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讓你們的爸爸媽媽把家裡的錢都送過來,老師陪着你們在這哭…”|小心!“内疚操縱”無處不在。“老師哄也哄了,罵也罵了,你們

作者:方圓媽讀書育兒筆記

“讓你們的爸爸媽媽把家裡的錢都送過來,老師陪着你們在這哭…”|小心!“内疚操縱”無處不在。

“老師哄也哄了,罵也罵了,你們一個兩個三個還是哭”

“我有不讓你們走嗎?我有拖着不下課嗎?有什麼好哭的”

“讓你們的爸爸媽媽把家裡的錢都送過來,老師陪着你們在這哭…我們不上課了,這樣行不行,行不行?”

今天陪孩子上興趣班,等娃期間無意中聽到其他課室老師說的上面這番話。起因估計是有孩子哭鬧影響了課堂,話語間也能聽出來,老師有情緒了。因為偶然聽見,我以前沒有接觸過這位老師,孩子也沒上過她的課程,不好妄斷老師的教學風格。

單從這番話來說,我心裡感受不太好,甚至喚起上國中的一段回憶。當年,剛畢業不久的年輕班主任在全班面前,哭訴大家的不服管教令她感到非常傷心和挫敗。我現在還記得,那種被内疚的感覺,即使當時的自己,成績還行且不搗亂不添亂。那種不知所措的内疚感,自己明明沒有錯,卻被當時視為心中quan威的人“控訴”,而不得不承認錯誤。這是非常不好受的感覺。

透過玻璃窗,我看到了好幾個五六歲的孩子抿着嘴,小手拽緊衣角,小身闆蹦緊一動不動。一個看起來隻有三四歲的小女孩一直用衣袖擦眼淚,想動不敢動的小腳,終于還是小碎步挪出課室,一出課室門,大哭了起來。小朋友們臉上的内疚感,與當年的我,如出一轍。

當年不懂得如何辨識自己糾結的感受,現在卻能一眼識别,這就是“内疚操縱”。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内疚感分兩種。

一種是自發的,當我們真心認為自己的言行不當傷害了别人,自然而然會産生愧疚感;

另一種是被外界施加的,我們内心并不認為自己有錯,但因為别人的反應和表現,令我們自己感覺自己錯了,尤其是當這種情況發生在自己愛的或尊敬的人身上的時候。我們明白這種“自己錯了”的感受并不是自己的真實感受。

後者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内疚操縱”。

“内疚操縱”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見,卻不容易被覺察。比如,你Ba的病都是讓你給氣出來的(言下之意,你要想他好/健康就按他說的做);我們隻有一個心願就是你結婚/生娃(言下之意,你不結婚/生娃讓我們寝食難安);你們這一屆學生是我帶過zui難帶的(言下之意,你們讓我失望了?)。這些是不是非常熟悉?我們每個人可能都聽過這些似曾相識的話語。

内疚是一種情緒,情緒本身并無好壞。适當的内疚感能夠幫助我們自省,幫助我們判斷是否傷害了别人或者損害了他人利益。過度的内疚,會導緻我們承擔不屬于自己的責任,甚至形成消ji的思維模式。有沒有發現,内疚是可以改變我們本來的行為習慣的。

通過操縱内疚感,令對方覺得有愧于自己,對方出于彌補心理,而不自覺做出符合自己期望的事情。這個過程就是“内疚操縱”。

“内疚操縱”比我們以為的,更普遍,在親密關系和親子關系裡尤其常見,很多人無意識下就成為了操縱者。操縱者有各種各樣的人,他們可能友善,低調,高知,暴躁,盛氣淩人,等等。他們可能是父母,長輩,伴侶,同僚,朋友。

長期被“内疚操縱”會造成什麼不好的影響呢?一方面,容易形成自我攻擊的思維模式。在面對問題時,會下意識的在内心對自己說,都是因為自己哪裡做得不好,内耗嚴重。另一方面,容易造成讨好型人格。為了逃避内心的自責和外界的批評,會無意識的迎合他人需求,即使違背自身的感受或利益也依然堅持。比如,作家蔣方舟就曾在《奇葩說》提過,自己曾是讨好型人格。

既然“内疚操縱”無處不在,我們要怎麼識别它呢?判斷對方是否一直把ta放在“弱者”的位置,以自己的感受為準,不需要通過任何外在條件輔助。當你感覺自己一直讓ta失望,不論出了什麼問題都是你的錯,而ta經常在你面前表現的像一個弱者,取悅ta成為了你的“義務”。那麼,這個ta,可能對你進行了“内疚操縱”。

學會識别“内疚操縱”是終止它非常重要的第yi步。識别對方的操縱意圖後,第er步是直接、明确的說出自己當下的感受,并和對方确認你的感受是否就是ta想你做到的。第san步是建立良好的邊界意識,肯定自我價值,學會拒絕。終止“内疚操縱”的三步驟看似簡單,現實中需要反複的練習才能操作出來。

回到開頭提到的情形,一下子讓孩子自己完成三個步驟是非常有難度的。但是作為父母,我們可以鼓勵孩子,勇敢、坦誠的表達自己的感受,讓孩子明白,關注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原創不易,盜版必究。我是方圓媽,喜歡閱讀,喜歡用心理學知識科學養娃】

歡迎評論區内讨論各種養娃問題和方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