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河歌唱"黃河水升天,奔向大海不歸來

作者:先睹為快戰台烽

曾是百老彙踢踏舞劇《河之舞》,火遍全球,将傳統的愛爾蘭音樂與踢踏舞相結合,進行現代編舞,帶來澎湃的視聽震撼。再聽著名音樂人蘇洋的歌,就會有這種感覺,蘇陽是西北最傳統的民間藝術形式,如花、秦腔、鼓書等,用現代音樂來包裝、混合、再造,讓原有的生态煥發新的活力。

"大河歌唱"黃河水升天,奔向大海不歸來

音樂唱片電影《河歌》就是讓觀衆跟随蘇陽的步伐,探索溝渠中遍布黃河的黃河,探索那些隐藏在民間藝術珍品中的人物。是以,這段旅程,堪稱我們中華民族的"江之歌"。

"大河歌唱"黃河水升天,奔向大海不歸來

在《河歌》中,蘇陽有一句話,震耳欲聾,他說:"其實,生活可以用來浪費,浪費才是真實的生活。這句話,有動力教人一個瞬間的洞見,讓我們馬上問問自己,關于浪費的真正含義和實用價值。在蘇陽的語境中,"浪費"一詞并不是指"不适當"或"肆無忌憚",而是指一種新舊生存狀态——緩慢、漫長。

"大河歌唱"黃河水升天,奔向大海不歸來

《大河歌唱》也是一個"浪費"的存在,總拍攝跨度達70萬平方公裡,聚焦于一位民族音樂人和影響他的四位音樂父母,拍攝和制作過程長達三年多,而最終的影片,卻濃縮成短短的兩個小時。這裡的"浪費",為什麼不是一種死心公義的付出呢?

"大河歌唱"黃河水升天,奔向大海不歸來

雖然整個《大河歌唱》的鏡頭,聚焦于蘇陽的四行野歌,聚焦于四位民間藝術家堅持觀看,在其中,我們可以更近距離地感受到蘇陽與民俗文化的碰撞、交流,以及蘇陽的創作和呈現。蘇陽"浪費"了幾十年的時間如一天,紮根大地,仰望天空,最終成為一代音樂傳奇。而他對這些民間藝術家的思考和關注更加,他們往往把自己的生命投入到藝術傳承和創作中,《大合唱》的鏡頭和四位民間藝術家:書人劉世凱、花歌手馬鳳山、百年影子班長魏宗福、私人秦腔團團長張進來, 沒有更多了。

"大河歌唱"黃河水升天,奔向大海不歸來

感謝電影的創作者,感謝蘇陽,也感謝電影打動了民間藝術家,用他們"浪費"了幾年甚至半輩子,換來了我們兩個小時的電影體驗。是以如果你有機會"浪費"兩個小時的生命,你可能會重新獲得對歲月的另一種诠釋,這種诠釋充滿了無限的力量。

"大河歌唱"黃河水升天,奔向大海不歸來

通過《河歌》,我們不僅認識了四位民間藝術家,接觸到這四種類型的民間藝術,更多的是,走進他們的生活,伴随着他們一起歡喜的悲傷,伴随着看似平凡的感覺,更是颠簸而堅實的生活。

"大河歌唱"黃河水升天,奔向大海不歸來

民間藝術,具有很強的生命力,能傳代,歌唱多,傳播到今天。但随着科技的進步和發展,潮流的迅速變化,傳統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沖擊,深陷困境,一方面,失去了觀衆,另一方面,沒有人,不僅會打破源頭,還可能打破根源。當然,大西北地區因為經濟不發達,很多民俗還在,依然保留着傳統文化的滋養的薄田,從《大河歌唱》中我們也可以看出,藝術家們還是有生計的,劇團的演出還是相當多的,民間就"祈雨"、"打舞台", "犧牲"等等,也有相應的需求,但這樣的供求關系能維持多久,無人知曉。畢竟,時代的變化是如此之大,以至于沒有人能阻止它們。

"大河歌唱"黃河水升天,奔向大海不歸來

是以,蘇陽的出現,具有一定的連續性意義,如果我們把藝術遺産比作接力賽,那麼蘇陽就是從一大批民間藝術家手中接過高望的一根棍子,又沒有辜負人們的期望,就會把中國的民間藝術,排成流行、民謠、搖滾和現代音樂的隊列, 進入國内外音樂舞台,一個"好"火爆,能讓人感受到,這種"造"的能量和意義。

"大河歌唱"黃河水升天,奔向大海不歸來

在觀影過程中,筆者還注意到一個細節,那就是随着手機的普及,比如短視訊、直播平台等快手,也迅速走進千家萬戶,"滲透"到最基層的人手中。對于傳統文化來說,将自己精湛的技藝和才華釋放出來進行拍攝,或者向數億網民直播,是一種惬意的現象。

"大河歌唱"黃河水升天,奔向大海不歸來

也許很多人不知道,其實今天的網絡媒體,也承載着傳統文化、民俗文化的傳承,比如快手。我們常說,容量越大,責任越大,過去2018年,252萬使用者在快手記錄非殘留内容,共1164萬非遺留視訊内容,合計250億的播出量,相當于全國人均觀看18次,這樣的傳播是相當驚人的。今年,快手正式釋出《快手無殘後領袖計劃》,讓我們看到了傳統文化在網絡時代傳播的勢頭,也讓世界感受到了快手作為代表的網絡平台,在文化遺産層面的努力。

"大河歌唱"黃河水升天,奔向大海不歸來

那些具有無限生命力的民間藝術,總是在于現實的碰撞與走向融合的探索,其中,要找到更廣闊的新途徑,新的活力。而像快手這樣的網絡平台,其價值,不僅停留在娛樂層面,更成為民俗文化、基層文化的沃土,在一定程度上助力了藝術的傳播和延續。

"大河歌唱"黃河水升天,奔向大海不歸來

面對大量傳統文化遺産,我們印象"保守",但生活節奏緩慢,一旦接觸到最新鮮的食物,就會立即采取行動,劉世凱随着時代歌唱,影劇類新演出現場,秦腔群在商業道路上不斷探索,而馬鳳山,收集、分揀那些"花", 本身有叛逆精神。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與蘇陽相同的追求。

"大河歌唱"黃河水升天,奔向大海不歸來

無數民間藝術家,猶如一條大河,充滿漣漪的力量,奔騰向前。如果說黃河滋養了中華民族的生活,這些民間藝術和藝術家,正是給我們精神層面的慰藉。黃河不能被割掉,民間藝術不能消亡,治理環境,已經成為一種全面的共識,而拯救和挖掘傳統藝術,也需要更多的了解和行動,我們不僅需要生活中的大河,還需要精神領域的大河。《河歌》無疑是以開拓者的步伐開創的,特别值得尊敬。

"大河歌唱"黃河水升天,奔向大海不歸來

李白石雲:"君不見,黃河水從天而降,奔向大海不歸",讓我們也跟着黃河水,唱着黃河的歌,奔向更廣闊的人文藝術之海。

"大河歌唱"黃河水升天,奔向大海不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