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廣州明天開始“過年”,從“謝竈”開始

“歲月不肯住,看看又小年。”

明天是1月25日,農曆臘月二十三。

按近年流行的說法,

臘月二十三是北方地區的小年。

而南方地區的小年,

則是臘月二十四。

廣州明天開始“過年”,從“謝竈”開始

河南朱仙鎮木版年畫《狀元及第竈君》

俗話說,“過了臘八就是年”。從全國範圍來講,過年是以臘八為序曲,然後繼之以小年、除夕、大年初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才宣告結束。是一年中持續時間最長、儀式内容最豐富、最具代表性的節日。

在“過年周期”的五個重要節點中,臘八、除夕、大年初一和元宵節的日期都是固定的,唯有小年有兩個,有所謂“北方小年”和“南方小年”之分。

這就引發了人們的熱議:小年為什麼有兩個日子?“正宗”的日子是臘月二十三還是臘月二十四?

此外,廣州人也有疑問:網上說“南方小年”是臘月二十四,明明廣州屬南方地區,為何很多廣州人在臘月二十三“謝竈”?“謝竈”不就是過小年嗎?

沒錯,“謝竈”就是過小年,隻不過廣州過去多稱小年為“小除”。“謝竈”就是祭竈,是專門祭祀竈君的儀式,北方叫“祀竈”“送竈”等。

廣州明天開始“過年”,從“謝竈”開始

河南開封木版年畫《四季平安竈神》

祭竈是過小年的“标配”,是以祭竈那天,就是小年。

祭竈,原是古代被列入國家祀典的“七祀”(一說“五祀”)之一,受到上至天子下至庶民的供奉。但最初的祭竈日既不是臘月二十三,也不是臘月二十四。

《禮記·月令》說:“孟夏之月,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祀竈,祭先師。”《後漢書·禮儀志》說:“立夏之日……祭竈。”

将祭竈日移至臘月,是晉代才有的習俗。《清嘉錄》引晉周處《風土記》雲:“臘月二十四日夜祀竈,謂竈神翌日上天,白一歲事。故先一日祀之。”《荊楚歲時記》則記載南北朝時南方人在臘八祭竈。

到了北宋,民間祭竈的日子才固定在臘月二十四,并與當時的“交年節”結合。《東京夢華錄》說:“(十二月)二十四日交年,都人至夜請僧道看經,備果酒送神,燒合家替代錢紙,貼竈馬于竈上,以酒糟塗抹竈門,謂之'醉司命'。”

“醉司命”就是讓竈君吃好喝好,到天上多說點好話。這種習俗,有宋人範成大的《祭竈詞》為證:

“古傳臘月二十四,竈君朝天欲言事。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祀典。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圓。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竈君喜。婢子鬥争君莫聞,貓犬觸穢君莫嗔。送君醉飽登天門,杓長杓短勿複雲,乞取利市歸來分。”

宋室南遷後,

“交年節”祭竈習俗迅速傳播到杭州等地,

并有了“小年”“小年夜”的說法,

随後流行全國。

廣州明天開始“過年”,從“謝竈”開始

近代《竈王爺竈王奶奶》畫像

元人吳澄《月令纂言》雲:“臘月二十四日為交年,俗蓋訛為小年也。”明人陳士元《俚言解》說:“宋人以臘月二十四日為小節夜,三十日為大節夜。今稱小年夜、大年夜。”

據記載,從宋代至明代中期,無論南北,都以臘月二十四為小年。由此可見,大陸最早的小年,是臘月二十四。如果以先後為标準的話,臘月二十四肯定是小年最“正宗”的日子。

以臘月二十三為小年,出現于明晚期,最早流行于北方一些地區。

明嘉靖年間的《太康縣志》載:“祀竈,十二月二十三、四日。”《許州志》載:“二十四日祀竈,或先一日。”萬曆年間的《朔方新志》載:“廿三日夕,祀竈。”天啟年間的《同州志》載:“二十四日祀竈,亦有先一日者。”

入清以後,經曆順治、康熙二朝,臘月二十三日過小年習俗在北方民間風行一時,但仍未成氣候。直至雍正在位時,才确定了臘月二十三于坤甯宮祀竈的制度。

正所謂上行下效,朝廷于臘月二十三日祀竈,民間自然也以這天為小年。至十八世紀中葉以後,以北京為中心的北方地區,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已成為主流,可謂“後起之秀”。

随後不久,又有了“南方小年”“北方小年”及“官三民四”之說。

廣州明天開始“過年”,從“謝竈”開始

清代版《竈君府》紙馬

據成書于乾隆四十七年的《日下舊聞考》記載:“京師居民祀竈猶仍舊俗……其祀用二十三日。惟南省客戶則用二十四日。”京師居民二十三日祭竈,“南省客戶”二十四日祭竈,從此便有“北方小年”和“南方小年”之分。

《尋甸州志》雲:“二十四日,以糖豆祀竈神。凡官署多先一日,俗謂'官三民四'也。”即官府二十三日祭竈,民間二十四日祭竈。後來還有“官三民四疍家五”之說。

受“官三祭竈”影響,南方一些地區也開始把臘月二十四過小年前移至臘月二十三。

如廣東的珠三角地區,清中期以前是臘月二十四“謝竈”,過的是“南方小年”。清中期以後,情況就變了。

據《番禺縣志》記載:“二十三日小除,祭竈,以花豆灑屋。”《佛山忠義鄉志》載:“二十三日小除,祀竈,以金橘、糖豆為獻。”

廣州明天開始“過年”,從“謝竈”開始

清代版《三人竈》紙馬

可見在廣州及佛山一帶,自清代起便有很多人家在臘月二十三日“謝竈”。雖然至今粵北、潮汕等地仍以臘月二十四為祭竈日,但不能籠統地說南方地區臘月二十四祭竈過小年。

廣州人說,“過了小年就是年”。

二十三日“謝竈”後,

便正式開啟“過年模式”:

年廿四,開油镬;

年廿五,蒸年糕;

年廿六,洗被服;

年廿七,打掃屋;

年廿八,洗邋遢;

年廿九,貼春聯;

年卅晚,團年飯。

有人說,廣州不是有年前“行花街”的習俗嗎?有是有,但從臘月二十八至除夕夜的花市,是在20世紀60年代初才正式形成的,是以在此前沒有記載。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 鐘葵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 鐘葵(翻拍)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 戴雨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