琦《扇之一》套色水印 40x46.5cm, 1991

走近魯迅與版畫:倫敦展中國現代版畫百年曆程

展廳一角,王超的《出城》和《洋相圖》

走近魯迅與版畫:倫敦展中國現代版畫百年曆程

王超《九鬲房之案頭清供》部分梨木刻版

展覽将展至3月19日。

(本文作者系作家、展覽策展人。本文展廳照片均為Francis Gerard拍攝,作品照片感謝各位藝術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