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让你们的爸爸妈妈把家里的钱都送过来,老师陪着你们在这哭…”|小心!“内疚操纵”无处不在。“老师哄也哄了,骂也骂了,你们

作者:方圆妈读书育儿笔记

“让你们的爸爸妈妈把家里的钱都送过来,老师陪着你们在这哭…”|小心!“内疚操纵”无处不在。

“老师哄也哄了,骂也骂了,你们一个两个三个还是哭”

“我有不让你们走吗?我有拖着不下课吗?有什么好哭的”

“让你们的爸爸妈妈把家里的钱都送过来,老师陪着你们在这哭…我们不上课了,这样行不行,行不行?”

今天陪孩子上兴趣班,等娃期间无意中听到其他课室老师说的上面这番话。起因估计是有孩子哭闹影响了课堂,话语间也能听出来,老师有情绪了。因为偶然听见,我以前没有接触过这位老师,孩子也没上过她的课程,不好妄断老师的教学风格。

单从这番话来说,我心里感受不太好,甚至唤起上初中的一段回忆。当年,刚毕业不久的年轻班主任在全班面前,哭诉大家的不服管教令她感到非常伤心和挫败。我现在还记得,那种被内疚的感觉,即使当时的自己,成绩还行且不捣乱不添乱。那种不知所措的内疚感,自己明明没有错,却被当时视为心中quan威的人“控诉”,而不得不承认错误。这是非常不好受的感觉。

透过玻璃窗,我看到了好几个五六岁的孩子抿着嘴,小手拽紧衣角,小身板蹦紧一动不动。一个看起来只有三四岁的小女孩一直用衣袖擦眼泪,想动不敢动的小脚,终于还是小碎步挪出课室,一出课室门,大哭了起来。小朋友们脸上的内疚感,与当年的我,如出一辙。

当年不懂得如何辨别自己纠结的感受,现在却能一眼识别,这就是“内疚操纵”。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内疚感分两种。

一种是自发的,当我们真心认为自己的言行不当伤害了别人,自然而然会产生愧疚感;

另一种是被外界施加的,我们内心并不认为自己有错,但因为别人的反应和表现,令我们自己感觉自己错了,尤其是当这种情况发生在自己爱的或尊敬的人身上的时候。我们明白这种“自己错了”的感受并不是自己的真实感受。

后者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内疚操纵”。

“内疚操纵”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却不容易被觉察。比如,你Ba的病都是让你给气出来的(言下之意,你要想他好/健康就按他说的做);我们只有一个心愿就是你结婚/生娃(言下之意,你不结婚/生娃让我们寝食难安);你们这一届学生是我带过zui难带的(言下之意,你们让我失望了?)。这些是不是非常熟悉?我们每个人可能都听过这些似曾相识的话语。

内疚是一种情绪,情绪本身并无好坏。适当的内疚感能够帮助我们自省,帮助我们判断是否伤害了别人或者损害了他人利益。过度的内疚,会导致我们承担不属于自己的责任,甚至形成消ji的思维模式。有没有发现,内疚是可以改变我们本来的行为习惯的。

通过操纵内疚感,令对方觉得有愧于自己,对方出于弥补心理,而不自觉做出符合自己期望的事情。这个过程就是“内疚操纵”。

“内疚操纵”比我们以为的,更普遍,在亲密关系和亲子关系里尤其常见,很多人无意识下就成为了操纵者。操纵者有各种各样的人,他们可能友善,低调,高知,暴躁,盛气凌人,等等。他们可能是父母,长辈,伴侣,同事,朋友。

长期被“内疚操纵”会造成什么不好的影响呢?一方面,容易形成自我攻击的思维模式。在面对问题时,会下意识的在内心对自己说,都是因为自己哪里做得不好,内耗严重。另一方面,容易造成讨好型人格。为了逃避内心的自责和外界的批评,会无意识的迎合他人需求,即使违背自身的感受或利益也依然坚持。比如,作家蒋方舟就曾在《奇葩说》提过,自己曾是讨好型人格。

既然“内疚操纵”无处不在,我们要怎么识别它呢?判断对方是否一直把ta放在“弱者”的位置,以自己的感受为准,不需要通过任何外在条件辅助。当你感觉自己一直让ta失望,不论出了什么问题都是你的错,而ta经常在你面前表现的像一个弱者,取悦ta成为了你的“义务”。那么,这个ta,可能对你进行了“内疚操纵”。

学会识别“内疚操纵”是终止它非常重要的第yi步。识别对方的操纵意图后,第er步是直接、明确的说出自己当下的感受,并和对方确认你的感受是否就是ta想你做到的。第san步是建立良好的边界意识,肯定自我价值,学会拒绝。终止“内疚操纵”的三步骤看似简单,现实中需要反复的练习才能操作出来。

回到开头提到的情形,一下子让孩子自己完成三个步骤是非常有难度的。但是作为父母,我们可以鼓励孩子,勇敢、坦诚的表达自己的感受,让孩子明白,关注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原创不易,盗版必究。我是方圆妈,喜欢阅读,喜欢用心理学知识科学养娃】

欢迎评论区内讨论各种养娃问题和方法。

继续阅读